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谎言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人们在面对如何辨明周围的人是否在说谎这样的问题时,会意识到自己是那么无能为力,因此,人类世世代代一直在苦苦寻求识别他人说谎的方法。
3.3.1 多导生理测试技术
首台测谎仪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医科学生拉尔森研制。这种装置可以同时连续测量血压、脉搏和呼吸。此后,基勒又研制出了基勒测谎仪,所测量的生理参数中增加了皮肤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测谎效率,同时也使装置的体积越来越小。
在刑事侦查实践中,多导生理测试技术被用于鉴别无辜者、知情人、嫌疑人。这一技术是国内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武伯欣教授等为代表的工作者,经过大量真实案例测试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宝贵经验,具体流程如图3–2所示。
图3–2 犯罪心理测试的一般流程
多导生理测试中的常用测试方法,通常分为两类。第一类,测试被测试者的“认知”,即测量其对某一犯罪情节是否知情。第二类,测试“说谎”,判断被测试者在某一问题上是否说谎。测试方法是在一组测试题中,观察被测试者在不同类型问题上的反应,判断被测试者对与案件相关问题的回答是否真实。
3.3.2 认知脑电测谎技术
认知脑电测谎技术又被称为“脑电波测谎技术”“脑指纹技术”,其关键技术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作为当前脑科学研究的先进技术之一,被罗森菲尔德等首次应用于心理测试并获得成功(Rosenfeld & Nasman, 1987),为警方的侦查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与犯罪事件相关的脑电位检测是通过给被测试者呈现与案件相关、无关以及与自己有关的词语、图片等刺激,将所诱发的脑电位变化进行分类比对,判断被测试者是否了解案情、与案件是否有关、是否参与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科学鉴识过程。
认知脑电测谎技术成为目前最先进的测谎技术之一。尤其是应用图像刺激技术,给被测试者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觉空间,再次唤起被测试者对当时情景的信息提取过程,容易实现对各种作案场景的辨识检测。对有生理缺陷的被测试者如聋哑人,同样可以进行测试,而不受言语能力和听觉能力影响。
3.3.3 语音测谎技术
人们在说真话时,会使用正常的语音模式,不管说的是什么话题,都会有一定的节奏和声调,而说谎者经常会在谈话过程中加快或减慢语速。语音测谎的基本原理及具体参数详见第17章。一个人的语速突然加快,可能是因为他说的这套谎言已被他在不同场合说过多遍,或在心里彩排过无数次,所以相当娴熟。语速减慢,可能是因为个体体验到认知负荷的增加,需要回忆哪些谎言已经说过,而现在又该怎样把当前的谎话说好。相反,人们在说真话时,并不需要花费心思编造事实,语速就会均匀流畅。
另外,说谎者在说谎和说真话时的声调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说谎者因为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声调升高,在回答定罪问题时可能出现口吃、停顿或发音错误。另外,除了语音模式的变化外,说谎者往往会说错更多的词语。
3.3.4 眼动追踪测谎技术
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将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测谎研究。例如,叶小卉运用眼动仪,尝试以瞳孔直径作为测谎的观测指标,运用犯罪情节测试法(GKT)的测谎范式,旨在从两个方面——选取更有效的反应指标和改进GKT的问题设置,降低GKT的假阳性率(叶小卉,2009)。该项研究验证了GKT模式下的认知和说谎成分的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瞳孔直径的变化,可以对不同类型被测试者做出较为准确的区分。
基于瞳孔变化的测谎系统,其原理在于人的主观意识难以控制瞳孔大小的变化。当人说谎时难免会情绪波动,引起交感神经活动,瞳孔放大。这项技术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视线跟踪及眼睛的定位、瞳孔的精确定位、瞳孔孔径的测量方法、心理学方面的测试技术等。
3.3.5 fMRI测谎技术
fMRI技术通过测量脑部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根据被测试者的被监测大脑区域的变化,推断大脑区域活动与人的各种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映射关系。2001年,fMRI技术开始被用于多动症患儿的撒谎识别研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朗莱本(Langleben)教授,通过比对被测试者说谎话时和说真话时的大脑影像发现:说谎时被测试者的大脑血液动力学信号增加,尤其在前扣带回皮层、前额叶上部、左运动前区皮质、运动皮质以及前顶叶皮质等脑区,信号活动较为激烈,这些区域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反应有关。后来,朗莱本又尝试将fMRI技术从单纯的理论研究领域延伸到实践应用领域,甚至引入法院的庭审实践,以探讨这项技术用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张筱晨,李学军,2009)。
小结
本节主要介绍了谎言识别研究的几种技术方法,如多导生理测试技术、认知脑电测谎技术、语音测谎技术、眼动追踪测谎技术和fMRI测谎技术,不同技术方法有其发展历史和特点,共同致力于提升谎言识别的准确率。
思考题
1.不同谎言识别技术是否存在最优选择?
2.多特征融合测谎技术应该如何整合判别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