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与手的杰作: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工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传统制陶工艺的艺术审美

一 陶器的造型

曼斗寨的陶器造型,充分体现朴实的造型风格,以茶罐、水罐、赕佛用品为主;曼阁寨的陶器造型则形形色色,以各式灯饰、香炉、花瓶为主体;曼扎寨的陶器则更为原始古朴,主要制作赕佛八件套[12];曼飞龙寨的陶器小巧多样,既有茶壶、茶罐、香炉等热销陶器,也有迷你陶制脚碓机、织布机、鱼、陶人、麒麟、牛等旅游商品。综观四个傣族村寨的陶器造型,各村特色虽有差异,但造型基本一致。

首先,基本没有带耳的陶器。除了曼阁寨、曼斗寨和曼飞龙寨带把手的茶壶外,大多数器皿都没有把手。

其次,多半是腹大底小,腹部呈鼓形的器皿。比如,茶罐、茶碗、茶壶、香炉、花盆、滴水壶、烛台、钵、痰盂、槟榔渣罐等。不管是用于世俗生活的,还是用于神圣宗教仪式的,从古至今,这一基本造型特点没有太大的变化。

沿口方面,有折唇形,也有敛口形,还有波浪形,以及土灶的三耳形。敛口形以紧收圆形为主。这些特点在所调查的几个村寨都有体现。盖把手方面,因制陶人灵感的不同,其造型更显丰富多彩。在曼斗寨,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手捏的波浪形、小圆砣形、尖塔形以及提拉形四种。曼阁寨尖塔形居多。有所不同的是,曼阁寨的尖塔形比曼斗寨的更高、更细长。曼飞龙寨的则类似于曼斗寨。

图1-57 尖塔形把手的陶器 金少萍摄

图1-58 折唇形把手的陶器 金少萍摄

器底方面,一般有三种:圜底、平底和圈足。所谓圜底,是指陶器底部为圆形且向外凸出者。就傣族地区而言,圜底主要应用于陶罐和土锅两种器物上,并且圜底器物传统上与三脚架、陶火炉一起搭配使用。平底,是由于自身重力或木拍拍打而成的,这在各个傣族村寨都是最常见的器底。据相关资料记载,圈足是利用切割钢丝切削而成的。一般来说,制陶者按照所制陶器的高低,用钢丝折成一个Z形,将一端插入陶坯的上部,利用转盘的旋转将柔软的陶坯顶部切出整齐的圈口,将陶坯翻转,原来的顶部则成为圈足,圈足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因此在储物器物上应用较多。[13]我们在调查中并没有见到这种圈足器底制作的实例。

二 陶器的色彩、纹样与审美

(一)色彩

由于陶土颜色、掺沙比例、烧窑温度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傣族村寨的陶器也呈现不同的色彩。曼斗寨因氧化铁的影响,陶器普遍呈土红色;曼阁寨陶器的色彩随窑体内温度的控制而呈现差异,既有比曼斗寨深的朱红色,也有土黄色和褐色,值得一提的是,曼阁寨也会刷釉烧陶,花花绿绿的颜色点缀雕刻的花纹,使烧出来的陶器更具有吸引力;曼飞龙寨虽与曼斗寨陶土颜色、掺沙比例不同,但因都是用平地起窑的烧制方式,所以烧出来的陶器颜色很接近。

此外,曼阁寨的陶器因采用砖窑烧制,色彩均匀,外观养眼。曼斗寨和曼飞龙寨的陶器因采用平地起窑烧制,有时也会因火候的不均匀而导致成品色彩的不均匀,再细致漂亮的陶器造型也往往因略有一抹炭黑色的瑕疵而被客户挑剔。曼扎寨由于采用露天堆烧,其陶器色彩更加不均匀,炭黑色斑类的瑕疵更多。但是,由于曼扎寨的陶器主要用于赕佛,且周边制陶者寥寥无几,所以,年纪大的傣族老人并不会计较色彩不均这样的瑕疵。

图1-59 曼阁寨各种色彩的陶器 金少萍摄

(二)纹样

目前傣族陶器上主要采用拍印、滚印、刻画、浮雕、镂雕等多种装饰方式。纹样有米纹、鱼纹、蕨菜纹、波浪纹、竹纹、小象等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动植物图像。曼斗寨以拍印、滚印、刻画为主,偶尔也会有浮雕作品。由于玉勐没有美术基础,所以一开始制作树叶浮雕的时候,先拿树叶贴印,再按印迹雕刻。曼阁寨的陶器装饰则以雕刻为特色,工艺品镂空雕刻的比较多,特别是灯饰较为独特精致,而在生活用品方面则以浮雕居多。为迎合市场需求,曼阁寨还在纹样装饰上引进了建水紫陶的装帧艺术,如残贴的装饰手法,凸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曼阁寨精致的纹样背后,是以一道道繁杂工序和艰辛汗水作为支撑的。据了解,一般一件复杂的陶器要画一天,雕刻两天,而且雕刻之前必须先打磨。曼扎寨陶器的纹饰比较原始简单,多用木拍拍印出简单花纹,如条纹或水波纹等。曼飞龙寨与曼斗寨装饰方式基本相同,但现在曼飞龙寨还没有运用浮雕手法。

图1-60 曼飞龙寨木拍纹样的花盆 金少萍摄

图1-61 曼阁寨雕刻纹样的大花瓶 金少萍摄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陶器的纹饰与社会等级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平民百姓世俗生活用的陶器都没有花纹,只有贵族、土司的生活用品和宗教方面的陶器才可以装饰花纹。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花纹装饰成了制陶的必备元素,不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宗教方面的陶器,都离不开花纹的装饰。以傣族和尚化缘的钵为例,一般而言,钵上的装饰主要体现在两个部位,一是腹部以下,二是腹部以上钵口以下,具有两种纹样,腹部以下是树干形花纹,腹部以上钵口以下则往往是波浪形花纹。较大的大陶罐上还有贴花、雕刻和模印,纹饰均在腹部上方的位置,陶器纹样装饰部位是有讲究的,是民间制陶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三)审美

中西方陶器发展至今,都以其独特的视觉方式记录着文明社会人类精神的流变。[14]傣族陶器也不例外。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言,过去平民百姓生活用的陶器是没有花纹装饰的,只有贵族、土司以上阶层以及宗教方面的陶器才有花纹装饰。这充分反映了在封建领主经济时期,傣族平民由于生活所迫,无暇追求陶器的审美价值,只能注重器皿的实用价值。如今,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市场的扩大,消费者在挑选陶器时,不仅注重其实用性,也关注陶器的造型、装饰的审美。所以,现在各个村寨傣族的制陶作坊普遍注重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开始重视陶器的装饰,这已经成为傣族陶器发展的一种趋向。另一方面,调查时,我们注意到各个村寨的制陶作坊的陶器纹样,大多采用鱼纹、水蕨菜纹、水波浪纹、竹纹、象纹等,无形之中向我们传达出西双版纳傣族审美意识中的水文化、竹文化及象文化等民族地域文化的特征。

岩罕滇家的陶器在造型、色彩、纹饰方面的审美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其中,灯饰、花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已经发展为高档艺术精品,纹饰经典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据岩罕滇的女儿玉章凤说,灯饰、香炉、花瓶上的纹饰大部分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有关,有许多是直接借鉴了佛寺建筑墙柱上漏金[15]装饰的纹样,以及历史上傣族王宫的装饰纹样。由此可见,岩罕滇家的制陶工艺虽然追求的是现代艺术陶的工艺,但蕴含其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得较为完美。

图1-62 曼阁寨镂空雕刻纹样的陶器 金少萍摄

傣族制陶工艺发展到今天,消费者对陶器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傣族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对日用陶器没有更多的审美要求,只对宗教陶器有一定的审美要求。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所有陶器都提出了审美要求,相对而言,生活陶器要求较低,宗教陶器和工艺陶器要求较高。岩罕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市场化道路,主推艺术陶。而玉勐作为慢轮制陶的传承人和代言者,更多的是坚守传统,主推生活陶。换言之,玉勐家的陶器从审美和造型方面显然不及岩罕滇家的陶器精致和多样化。

图1-63 曼阁寨的陶制斋盒 金少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