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身世背景和投身海军之初

精彩看点
时代背景——霍雷肖·纳尔逊的家族关系——霍雷肖·纳尔逊的母族——埃德蒙·纳尔逊与沃波尔一家——霍雷肖·纳尔逊的名字——纳尔逊家族与早期英格兰王国海军——霍雷肖·纳尔逊的兄弟姐妹——霍雷肖·纳尔逊的童年——“上校随从”——如何成为皇家海军军官——皇家海军的陋习——宝贵的学习机会——“海马”号军舰——霍雷肖·纳尔逊身份的变化——威廉·洛克——“布里斯托尔”号军舰——霍雷肖·纳尔逊在“洛斯托夫特”号军舰服役——攻占格林纳达——在巴斯疗养
1781年10月,英国的国运似乎前所未有地萎靡。海外战争频繁、国内四分五裂,无一不是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后果。此时的战争大臣是后来被军事法庭断定“不能以任何军事领导身份效忠国王陛下”的萨克维尔子爵乔治·杰曼,而贵为英国海军大臣的则是后来被宣判“饶他不死,以证明主的慈悲”的桑威奇伯爵约翰·蒙塔古。
曾经身经百战的将军互不买账。德高望重的海军上将觉得在这样的领导手下效力,无论是性命,还是荣誉都岌岌可危,于是纷纷向乔治三世请辞,局势一片混乱。北美各殖民地得到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尼德兰七省共和国的援助和北方联盟的支持,正在发起独立运动。英国的殖民统治似乎即将被推翻。多格滩战役打得旷日持久,说明大不列颠连荷兰都快打不过了。法兰西王国在切萨皮克湾的胜利使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已成定局。1781年10月17日,二十年前即1761年,领导英国皇家海军进入巅峰的爱德华·霍克男爵逝世,似乎在有意给那个辉煌时代画上句号。
次日,即1781年10月18日,奥福德伯爵霍雷肖·沃波尔写道:“爱德华·霍克男爵溘然长逝,却还没找到传人。”他如果知道这个传人已经产生,并且不是别人,正是以他名字命名的、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衣着寒酸的表弟霍雷肖·纳尔逊子爵,就一定会比谁都惊讶。凭借家里的人脉,霍雷肖·纳尔逊虽然年纪轻轻已经被提拔为上校,但即便在英国皇家海军内部,他也不过是个无名小卒。除少数几个渴望了解下属的将领以外,谁也不认得他。这个世界还要等上好几年,才会知道爱德华·霍克男爵非凡的军事才能在霍雷肖·纳尔逊的身上传承着。这个师从爱德华·霍克男爵的部下威廉·洛克的年轻人将获得辉煌的战绩,比爱德华·霍克男爵在基伯龙湾的胜利更辉煌,让英国皇家海军的声威更大。
1758年9月29日,在诺福克郡的伯纳姆索普,霍雷肖·纳尔逊出生了。霍雷肖·纳尔逊出生于牧师之家,但子承父业的传统对霍雷肖·纳尔逊没有丝毫影响。霍雷肖·纳尔逊的祖父埃德蒙·纳尔逊曾是希尔伯勒的牧师。霍雷肖·纳尔逊的父亲也叫埃德蒙·纳尔逊,接替父亲担任希尔伯勒的牧师,同时是诺福克郡的伯纳姆索普、伯纳姆圣艾伯特和伍尔特顿的牧师;霍雷肖·纳尔逊的两个兄弟、两个姑夫也是牧师。这些家人、亲戚都极其平庸,一生恪尽职守,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天赋或光宗耀祖的成就。

爱德华·霍克男爵

霍雷肖·纳尔逊的父亲埃德蒙·纳尔逊
霍雷肖·纳尔逊的母亲凯瑟琳·萨克林的家族倒是值得一提。霍雷肖·纳尔逊的外祖父莫里斯·谢尔顿·萨克林博士是威斯敏斯特的受俸牧师、诺福克郡伍顿教区的牧师,是约翰·萨克林爵士的侄孙。约翰·萨克林爵士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可惜天不假年,否则很可能在文坛享有更高的声誉。此外,萨克林家族还出过几位名人。1664年,莫里斯·谢尔顿·萨克林博士的祖父罗伯特·萨克林曾担任诺福克郡的警长。莫里斯·谢尔顿·萨克林博士的儿子、埃德蒙·纳尔逊的夫人凯瑟琳·萨克林的弟弟——莫里斯·萨克林供职于英国皇家海军。指挥“无畏”号时,他英勇的表现曾被传诵一时。

莫里斯·萨克林
1757年10月,“奥古斯塔公主”号的指挥官阿瑟·福里斯特受驻牙买加海军总指挥的派遣,率领“无畏”号和“爱丁堡”号——均配有六十门以上的大炮,巡航弗朗索瓦角,目的是拦截准备返回法兰西王国的商船。不料,商船的护航舰火力远超预料。1757年10月21日——四十八年后的这一天,即1805年10月21日,将是纳尔逊家族更光辉荣耀的日子。当然,这是后话。这天,法兰西四艘战列舰和三艘大型巡航舰主动出击,目标是驱逐、俘获或摧毁英国的巡航舰队。据说,阿瑟·福里斯特上校派出小分队之前,与两位同僚莫里斯·萨克林和威廉·兰登船长有过半分钟的磋商。在“奥古斯塔公主”号的后甲板上,阿瑟·福里斯特说:“大家都看到了,他们这是要拼老命了。”莫里斯·萨克林回答说:“那我们总要成人之美吧。”威廉·兰登也深表赞同。于是,阿瑟·福里斯特上校拍板:“那大家就各就各位吧。”接着,“无畏”号领头,三艘战列舰迎向法兰西七艘战舰。经过三小时激战,法兰西军舰落荒而逃,英军二十三人阵亡,一百余人负伤,桅杆、索具毁坏严重,也无力追击。“无畏”号更是受损严重,主桅和后桅完全毁坏,无法继续航行,不得不返回牙买加。法兰西护航舰队虽然受重创,需要维修,但法兰西商船安全抵达目的地,可以说法兰西指挥官居伊·弗朗索瓦·科内普林·德·凯尔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阿瑟·福里斯特和战友以寡敌众,不但毫无惧色,而且还让对方占不到便宜,这难道不值得称颂?

阿瑟·福里斯特
莫里斯·萨克林上校的母亲,即莫里斯·谢尔顿·萨克林博士的妻子安妮·萨克林是诺福克郡查尔斯·特纳男爵和玛丽·沃波尔的女儿。玛丽·沃波尔是罗伯特·沃波尔和霍雷肖·沃波尔男爵的亲姐姐。罗伯特·沃波尔长期担任第一财政大臣。1756年,霍雷肖·沃波尔获封伍尔斯顿的奥福德勋爵,其子霍雷肖·沃波尔后来获封奥福德伯爵。霍雷肖·纳尔逊是奥福德伯爵霍雷肖·沃波尔的远房表弟,同时是他的教子。他们虽然是远亲,但始终没有断绝联系,血浓于水的感情一直都在。埃德蒙·纳尔逊牧师之所以能娶到凯瑟琳·萨克林为妻,是因为埃德蒙·纳尔逊在伯纳姆索普、伯纳姆圣艾伯特和伍尔特顿教区工作,与沃波尔一家产生了联系,而沃波尔一家为之撮合。

罗伯特·沃波尔

霍雷肖·沃波尔
“霍雷肖”这个名字的来历值得一提。爱德华·沃波尔育有两子两女:罗伯特·沃波尔、霍雷肖·沃波尔、玛丽·沃波尔和多萝西·沃波尔。爱德华·沃波尔在英格兰内战时期曾经与霍雷肖·汤森子爵一起作战,后来以“霍雷肖”为自己的儿子命名。霍雷肖·汤森子爵的儿子查尔斯·汤森又娶了爱德华·沃波尔的女儿多萝西·沃波尔。因此,“霍雷肖”这个名字从汤森家族通过姻亲传到了沃波尔家族,而纳尔逊家族则是从沃波尔家族沿用来的。比汤森家族更早使用“霍雷肖”这个名字的是维尔家族:霍雷肖·汤森子爵的父亲罗杰·汤森爵士娶了蒂尔伯里的维尔男爵霍勒斯·维尔的女儿、男爵头衔的继承人玛丽·德·维尔。虽然纳尔逊家族与这些显赫的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彼此间的纽带很牢固:与沃波尔家族是靠神圣的宗教维系的;而与“战斗的维尔家族”和罗杰·汤森爵士的友谊更是可以追溯到英格兰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作战、攻打加的斯的年代。

爱德华·沃波尔
此外,纳尔逊家族与早期英格兰海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尔逊家族定居在诺福克郡北部有数代人,与当地的许多家族都联姻,包括肖维尔、纳伯勒、明格斯、费希尔等布莱克尼地区的小乡绅。不难想象这些人际关系不少可以被纳尔逊家族所用。后来,霍雷肖·纳尔逊展现出的天才的海战能力和独特的指挥风格跟英格兰海军早期的作战风格类似。比如,在巴夫勒尔,英格兰舰队冲入法兰西舰队;在北佛兰德,英格兰海军总指挥鲁珀特亲王冲入荷兰舰队;在格拉沃利讷战役中,英格兰舰队的“玛格丽特”号和“约翰”号冲进西班牙舰队。霍雷肖·纳尔逊的风格是不是与这些战例相似呢?
埃德蒙·纳尔逊牧师夫妇子嗣众多,儿女共十一个,其中三个早夭。幸存下来的孩子中,霍雷肖·纳尔逊排行第五,比霍雷肖·纳尔逊大的三个子女终生独身,第四个成家后没有子嗣。霍雷肖·纳尔逊去世时,尚有三个兄弟姐妹在世,包括比他大十七个月的威廉·纳尔逊。哥哥威廉·纳尔逊既是霍雷肖·纳尔逊儿时的玩伴,也是他毕生的知己。威廉·纳尔逊已经成为俸薪牧师,担任坎特伯雷修教区副教长。霍雷肖·纳尔逊去世后,威廉·纳尔逊被封为特拉法尔加的纳尔逊伯爵。1755年出生的苏珊娜·纳尔逊,于1780年嫁给了托马斯·博尔顿。由于威廉·纳尔逊没有生育男性继承人,在他去世后,苏珊娜·纳尔逊的儿子继承了特拉法尔加的纳尔逊伯爵爵位。1767出生的凯瑟琳·纳尔逊,于1787年嫁给了乔治·马乔姆。凯瑟琳·纳尔逊出生短短数月后,即1767年12月,他们的母亲凯瑟琳·萨克林就去世了。此时,最大的孩子莫里斯·纳尔逊刚刚十四岁,而霍雷肖·纳尔逊才九岁。
关于霍雷肖·纳尔逊的童年,世人知道的不多。他自称曾在诺里奇的文法学校就读,后来又在北沃尔舍姆上过学。至今,北沃尔舍姆还有一块砖上刻着他名字的缩写H.N。很多年后,乔治·威廉·曼比上校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讲到霍雷肖·纳尔逊曾经是他在道纳姆就读时的校友,但老人的记忆通常都不太可靠。即便确实如此,霍雷肖·纳尔逊自己不记得,说明他在此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或年纪很小。北沃尔舍姆的学校好像确实是他就读的最后一个学校,并且很可能是在1768年1月,也就是他母亲去世后入学的。

霍雷肖·汤森子爵

查尔斯·汤森

玛丽·德·维尔

巴夫勒尔战役

北佛兰德战役
关于霍雷肖·纳尔逊的童年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趣事,大多都是事后的附会,或者经过一再夸张的小事。比如,霍雷肖·纳尔逊的祖母玛丽·布兰德称,霍雷肖·纳尔逊自称什么都不怕。祖母玛丽·布兰德觉得这预示着孙子霍雷肖·纳尔逊了不起的一生。比如,霍雷肖·纳尔逊去校长家的花园里偷梨,还笑话那些没胆去偷的小朋友。诸如此类,不仅真实性很可疑,而且即便真实也没有记录的价值,毕竟太多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童年旧事,而更多的祖母坚称这样的孙子天下罕有。我们还是赶紧看看霍雷肖·纳尔逊真实可考的生活轨迹吧。1770年11月17日,莫里斯·萨克林上校被任命为“合理”号战列舰的舰长。1771年1月1日,这艘有六十四门大炮的战列舰船员名单上多了一个名字:莫里斯·萨克林上校的外甥、见习船员霍雷肖·纳尔逊。

乔治·威廉·曼比上校
恰在此时,福克兰群岛危机爆发。自从七年前,即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后如一潭死水的英国海军这下终于沸腾了。1770年6月,西班牙王国强行夺取福克兰群岛,将英国军队驱逐,这引起了英国国内的激烈反应。“罗马公民”的呼声高涨——该给西班牙一点儿教训,让西班牙懂得凡是涉及英国的国际事务,它都不能为所欲为。许多军舰都接到任务,前往查塔姆群岛与“合理”号会合。于是,霍雷肖·纳尔逊这个皇家海军实习生天天听到大家说如何让“这帮傲慢的西班牙老爷”懂规矩。其实,“这帮傲慢的西班牙老爷”还是懂规矩的,他们意识到自己掀起了一场无法应付的大风暴,而此时法兰西王国即使有心帮助,也没有能力出兵。因此,西班牙乖乖地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撤回了军队。英国海军回到埃格蒙特港,几艘出征的军舰接受犒赏,整件事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莫里斯·萨克林上校被派往梅德韦河的“喜悦”号哨舰,外甥霍雷肖·纳尔逊一同前往。不过,这次,霍雷肖·纳尔逊以“上校随从”的身份一同前往。

《巴黎和约》签订现场,图上的人物是美国的代表,右边空白部分本来是给英国代表留的位置,因为英国代表拒绝同框,所以这幅画从未完成

“喜悦”号哨舰

晚年的伊丽莎白一世
在那个时代,要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朴次茅斯皇家海军学院读两年书,然后作为见习军官加入海军。另一种也是更常见的一种,那就是作为指挥官的随从。当然他们不需要真的从事低贱的工作,仅是表示一种依附关系。因此,舰长的兄弟、子侄、亲朋好友往往利用这样的方式进入皇家海军。这种习俗从海军建立之初就风行,早已司空见惯。直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政府发现舰长因各种裙带关系塞进海军的人数实在过于庞大,才规定四十名到五十名船员中,只能有两个随从。这个习俗持续近两百年,鲜有间断。很多上层社会的青年加入海军,同时舰长的收入也随之提高,这是因为随从的薪俸是由舰长代领的,随从必要的开支则由其家人、朋友提供。同样,其他军官也可以带一个亲属作为随从,加入皇家海军。虽然要由自己训练,但随从还是属于“军官”编制。
此外,还可以以其他身份加入皇家海军,比如“一等水手”和“见习船员”。顾名思义,“一等水手”就是掌握各种水手技能,可以承担水手工作的人。“见习船员”则可以担任士官。虽然这早已普遍实行,连海军上将也心知肚明,但一个学龄儿童无论是作为“一等水手”还是“见习船员”,都难免有弄虚作假的嫌疑。莫里斯·萨克林上校把自己年仅十二岁的外甥作为见习船员安排到“合理”号上,显而易见是以权谋私。而将他作为随从带到“喜悦”号则符合当时的规定,不合规定的是后来把霍雷肖·纳尔逊从“喜悦”号调到一艘商船上,却继续以“喜悦”号船员的名义领取报酬和各种物品。当时风气如此,几乎所有海军军官都不能免俗,人们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举。1788年,艾萨克·科芬上校被军事法庭认定有罪,罪名为签署伪造的船员名单:船员名单中有四名他所谓的随从,其实根本没有这些人。直到这起案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才有所收敛。

皇家海军制服及一些随身装备

艾萨克·科芬上校
这种普遍存在的陋习,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必须受到谴责。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岸上读书习文,他的船长却在船上以这个孩子的名义领取报酬,显然与法律精神背道而驰。莫里斯·萨克林上校至少还可以为自己辩护:他的外甥确实在船上学习船员的基本技能,这样的学习虽然粗浅,至少实用。后来,霍雷肖·纳尔逊被调到船长约翰·拉思伯恩的商船上。约翰·拉思伯恩曾在七年战争期间担任“无畏”号的大副,承担重要工作,后来又通过了相关规定的考试。但七年战争结束时,约翰·拉思伯恩发现自己不但不能升迁,连在海军继续服役都困难,于是决定从商。此时,他的商船要前往西印度群岛进行贸易。
整个航程持续了近一年。1772年7月,霍雷肖·纳尔逊重返“喜悦”号。具体时间无据可考,大约是在1772年7月19日,霍雷肖·纳尔逊作为见习船员入编“喜悦”号。霍雷肖·纳尔逊称自己已经是合格的水手了。无疑,他学会了很多,包括海员身上的豪情万丈。他也学着水手说:“追求荣耀,勇往直前。”“胸中有经纬,一身焦油味。”莫里斯·萨克林自然少不了敲打这个轻狂的年轻人。可能正因为年轻时感受过水手的意气风发,霍雷肖·纳尔逊一生都与水手亲近,并且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和尊敬。在这段时间里,霍雷肖·纳尔逊潜心学习航海。作为对他勤奋的奖励,莫里斯·萨克林派他驾驶“喜悦”号的补给小船。渐渐地,霍雷肖·纳尔逊觉得自己成了领航员中的好手,在布满岩石和浅滩的河道里如鱼得水,在梅德韦河和泰晤士河上如履平川。
1773年春,因为霍雷肖·纳尔逊一再请求,加上莫里斯·萨克林表示支持,所以斯凯芬顿·勒特威上校接受霍雷肖·纳尔逊作为“卡尔卡斯”号的一名见习船员,前往北极探险。一同前往探险的还有康斯坦丁·菲普斯上校,即后来的马尔格雷夫男爵,指挥“赛马”号。当然,在这次远航任务中,年仅十五岁的霍雷肖·纳尔逊还谈不上有什么贡献。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见识各种艰难险阻,学会各种随机应变,学会独当一面。1773年10月14日,他们返回德特福德后,两艘船发放报酬,船员解散。十三天后,即1773年10月27日,霍雷肖·纳尔逊作为见习船员,在“海马”号的船员名单上正式登记入册,年龄一栏里写着“十八岁”。同时,他的名字依然保留在“喜悦”号的船员名单中。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极其普遍,但掩盖不了违规的事实。

“卡尔卡斯”号和“赛马”号的北极之旅
此时,一支舰队正准备前往东印度群岛。1773年11月19日出发的“海马”号也是其中之一。准将爱德华·休斯爵士任总指挥。爱德华·休斯爵士后来与法兰西海军将领皮埃尔·安德烈·德·叙弗朗有过五次交手,均不分胜负,英国海军凭着勇气和荣誉感抗击实力超过自己的法兰西舰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霍雷肖·纳尔逊凭东印度群岛之行和爱德华·休斯爵士建立起来的关系。霍雷肖·纳尔逊得知这些战斗的具体情形时,一定会仔细研究其中细节,研究双方各自的优势,哪一方的战术或意志稍逊一筹。不过,这是近十年后的事了。

爱德华·休斯爵士

乔治·法默
“海马”号的上校叫乔治·法默。1779年10月6日,他指挥“魁北克”号与法兰西巡航舰“监督者”号进行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魁北克”号着火爆炸,船员几乎全部遇难。乔治·法默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身影是,手臂已经负伤的他坐在船首的锚架上督战、鼓舞士气。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英勇无畏,把他当时名义上担任“海马”号上校随从的长子封为从男爵,每年给他的遗孀两百英镑和九个孩子每年二十五英镑的抚恤金。海军部的纪要里赫然写着:“要让所有将领都争相效仿,用这样的方式扬名立万;要让他们羡慕而不是同情乔治·法默的命运;要让他们相信,如果他们也以这样壮烈的方式为国捐躯,他们的后代必将因国家给他们的荣誉,对得起先辈的付出而感到无比欣慰。”霍雷肖·纳尔逊在褪去稚气、成为一个有为青年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就是这样一位上校的言传身教。幸运的霍雷肖·纳尔逊不仅得遇良师,而且有亲密的益友。其中,比他年长几岁的托马斯·特鲁布里奇将是他日后亲密的战友。

“魁北克”号着火

“魁北克”号爆炸
1774年4月5日,霍雷肖·纳尔逊成为“一等水手”。1775年10月31日,霍雷肖·纳尔逊再次成为“见习船员”。当然,这些身份的变化,除报酬一年三英镑或一年四英镑的区别以外,对霍雷肖·纳尔逊没有任何实质影响。他变为“一等水手”是因为一艘巡航舰上“见习船员”的数量有规定,而乔治·法默船长当时想把这个身份给别人,准确的说就是给他自己的儿子、未来的从男爵。等到“见习船员”的名额再次空缺,乔治·法默又把这个身份还给了霍雷肖·纳尔逊。这样的身份变化,对霍雷肖·纳尔逊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作为见习船员登上“海马”号时,他的岗位是前桅楼,成为一等水手之后,他守卫后甲板。在“海马”号上的那段时间,他从门加尔到巴梭拉,把东印度群岛探访了个遍。但东印度群岛和波斯湾恶劣的气候使他身体变得虚弱。1776年3月14日,指挥官命令他停止服役,乘坐“海豚”号返回英国。“海豚”号舰长休·皮戈特的细心照料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海豚”号抵达英国时,霍雷肖·纳尔逊感觉完全康复了。1776年9月24日,“海豚”号发饷。两天后,即1776年9月26日,霍雷肖·纳尔逊被派往配有六十四门大炮的“伍斯特”号,晋升为执行上校,任命是由当时任朴次茅斯海军总指挥的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签发的。当时,霍雷肖·纳尔逊的舅舅莫里斯·萨克林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审计官,其权责几乎相当于甚至超过了英国海军大臣。

托马斯·特鲁布里奇
1776年10月8日,霍雷肖·纳尔逊到“伍斯特”号正式报到,马克·鲁宾孙上校亲切地接待了他。霍雷肖·纳尔逊则递上了舅舅莫里斯·萨克林的推荐信。马克·鲁宾孙随后带他一同拜访了朴次茅斯的海军总指挥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在朴次茅斯短暂停留期间,马克·鲁宾孙对他以同事、朋友相待。马克·鲁宾孙善良、勇敢。五年后,即1781年,在切萨皮克湾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马克·鲁宾孙指挥舰队前锋——“什鲁斯伯里”号。这次战斗十分惨烈,不仅马克·鲁宾孙本人失去了一条腿,“什鲁斯伯里”号和整个舰队前锋的所有船都严重损坏了。但霍雷肖·纳尔逊从中学到了马克·鲁宾孙宝贵的战术技巧。当然,这是后话。1776年冬,“伍斯特”号被派往直布罗陀海峡护航。霍雷肖·纳尔逊负责警戒甲板,心满意足。马克·鲁宾孙夸奖他说:“霍雷肖·纳尔逊喜欢甲板,就像军官们喜欢船舱。”回到英国后,霍雷肖·纳尔逊通过了海军军官考试。第二天,即1777年4月10日,他晋升为舰长,供职于“洛斯托夫特”号。这艘配备三十二门大炮的巡航舰即将前往牙买加驻地。
霍雷肖·纳尔逊一上船就收到了舅舅、海军审计官莫里斯·萨克林的信。在信中,莫里斯·萨克林一再提醒霍雷肖·纳尔逊作为一个海军军官的职责。莫里斯·萨克林作为一个老上校,反复嘱咐年轻人,一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日常事务必须一丝不苟地对待,如检查帆桁是否平直,缆绳是否系紧,有没有荡落在船舷外,升帆时要注意协调,“最笨的做法就是升好这个,再升那个”。“洛斯托夫特”号的舰长叫威廉·洛克,在七年战争中担任“实验”号的中尉,因登上并缴获了“泰勒·马科斯”号而闻名遐迩。基伯龙湾战役时,威廉·洛克正在巡航舰“蓝宝石”号上,目睹了战役的整个过程。1760年3月,在比斯开湾,威廉·洛克加入了爱德华·霍克男爵的旗舰“皇家乔治”号。爱德华·霍克男爵很赏识威廉·洛克,而威廉·洛克向我们描述了爱德华·霍克男爵如何为人、如何治军,使我们了解到,除欧洲历史书上记载的爱德华·霍克男爵作为海军上将建立的赫赫战功以外,大家拥戴他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纪律严明,对自己的手下和整个英国皇家海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廉·洛克本人也认为,自己的海军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与爱德华·霍克男爵的私人情谊,以及依靠他的建议和经验,完善了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

“皇家乔治”号

威廉·洛克
威廉·洛克把爱德华·霍克男爵给予自己的一切,又传给了霍雷肖·纳尔逊。要说他事先就知道指导这个年轻人有多么重要可能略显夸张,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听闻过各种军事传奇人物,又在实战中阅人无数的优秀将领,威廉·洛克在霍雷肖·纳尔逊这个年轻的上尉身上看到的,绝不仅是海军审计官外甥这个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海军的热情和使不完的劲。这些素质赢得了威廉·洛克的赏识和充分信任,这种信任即使在今天也实属难得,更不要说早在1777年了。威廉·洛克对霍雷肖·纳尔逊成才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还缺乏充分的认识,所以只能根据威廉·洛克本人的一些特点做合理的推论。威廉·洛克不仅得到了爱德华·霍克男爵的亲自指点,而且他一生穷尽自己的空余时间,搜集了关于海军的大量信息,为后来约翰·查诺克写《海军人物志》打下了基础。
霍雷肖·纳尔逊在“洛斯托夫特”号服役的过程乏善可陈。他自己讲过的一件事倒是值得一提,并不是因为这件事多么重要,而在于他的讲述本身。1799年,《海军编年史》的编辑约翰·麦克阿瑟在编撰关于霍雷肖·纳尔逊的生平时,需要霍雷肖·纳尔逊提供一些素材。在访谈的过程中,霍雷肖·纳尔逊讲道:“在‘洛斯托夫特’号发生的一件事很能说明我的性格。这件事对当事人没什么不良影响,所以我说说无妨。我们的船逮住了一艘美国私掠武装船,一名中尉奉命登船。但当时海面上风急浪高,所以他没能登上。他返回‘洛斯托夫特’号后,威廉·洛克问:‘我的船上就没有一个军官能登上那艘被逮住的船吗?’说完转身就往舷梯走,准备亲自登船。我叫住他说:‘该轮到我了。如果我也登不上去,你再上。’我不时回想起这件事,意识到这确实展现了我的性格:事情越是艰难危险,越能激起我尝试的欲望。”
在这次谈话中,他还讲道,他觉得“洛斯托夫特”号巡航舰过于庞大,不利于执行某项任务时,就利用“洛斯托夫特”号的供应船。这种中型帆船把他变成了“一个全能的领航员,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北众多的小岛之间自由穿行”。在后来的海军生涯中,他没有再回到过那片海域。但在那个险象环生的复杂海域里积累起来的航行经验,足够他应对其他类似的环境。正因为年轻时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北的航行经验,他才敢在阿布基尔湾、桑德海峡和利翁湾大胆航行。

彼得·帕克爵士
1778年年初,驻牙买加海军的总指挥彼得·帕克爵士将霍雷肖·纳尔逊调到了自己的旗舰“布里斯托尔”号上。这在当时就意味着升迁,或者说在牙买加的罗亚尔港至少意味着走上了升迁之路。当时,在所有驻海外的英国海军中,如果军官过世,其职位空缺,当地总指挥全权负责任命,再由英国海军部批准。如果指挥官的职位空缺,总指挥就会把自己旗舰的中尉提拔上来;如果是上校的职位空缺,总指挥就会提拔自己旗舰上的大副。总之,总指挥手里有个名单,宗族亲戚也好,社会关系也好,一旦职位出现空缺需要填补,他就会从中挑选加以提拔。所以一有机会,他就把打算提拔的人安排到自己的旗舰上,然后论资排辈,步步升迁。升迁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关系的亲疏、利益的多寡,跟个人能力和品德的关系不大。常有人说彼得·帕克爵士慧眼识英雄,看中了“洛斯托夫特”号上的这个年轻上尉。其实,当时霍雷肖·纳尔逊根本没有显露过什么才华。虽然彼得·帕克爵士可能询问过威廉·洛克对十九岁出头的霍雷肖·纳尔逊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彼得·帕克爵士的眼里,霍雷肖·纳尔逊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是英国海军审计官的外甥。
在今天这个自由、平等、公平选拔的社会,我们很难想象,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甚至更长时间,一个人的可利用价值几乎决定了他的一切。也很难想象一个上将会任人唯亲,或者用职位来拉拢在他看来有利可图之人,忽视出身普通却能力超群的人。当然,例外总是有的。圣文森特伯爵约翰·杰维斯就提拔过不少出身平民却德才兼备的人。霍雷肖·纳尔逊因为圣文森特伯爵约翰·杰维斯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正义感,也成为很多平民军官的伯乐。但毕竟这样的事因为少,所以才被传为佳话,在霍雷肖·纳尔逊年轻时代就更罕见了。战时,军人的升迁必须凭借军功。即使最利欲熏心、最明目张胆假公济私的人,嘴上也不得不表示赞成。在和平时期,军人的功绩高低就不太明显,以利益关系决定升迁也就没有那么不合理,甚至十恶不赦了。至少,这使大量青年身居要职。其中,有才华、有能力的青年一遇到机会,就能立刻脱颖而出。
官至上校以后,再提拔就要严格地论资排辈了。三十五岁以前成为中校的人少之又少,成为中校往往要近四十岁。然后,在中校的位置上再熬五年到十年,之后当上十五年到十六年的上校。想让将级军官的候选名单上不至是清一色的老者,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五十五岁的上校全部退役。对已经跻身将军行列的人来说,是进一步提升还是退役,完全凭运气。很少有人能在五十岁前成为将军。但18世纪大部分时期,十八岁成为中校,二十岁就升为上校的大有人在,即使进一步升迁要慢慢熬,但不少人很年轻就成了指挥官。爱德华·博斯科恩成为少将,作为总指挥前往印度的时候才三十七岁。爱德华·霍克男爵平民出身,指挥海峡舰队并在比斯开湾全歼德拉埃斯特恩侯爵亨利-弗朗索瓦·德·埃尔比耶舰队时,不过四十二岁。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的升职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理查德·豪和圣文森特伯爵约翰·杰维斯也受此影响,分别于四十四岁和五十二岁才晋升为少将,但他们担任上校,独立指挥的时候分别为二十岁和二十五岁。此后,海军军官的升职速度加快了。霍雷肖·纳尔逊三十八岁刚出头就成为少将。在如今的制度下,霍雷肖·纳尔逊一辈子到头不过是上校或者中校。

圣文森特伯爵约翰·杰维斯

爱德华·博斯科恩

理查德·豪
霍雷肖·纳尔逊在“布里斯托尔”号上见习的时间不长。1778年12月8日,他过完二十岁的生日才六周,就升为“獾”号双桅横帆船的中校。在安然无事的半年巡航之后,1779年6月11日,他晋升为“欣钦布鲁克”号的上校。“欣钦布鲁克”号本是一条从法兰西舰队缴获的巡航舰,编入英国皇家海军后,为了向约翰·蒙塔古致敬,起名“欣钦布鲁克”号。当时“欣钦布鲁克”号正在海上执行巡航任务,所以霍雷肖·纳尔逊暂时还不能登上这艘船。“欣钦布鲁克”号迟迟没有返回英格兰驻牙买加的军事基地,不安的情绪在蔓延。有传言说“欣钦布鲁克”号已经被俘。当时,夏尔·亨利·赫克托·德·埃斯坦率领的法兰西舰队在圣卢西亚被塞缪尔·巴林顿打得落荒而逃。接着,在格林纳达打了一场极不光彩的胜仗后,他从圣基茨岛灰溜溜地撤退,来到了海角地区。据说,这里集结着法兰西两万多人的部队。大量运兵船都在待命,准备运送部队。大家都相信,在战场上窝囊的夏尔·亨利·赫克托·德·埃斯坦,准备对付手无寸铁的殖民地人民,以便展示他的威力。为了应对夏尔·亨利·赫克托·德·埃斯坦的到来,牙买加海军基地做了万全的准备。海军基地为数不多的船全部集结待命;在附近海域的船全部被召回;大炮沿海岸密布。七千人的部队集结起来,其中五百人驻守查尔斯堡,由霍雷肖·纳尔逊指挥。结果是虚惊一场。所谓在海角地区集结的法兰西船队,不过是在等待舰队护航、返回法兰西的商船。两万人的法兰西部队更是子虚乌有。至于夏尔·亨利·赫克托·德·埃斯坦,虽然奉命与商船一同返回法兰西,却经不起北美叛乱殖民地的一再请求,最终开往北美大陆。在萨凡纳再次遭到重创之后,他才返回法兰西。

约翰·蒙塔古

塞缪尔·巴林顿

圣卢西亚战役

格林纳达战役
与此同时,“欣钦布鲁克”号终于安全抵达牙买加,随即又奉命进行几个月的巡航。霍雷肖·纳尔逊既然已经被任命为“欣钦布鲁克”号的上校,当然也一同前往。1779年9月中旬,霍雷肖·纳尔逊再次抵达牙买加的时候,他已经俘获了四艘敌舰,可以得到八百英镑的奖励。在牙买加罗亚尔港,他一直和威廉·康沃利斯上校同住,并且与之成为终生的好友。虽然他们协同作战的机会不多,但在他们海军生涯的巅峰时刻,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一个封锁布雷斯特港,一个封锁土伦港,彼此扶助,相互支持。

夏尔·亨利·赫克托·德·埃斯坦

威廉·康沃利斯上校
就在这时,霍雷肖·纳尔逊得到了一个机会,担任一艘西班牙造的大型军需船的指挥官。这艘叫“索尔兹伯里”号的船是查尔斯·英格利斯上校缴获的,正在被改造成配备三十六门大炮的巡航舰。但霍雷肖·纳尔逊谢绝了,可能是因为“欣钦布鲁克”号已经接到任务——攻占尼加拉瓜湖旁的格林纳达。遗憾的是,进攻比合适的时间晚了整整三个月。“欣钦布鲁克”号本应该在1780年1月,洪水退去、气候宜人的时候到达圣胡安河,却直到1780年4月中旬雨季才到达。结果,士兵每天两三次淋雨,晚上暴露在瘴气中,加上蚊虫叮咬,疟疾横生,迅速病倒。普通士兵因为工作繁重,病情最严重。霍雷肖·纳尔逊称自己当时曾驾驶小船逆流而上,运送部队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据说,除海盗猖獗时期,西班牙船曾经来过以外,这里几乎无人涉足。将士们登上了存在敌人军事基地的小岛,架起了大炮向敌人开火,这次任务才得到圆满执行。霍雷肖·纳尔逊的说法得到了陆军上校指挥官约翰·波尔森的证实。他说:“我不知道如何感激霍雷肖·纳尔逊上校和爱德华·德斯帕德中尉的帮助。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霍雷肖·纳尔逊上校总是身先士卒。”

查尔斯·英格利斯上校
霍雷肖·纳尔逊一直斗志高昂,但痢疾和高烧让他病倒了。当“胜利者”号单桅帆船和配备四十四门炮的“贾纳斯”号接力把他送回牙买加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比他年长十岁却刚刚升为上校的朋友卡斯伯特·科林伍德接替他担任了“欣钦布鲁克”号的上校。“欣钦布鲁克”号原有将士两百人,其中一百四十五人丧生。霍雷肖·纳尔逊称另外四十五人很快相继病逝,可见当时疫情之凶险。在牙买加修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霍雷肖·纳尔逊一直在死神的门前徘徊。最终,多亏彼得·帕克的夫人玛格丽特·纽金特不知疲倦的精心照顾,霍雷肖·纳尔逊才捡回了一条命。不过,他依然虚弱得无法工作。1780年9月4日,霍雷肖·纳尔逊与朋友威廉·康沃利斯上校一同乘坐“狮子”号返回英国。1780年11月24日,他抵达朴次茅斯,径直前往18世纪所有负伤和生病的海军军官的“疗养院”——巴斯。当时,霍雷肖·纳尔逊饱受病痛的折磨,卧床不起,失去了行动能力。

霍雷肖·纳尔逊及其身后的圣胡安堡

卡斯伯特·科林伍德
霍雷肖·纳尔逊曾在日记中写道,1781年1月中旬,他每天吃三次药,喝三次巴斯的矿泉水,隔天泡一次温泉,接受精心的照料。半个月后,他开始考虑销假复职。虽然他的手脚还不太灵便,但他确信再过几周自己就会痊愈了。事实上,整个1781年2月,他不得不继续接受治疗。到了1781年3月5日,星期一,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前所未有的健康。我决定下周三或下周四就返回城里。”但这个打算一直拖延到再下一周的星期一才实现。直到出院,他才得知自己的主治医生弗朗西斯·伍德沃德向他收取的诊疗费有多低。霍雷肖·纳尔逊向弗朗西斯·伍德沃德表示,希望他提高收费数额。弗朗西斯·伍德沃德却回答说:“霍雷肖·纳尔逊上校,请你允许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你患病是为了我们的国王和我们的国家,请相信,我对二者的爱让我宁愿少收一些钱。”
不过,“巴斯疗法”的疗效好像没有霍雷肖·纳尔逊想象的那么好。1781年5月,在伦敦,霍雷肖·纳尔逊再次接受治疗,并且与供职英国海关大楼的舅舅威廉·萨克林住在一起。而他一生无数次仰仗的舅舅、英国海军审计官莫里斯·萨克林在三年前,即1778年7月,已经去世了。1781年5月7日,霍雷肖·纳尔逊致信自己的哥哥威廉·纳尔逊:“我的左胳膊已经完全不能动弹,左腿也几乎不能行走。多亏伦敦了不起的外科医生罗伯特·阿代尔先生的照料,他给了我信心,我觉得再过几周就能康复。到时候,我一定要回诺福克郡住上一段日子,直到我接到新的命令。”后来,一切果然如计划进行。

英国海关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