辽河航运史与东北经济一体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顺治、康熙年间奉天粮食的输入和输出

移民的进入,土地的开垦,社会秩序的重建,促使农业经济繁荣,使辽东从一个历史上的农产品输入区转变为输出区。

后金占领辽沈地区以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辽河以东建立了众多的官庄,利用从各地掠夺来的人口从事农业劳动,生产急需的农副产品。清朝入关以后,东北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粮食供应困难,不得不靠海运来解决。进入康熙中期,辽东人口和开垦的土地都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应该说解决本地所需粮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遇到歉收,仍要靠海运来补充。康熙三十二年(1693),盛京歉收,“粮价甚贵,来年春夏恐粮价更贵,必致窘迫”,清朝政府特派遣“盛京户部侍郎由海前往山东,会同山东巡抚将附近地方米石多多发出,由海运至三岔河,赈卖与无粮之人”。据《御制创兴盛京海运记》记载:“癸酉冬(康熙三十二年)盛京谷不登,民艰于食,乃发山东滨海郡县常平仓米二万石由登州运之三岔河,海运之役自兹始。明年二月,(康熙皇帝)亲幸天津,访海道,自大沽口达三岔较便。三月,命部员截留山东漕米二万石,用商船三十,连樯出津门,海若效顺,三昼夜即抵三岔,因建仓辽阳、开城诸处储峙之。又分舟运至盛京,米价顿减,饥困以苏。”[14]盛京原来有运米船百只,因为工部侍郎星安等人俱题拆毁,“以致山东、天津所运米石乏船转运,遂至迟误”。结果星安等人受到革职处分。

康熙三十五年(1696)后,清朝继续向盛京海运粮食。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康熙皇帝亲自过问向盛京海运粮食之事:“从天津海口运米,但以新造船与商船转运,尚恐船少,应遣人往福建将军督抚处,劝谕走洋商船,使来贸易,至时用以运米,仍给以雇直,其装载货物,但收正税,概免杂费。”[15]“丙子春(康熙三十五年)复截留山东漕米五万石运至三岔河如故。其秋,谕截留漕米六万石,遣部臣偕督抚造新船二十,加运二万石。既又谕增造船十,来岁可运至十二万石,犹虑运船少也。明年春,谕福建将军督抚劝导商船泛海贸易,至则给以运直,所赍货物止征正税。一时商贾靡不踊跃趋事,海舶大集,于是截留河南山东漕米共二十万石,用天津浙闽船前后转运以达盛京者共数十万有奇。”[16]这些粮食除了赈济盛京本地旗民外,还要解决吉林、黑龙江等地旗民粮食不足的困难,甚至有时要满足朝鲜政府的请求。例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朝鲜发生饥荒,向朝廷求援,康熙批准,前后海运4万石粮食救灾。海运粮食到盛京也好,还是由盛京转运吉林、黑龙江、科尔沁或朝鲜也好,都说明一个问题,由于当时盛京人口不多,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能力十分有限。

当我们研究康熙中期之前粮食输入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政府在输入的时候,民间却悄悄地输出,这与以前大不相同。据谈迁《北游录》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辽东移民招垦政策刚刚出台,作者的一位朋友在锦州看到“粟数百车,庾数千石,诸贾走集,俱贩自义州者,出关所仅见也”。此时义州属于蒙古察哈尔部,清朝入关以后,辽沈地区人口锐减,但义州没有受到影响,在辽东一片残破的情况下,义州这个过去的落后地区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17]随着移民的进入,土地的开垦,农产品供应量必然不断增大。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1687),康熙皇帝在一份上谕中提到:“闻有运盛京粮米于山海关内者,又泛海贩粜于山东者多有之。粮米所系最为紧要,况今防戍官军,人口众多,粮糈可以足用,不致缺乏耶?未可必也。”因此要求对盛京粮食输出加以限制。[18]盛京粮食通过陆路进关,通过海路输出山东这样的消息能够传到最高统治者耳中,看来已经不是个孤立的现象。在《清实录》中再次出现盛京粮食输出的记载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此年署盛京将军唐保住请求把“盛京近海锦州等处米运之直隶、山东发粜”。[19]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有近3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辽沈地区土地开垦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输出量已经很大了。鉴于盛京地区粮食过剩,康熙六十年(1721),清朝政府正式批准盛京地区粮食输出。“盛京地方,屡岁丰收,米谷价值甚贱,民间或致滥费,著令盛京米粮,不必禁粜,听其由海运贩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