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4天 2015年7月14日 西部的云门舞集
青海湖—茶卡盐湖—乌兰—德令哈—格尔木
今日行进647km,总里程2623km
青海湖边七月的夜晚犹如寒冬。五人间的蒙古包内比外面温暖了许多,风萧萧,和衣而眠。
昨晚喝了一点小酒,直接倒床就着,配合着各种鼾声,倒也迷迷糊糊睡了半宿。
凌晨四点半醒来,走出蒙古包,外面静谧得如同时间已停止,月光清冷,繁星满空。北斗七星位于头顶的位置清晰可辨,在广袤的星空中格外明亮。不远处就是青海湖,湖水拍击着沿岸传来一阵阵浪花声。
此时的我已全无睡意,背着相机在凌晨四点多钟的青海湖边独自漫步。
湖边异常宁静的夜,小鸟和蒙古包内的人们都在熟睡中,悄无声息,唯有紧邻湖边空旷的佛塔前七彩经幡依旧在风中飘扬。青海湖边长明的佛塔明亮且肃穆,不远处一轮精致的月牙斜斜地挂在天边,仿佛镶嵌在黑色天鹅绒般的夜空中,这极其低调的奢华,以一种遗世独立的清冽,令人油然而生出某种对于自然的敬畏。
清晨五点多钟夜空开始由全黑渐渐变为蓝色,天边逐渐泛红,月亮仍烙在天际。湖水与天边连成一色,偶有几片云飘过,像极了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小鸟们也睡醒了,在旷达宁静的青海湖边声声啼叫。
我流连忘返,不能自拔,只想安静地守在这里,等候天亮。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色彩也开始温暖了起来。北斗星与月亮逐渐退隐,云朵也出来了,一片一片挂在天空。远方山峦起伏,湖水阵阵拍岸的声音则近在咫尺,青海湖美丽的早晨从这里开始。
七点过后湖边草原上开始热闹起来,人们陆续从蒙古包里走出来,经过一夜的休整,伴着初升的阳光与鸟儿们欢快的叫声,向着远山舒展四肢,就着桶装水简单地洗漱。
青海湖湖面海拔3260米,我们基本无高原反应症状,只是辉哥早起有些头疼,不知是感冒还是轻微高原反应,我找了一颗芬必得让他服下,期望有所缓解。
待到大家陆续洗漱完毕,我们一块儿散步到湖边。
临湖而建的藏传佛塔前几位藏族服饰的姑娘正在转经筒前祷告,此时的佛塔与凌晨时分相比多了些许艳丽的色彩。走近发觉橘色佛塔上用金色各标注了横竖两行汉藏文字,细看汉文“措日郎嘎”。用手机迅速查了一下这四个字的出处,豁然开朗。
措日郎嘎全名为“措日郎嘎圣地之门”,建于公元7世纪。相传吐蕃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的途中,在翻越日月山之后,因为高原反应水土不服,文成公主在此地休整了三天,受到当地牧民的爱戴。文成公主在离开时为了表示感谢,将自己陪嫁中的经书和佛像留于此地,供牧民们供奉和朝拜。此后当地牧民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就在此地修建了这座佛塔,取名“措日郎嘎”。
恍然大悟,突然有种冥冥之中的庇佑感。难怪凌晨时分我独自一人走在湖边旷野,心中却毫无畏惧,原来佛塔的光亮一直在暗中指引着我的方向。
今日碧空如洗,湖水清澈,浪涛拍击沿岸的石头传来阵阵此起彼伏的水浪声。湛蓝的湖面一望无垠,岸边随处可见的五色经幡在风中飘扬。不远处马儿在油菜花田边埋头专心地吃草,一派惬意静美的湖岸景色。
上午九点多钟告别青海湖驻地,沿GZ25国道出发,前往茶卡盐湖。此处道路交通标志显示距离茶卡146公里,距离格尔木624公里。
沿途是成片盛开的油菜花田,路边牧民赶着成群的牛羊不慌不忙地前行,络绎不绝的骑行队伍在路旁穿梭而过。远处蓝绿色的青海湖水在大片橙黄色油菜花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湖水共蓝天一色。
沿路虔诚的朝圣者,三步一个等身长头,执着地向着拉萨的方向磕进。此地距离拉萨还有近2000公里,无法想象朝拜之路是怎样完成的,如果不是因为内心强大的信仰支撑,哪里来这么大的力量。感动在心中满溢,一个人拥有坚定的信仰所带来的充盈感,想必是没有信仰的人所不能体会的吧。
一路向西,在山道中穿行。
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到达橡皮山,海拔3817米。放眼望去,美丽的高山牧场,悠闲吃草的牛群和羊群与连绵的山峦构成一幅幅极美的西部风光画。
午时停靠在路边一个小餐馆,环境虽简陋,味道却极佳。
过橡皮山之后中午的气温明显升高,脱掉冲锋衣换上中等厚度的外套刚刚好,午饭之后我们直奔茶卡。
辉哥饭后血糖升高小困,躺在后座小憩。秦爷开车,我则在一边兴致盎然地玩儿着自拍。秦爷看我忙得不停歇,时不时还指使他配合着看镜头来张合影,只得摇摇头叹了口气:“唉,真是闲不住。”
接近下午一点半,我们五人一行抵达茶卡盐湖。
茶卡,好美的名字,在藏语中意喻“盐海之滨”。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自古以来就因盛产“大青盐”而著名。其盐晶中因富含矿物质,所以呈现独有的青黑色,故称“青盐”。茶卡盐湖虽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却开发最早,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开始,官方就有组织地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现储盐量约达4.48亿吨。青盐粒大,透明,口感纯正,经过加工后可以成为理想的食用盐,据说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约85年的时间,相当可观。
行走在茶卡犹如走进盐的世界,茶卡盐湖水域宽广,固液并存,大颗粒的天然结晶盐踩在脚下咯咯作响,沿湖大型的盐雕群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尤为壮观。一系列的盐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清代茶马古道上以青盐作为交换商品,由商贩们用骆驼、骡马等运往东部地区,以此换回布匹、茶叶、生产工具等产盐区人们生活必备物资的茶马古道风情线。
天空白云悠悠,远处苍山峥嵘。这一面平坦空旷的盐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犹如空中的一面镜子,如诗如画。
约下午两点半从茶卡盐湖出来,就此与小美夫妇正式告别。今日在茶卡分道扬镳,我们继续奔赴格尔木准备正式进藏,他们则打道回府返回兰州。两日的相处已然成为很亲近的朋友,又一次分别的感受,相互间不断地叮咛嘱咐。内心虽依依不舍,却对前方充满神秘的进藏之路满怀着好奇与期待,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过乌兰,经德令哈东收费口,此时已是下午四点十分。
初入德令哈路心旷神怡,两侧成片的山脉绿植草地。梦想插上自由的翅膀,展翅飞翔。
随着我们的车越行越远,绿植消失了,草地消失了。周遭越发荒芜,连之前动人的山脉也化身为狰狞的赤红色面目,仿佛到了另一个空间,唯有那厚厚的云层中小觑一见的碧空时刻提醒着我们仍在人间。途中遭遇云层压顶,乌沉沉一整片悬浮在前方,犹如狂风骤雨即将来临之前的阴霾,心生戚戚。
谁知车刚行至一转弯处,两边山峰隐退,视线豁然开朗,倏忽呈现在眼前的竟是意想不到的景致!成片的平原,连绵的山脉,配之荡荡悠悠的云朵,美景犹如仙境,瞬间恍如隔世。天呐,这就是惊喜吗?从刚刚的地狱之门突然转换到天堂之境,怎么可以如此美!仿佛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在刹那间释放,狂喜在胸膛中满溢。大自然的美是那么的变幻莫测,充满神奇。
站在路中间,我向着天空忘情地深呼吸。无意中闯入的天堂一隅,已是如此令人动容,前方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惊喜等着我们!为此,我愿追随自然的脚步,浪迹天涯。
茶卡至格尔木这一路的天空,云彩美得令人震撼。各种形态的云朵仿佛会说话一般,吱吱呀呀地飘荡在蔚蓝清澈的西部天空。此刻唯有尽情地流泪,才足以表达心中的感动。
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不是单纯的美好可以形容的感受。
晚七点半左右我们顺利到达格尔木市区。
格尔木在蒙语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这里是进藏前的最后一站,很多人称之为“进藏大本营”。此地也是通往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十分重要的中转站。
格尔木市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3000米以内的海拔,人体基本感觉较为舒适。通常进藏之前的车辆,都会在此地完成人员及物资等一系列必备的补充,做最后的休整。因为自格尔木之后很长一段路程,沿途再无正规城市设施。
关于格尔木的起源则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953年的时候中央政府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在向西藏赶运粮食的途中,为了避免陷于黄河源沼泽地的危险,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去寻找一个叫作“噶尔穆”的地方。据说从那里沿着河往南走就能够越过雪山边缘的昆仑山与唐古拉山,经过那曲便可以到达拉萨。
有一天直到傍晚,运输队寻找“噶尔穆”仍无果。恰巧走到一处芦苇荡,看见许多黄羊和野马在此地追逐。此刻天色已晚,队伍无法再前行。当时领队的一个将军名叫慕生忠,说了一句:“帐篷在哪儿,哪儿就是噶尔穆。”于是大家在此地搭建了六顶帐篷,安营扎寨就地休息。第二日出发前在营地外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三个大字“噶尔穆”。
这无意中由六顶帐篷划定的“噶尔穆”,便是现在格尔木市的雏形。同年,西藏运输总队噶尔穆站成立,直到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噶尔穆”简化为“格尔木”。
由最初一支部队的进驻,慢慢建设发展为如今拥有近30万人口,格尔木市一半以上是军人以及军人的后裔,至今仍在为格尔木的城市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格尔木之前,我在携程旅行网订好酒店,待抵达市区后直接导航过去。
酒店位于一座清真寺旁边,安顿下来之后天仍大亮。秦爷和辉哥商议着晚上喝点啤酒解乏,到酒店一楼清真餐厅内坐下正欲点菜,忽然看见餐厅墙壁上贴着“禁止饮酒”的标志。辉哥灵机一动,询问服务员能否点餐送至楼上客房,答曰可以。于是辉哥留下点餐,我和秦爷外出负责买酒。
格尔木的大街上比较清冷,店铺不多。四下寻了一圈,不知是不是此处驻有清真寺的缘故,所有的小商铺里都没有啤酒可买。我们辗转走过了一条街,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内终于买到了听装的啤酒,实属不易。
在秦爷、辉哥的房间里酒菜摆放一桌,我们窗边围坐,喝酒聊天。想到自北京出发已4天整,明日即将出青海正式入藏,心中皆掩饰不住的亢奋。
把酒言欢,谈笑风生。
不知不觉时间已至凌晨,窗外格尔木的夜景依旧透亮,清真寺在夜色中安静地驻守。三人举杯,共同祝愿接下来真正的进藏之旅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