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科普:诗歌中的服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首服(2)

赠李徵君[1]大寿

〔唐〕王绩

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

幅巾朝帝罢,杖策去官忙。

附车还赵郡,乘船向武昌。

九徵书未已,十辟誉弥彰。

副君迎绮季[2],天子送严光。

灞陵幽径近,磻溪[3]隐路长。

编蓬还作室,绩草更为裳。

会稽置樵处,兰陵卖药行。

看书惟道德[4],开教止农桑。

别有幽怀侣,由来高让王。

前年辞厚币,今岁返寒乡。

有书横石架,无毡坐土床。

兰英犹足酿,竹实[5]本无粮。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管宁存祭礼,王霸重朝章。

去去相随去,披裘骄盛唐。

注释

[1]徵君:对曾被朝廷征召,但不肯受职的隐士的美称。

[2]副君:太子。绮季:即绮里季,秦末汉初的隐士。此处以绮里季来喻指李大寿。

[3]磻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4]道德:即《道德经》,道家代表作。

[5]竹实:竹子结的种子,又叫竹米。此处指以竹实充饥。

服饰小百科

幅巾

◎幅巾

幅巾,是古代男子用来包裹鬓发、遮掩发髻的一种巾帕,因裁剪时面料长宽与步幅相等而得名。又称“巾帻”,或称“帕头”。幅巾之名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据汉代扬雄《方言》:幅巾之名自关西秦晋之郊曰“络头”,西楚江湘之间曰“陌头”,自河北赵魏之间曰“缲头”。

幅巾一般是裁取一幅长度和门幅各三尺的丝帛做成。幅巾作为一种普遍流行的日常首服,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或佩戴规定,但是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幅巾制作所用的布料也会有所不同。寻常百姓常常以葛布制成幅巾戴头,称为“葛巾”,而王公贵族所戴的幅巾多以细绢制成,称为“缣巾”。因而在古代,根据一个人所佩戴的幅巾的布料,基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了。同时,幅巾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因而很受儒生们欢迎。其制作简单且佩戴方便,戴用时,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垂长至背的。古代农历每月的朔旦,都会行释菜礼,这个时候儒生们都会穿戴幅巾深衣,来祭祀孔子。宋代以后,幅巾作为士大夫的冠婚、祭祀、宴居、交际首服,与深衣同时穿戴。

原先的幅巾作四方形,使用时由前幞后,包住发髻,再于脑后缚结。北周武帝对其做了改进,于方帕上裁出四脚,并将其接长,形状如阔带,裹发的时候巾帕覆盖于顶,后面两脚朝前包抄,自上而下,系结于额,前面两脚绕至颅后,缚结下垂。在幅巾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幞头。

颂古二首·其二

〔宋〕释昙莹

百结[1]襕衫破幞头,年年落第出神州[2]。

却因一只穿杨箭,临老来封马上侯。

注释

[1]百结:形容衣服有很多补缀。

[2]神州:指京都。

服饰小百科

幞头

◎幞头

幞头,又名“折上巾”,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幞头是在幅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东汉起逐渐成为各个阶层人们的通用服饰品。北周武帝将幅巾的戴法加以规范化,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宋代时更是成为人们的主要首服。

幞头的形制是多种多样的,各朝各代都较前代对其有所改进,如“平式幞头”“结式幞头”“软脚幞头”“硬脚幞头”等。俞琰《席上腐谈》载:周武帝所制幞头,“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而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幞头因其脱戴方便又富有变化,上至帝王,下至百官士庶,都十分喜欢,以其为常服。

幞头作为汉民族服饰的一种,沿袭时间长达一千余年,其间各朝各代均有改制,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款式。

幞头

百结衫破幞头,年年落第出神州。

却因一只穿杨箭,临老来封马上侯。

——〔宋〕释昙莹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1]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3]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4]江月。

注释

[1]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2]雪:浪花。

[3]樯橹:此处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4]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

服饰小百科

纶巾

◎纶巾

纶巾是一种用青丝织成的头巾;一说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为士人所戴,东汉之后较为流行。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的装束为头戴纶巾,身着八卦衣,手摇羽扇,因而纶巾又被称为“诸葛巾”。

关于诸葛巾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在隆中一边读书,一边种地为生。后来,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阿丑为妻。阿丑是个极有才学的女子,经常和诸葛亮切磋学问,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也算舒心。

但是,时间长了,诸葛亮渐渐有了心事,常常烦躁不已。有一次,诸葛亮正在读书,读着读着竟在不觉间睡着了。蒙眬间,突然有个人闯了进来,指着他的鼻子大声斥责:“诸葛亮啊诸葛亮,当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国家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你如何能这般悠闲地坐在家中啊?”说着,对准诸葛亮的脑袋瓜子就是一掌。诸葛亮哎呀一声惊醒,原来刚才只是做梦啊,只觉得恍恍惚惚,头疼得紧。

妻子走过来,关切地问:“你平日里身体都挺好的,什么病痛来得这样快?莫不是有什么心事,说出来听听,也好让我替你分忧啊。”

于是诸葛亮便把刚刚梦里的事说出来了。阿丑看了一眼丈夫,从怀中掏出一块巾帕,叠成了一条,包在了诸葛亮的头上,诸葛亮顿时觉得轻松多了。他感到十分生气,就问阿丑。阿丑笑着说:“这医书上说,人啊,一心烦就会导致火旺,火旺则脑涨,夫君的病就是心烦忧虑引起的。你呀别小瞧人,不但你的头疼我能治得了,你的心病我也能治得。”说着,指了指那块头巾。诸葛亮取下头巾,打开一看,原来上面是阿丑亲手绣的一幅《三分相图》。诸葛亮恍然大悟,顿时觉得病痛全无,赶紧向妻子道谢。

那巾帕上的《三分相图》,绣的正是当今天下的局势,原来阿丑早已猜到了诸葛亮是在为天下的动乱不安而心忧。这条巾帕也给诸葛亮下定决心出山以很大的鼓舞。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看出了这就是自己要辅佐的英明君主,故毅然决定出山,协助刘备。

诸葛亮当上了蜀汉的丞相后,犹记当初妻子的点拨,因而时时戴着头巾,人们便将那头巾称作“诸葛巾”。后来,戴头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诸葛巾》载:“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他的这种装束也被后世儒将、名士所效仿。

纶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小重山·流水桃花小洞天

〔宋〕蔡伸

宣和甲辰,余自彭城倅沿檄燕山,取道莫闾。见所谓陈懿者于州治之筹边阁,诚不负所闻。明年归,则陈已入道矣。崔守呼之至,即席赠此。

流水桃花小洞天。壶中春不老[1],胜尘寰。霞衣鹤氅并桃冠。新装好,风韵愈飘然。

功行满三千[2]。婴儿并姹女[3],炼成丹。刘郎[4]曾约共升仙。十个月,养个小金坛。

注释

[1]壶中春不老:神话传说中壶中别有天地,道家谓之仙境。

[2]功行满三千:道家所谓的功德圆满。

[3]婴儿并姹女:道家所谓“婴儿”即“铅”,所谓“姹女”即“水银”。

[4]刘郎:指汉武帝刘彻。

服饰小百科

仙桃巾

◎仙桃巾

仙桃巾是古代男子所戴的一种头巾,一般以纱罗制成。宋代男子头上多戴巾,巾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命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仙桃巾就是以其形制命名的。因其从背后望起来,形状如桃子,故名。

仙桃巾在宋代尤为盛行,又称桃冠,多用于道人、隐士。当时较为常见的巾式还有双桃巾、并桃巾等。其中双桃巾又称并桃冠,因其形状像双桃得名。

相传宋徽宗常戴栗玉并桃冠,用白玉为簪,穿赭红羽衣(即鹤氅)。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一中记载:“徽宗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辇。”

网巾诗

〔元〕谢宗可

乌纱未解涤尘袢[1],一网清风两鬓寒。

筛影细分云缕滑,棋纹斜界雪丝[2]干。

不须渔父灯前结,且向诗翁镜里看。

头上受渠笼络尽,有时怒发亦冲冠。

注释

[1]袢:夏天穿的白色内衣。

[2]雪丝:此处喻指白发。

服饰小百科

网巾

◎网巾

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之物。一般多用黑丝、马尾、棕丝等材料编织而成,万历年间转变为人发、马鬃编结。网巾原本属于道服,形似渔网,网口多用布帛做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小圈,并用细绳贯穿其中,收束绳带就可以束发。在网巾上,有一个圆孔束带,方便人们将发髻穿过圆孔。此设计有一说法,名为“一统山河”,象征天下统一。

网巾在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是最具有朝代象征意义的巾服之一,也是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在当时“人无贵贱皆裹之”。网巾的主要功能还是束发,因此戴网巾时会在其外另戴上帽子,不宜外露,以免失礼。但是,一般在室内时,人们是可以将网巾露在外面的。当时的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家都曾受到明代网巾的影响,当时的朝鲜人往往以网巾系绳之圈分辨身份。

网巾最晚在唐代时已具雏形,宋代时有“二胜环(谐音‘二圣还’)”的记载,而到元代时,即见有谢宗可咏网巾的诗作,但网巾的使用范围依然很小。到了明代,经过朱元璋的推广,网巾盛行天下。据《七修类稿》记载,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来到一处叫神乐观的地方,看见一道士在灯下结网巾,便问道:“这是何物?”道士回答道:“此曰网巾,用以裹头,万发俱齐。”朱元璋觉得甚是方便,于是便下令照样制作,通行全国。明代灭亡后,因清廷强令剃发蓄辫,网巾自然也就被废了。

嘲许子儒

〔唐〕窦昉

不能专习礼,虚心强觅阶;

一年辞爵弁,半岁履麻鞋;

瓦恶频蒙□[1],墙虚屡被杈[2];

映树便侧睡,过匮即放乖;

岁暮良功毕,言是越朋侪;

今曰纶言降,方知愚计㖞[3]。

注释

[1]□(ɡuó):击打。

[2]杈:用叉刺取。

[3]㖞(wāi):歪,偏斜,不正。

服饰小百科

爵弁

◎爵弁

爵弁的形制与冕冠相似,又名“广冕”,但綖不倾斜,前后没有旒,綖下作合掌状,戴时用笄贯于髻中。爵弁一般多用木板做顶,外面表以细布,颜色为赤而微黑的雀头色,又称“雀弁”。

爵弁是比冠冕次一级的礼冠,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了。除了平时的戴用外,一般用于重大祭祀和举行冠礼的时候。作为礼冠,爵弁的戴用也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必须整套穿戴爵弁服。同时,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穿戴爵弁服的场景也不同。清代经学家任大椿曾在其《弁服释例》中有过概述:“爵弁为天子、卿大夫及诸侯之孤,祭于己之服,又为士助祭斋服,又为释祭视涤濯之服,又为天子、诸侯先祖为士者之尸服,又为衅庙、迁庙、祝宗人、宰夫、雍人及从者入庙之服,又为士冠三加之服,又为士亲迎之服,又为诸侯始命之服,又为士之命服,又为诸侯之复服,又为士之复服,又为公之袭服,又为大夫之袭服,又为士之袭服,又为公之禭服,又为天子承天变及哭诸侯之服。”

汉代时期,爵弁是乐人、士人以及低级官吏助君祭祀和亲迎时所佩戴的一种冠帽,“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同时规定戴爵弁者,必须穿着丝衣。

汉代以后,爵弁的形制略有改变,一般是后大前小,并用雀头色的缯帛缀其上。虽然爵弁的形制历代都有所改变,但一直被沿用到宋。

试院次韵呈兵部叶员外端礼并呈祠部陈员外元舆太学博士黄冕仲

〔宋〕晁补之

盛世天休沓,真人宝历开。

太任当政闼,元老位公槐[1]。

莫盛官人始,相从试士来。

鸣珂咸俊彦,索米独尘埃。

未叹官曹隔,多惭赏监陪。

成川须甽[2]浍,崇厦要条枚。

文武中铨集,丹铅百卷堆。

豚鱼聊可辨,皮弁不应恢。

虎出争亡矢,蛇成屡夺杯。

调钟求雅滥,烈火试民瑰。

绿暗惊庭叶,朱明换律灰。

得枭夸艾捷,闻鹤悼坚摧。

茧绪谈飞麈[3],渑波酒挹罍[4]。

赓酬[5]皆绝韵,搜索病非才。

半是仙槎客[6],曾随禹浪雷。

遭时鱼奋角,失路剑生苔。

胆气冲星在,词源卷汉回。

声名改闾里,轩冕映舆台。

谖草[7]怀堂北,灯花粲妇腮。

凉风吹枕梦,薄雨滞城隈。

号奏天官近,胪传御史催。

康衢骥鸣跃,归檐仆讙咍[8]。

华省深扃钥,衡门翳草莱。

尚怀休假远,别语重裴徊。

注释

[1]公槐:指三公之位。

[2]甽(quǎn):田间小水沟。

[3]谈飞麈(zhǔ):魏晋人清谈时喜欢执麈尾拂尘。麈,指麈尾做的拂尘。

[4]挹:舀。罍:盛酒、水的器皿。

[5]赓(ɡēnɡ)酬:以诗歌相赠答。

[6]槎(chá)客:指传说中乘槎泛天河之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槎上,乘槎浮海而去。

[7]谖草:忘忧草。谖,通“萱”。

[8]讙咍(huān hāi):欢笑。讙,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