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在华北平原中部生存着一批被称为音乐会的民间音乐会社,学界统称为“冀中音乐会”。以往对冀中音乐会的地理范围界定为“广及河北省的安次、永清、霸县、文安、固安、雄县、任丘、涞水、新城、安新、高阳、易县、徐水、清苑、完县、定县等县区以及天津市的武清、静海、杨柳青、前辛庄等乡镇”。[2]但是,由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活动可知,音乐会的生存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北窖村音乐会就是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中被发现的。《音乐曲儿本》是由北窖村音乐会保存并传承的乐谱,由81首俗字谱曲目和13首状声字谱曲目组成。
北窖村是位于京西房山与门头沟区交界处、燕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其地理位置偏僻,历史上却因为丰富的煤矿资源而异常繁荣,被称为“小房山”。北窖村如同历史上所有的富庶村落一样,曾有极其丰富的文化生活。尽管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现已今非昔比,但村民们仍然拥有四档花会,分别是音乐会、吵子会、大鼓会以及狮子会,其中音乐会最为古老,是北窖村的公会[3],也是本文研究对象的传承者。
图1:《音乐曲儿本》扉页(周晓爽摄)
《音乐曲儿本》虽然抄谱年代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但曲谱的扉页上用红笔标示着自明代天×元年(丁卯)起始到宣统三年(1911)的所有年号(见图1),那么是不是这些记录标志着这个谱本的传承年代呢?
天启元年为丁卯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此外,扉页记录在天×年后也显示了自崇祯以后的每朝传承,因此也印证了此大明天启×年就是崇祯之前的天启年间。大明天启元年距今已近400年,为何从天启年间开始记录年号?我们是否可以推断曲谱的流传始于天启元年?如果扉页的记载是该曲谱的流传年代的话,就是说这本曲谱经过反复的抄录,曲目已经流传了约400年。
回归到谱本自身,北窖村音乐会传谱《音乐曲儿本》其上有81首乐曲俗字谱以及13首状声字谱。其上的乐曲与打击字谱曲是从哪里来的?为何会使用这些乐曲?这些乐曲在历史上又有怎么样的地位?
另外,研究这本曲谱不仅仅要研究其历史和本体,更要关注其拥有者与传承者,以及这本曲谱在后世的传承。《音乐曲儿本》的保存者是北窖村音乐会的会首王大力,北窖村音乐会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原因而中断,活态传承直至当下,并将部分谱本乐曲传承了下来。通过音乐会的演奏,我们是否能窥见400年前的古调?以上这些都是具有其深刻含义且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