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英帝国:殖民主义全球治理体系的确立
16—17世纪,英国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长速度达到了5‰的水平,远高于同时期法国、西班牙以及欧洲的平均水平(均不到2‰)[21]。基于人口快速增长的社会压力,英国人也开启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西班牙与荷兰先后称霸欧洲为英国树立了榜样。在师法西班牙与荷兰的基础上,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588年,英国人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奠定了海上强国的地位。到1697年,英国商业船队规模已超过2,000艘,海军战船达到189艘[5];海上实力已经超过除荷兰之外的所有国家。进入17世纪之后,英国迈出了对外殖民的步伐;自弗吉尼亚起先后在北美洲建立了十多个殖民地。
但自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开始,英国的君主政权与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逐步走向尖锐。资产阶级主导的议会多次被解散,清教徒受到大肆迫害。于是继荷兰共和国之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序幕。
5.1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导下的中央集权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迫重启中断了11年的议会。此后君主政权与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急剧恶化,接连爆发了两次内战。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民族君主制改为了共和制。1660年查理二世在克伦威尔死后复辟,恢复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查理二世被赶下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开始共同执政。1689年《权利法案》获得通过,议会君主立宪制由此确立。
根据1689年《权利法案》,国家的财政权和军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这在法律上根除了专制君主对资产阶级造成侵害的可能,同时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形式得以保留。上议院仍然被传统贵族与教士阶层所控制,下议院则成为了资本(集团)主导政权的组织工具。
君主立宪制成功地在君主专制与资本自由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英格兰银行成为了实现这一平衡的最重要的制度创新。由于君主立宪制剥夺了英国王室和政府的财政权,这使得英国政府的借款难度大幅提高,有时借款利率竟然高达25%~30%。这对政权而言显然是无法承受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创立。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由英格兰银行提供担保,条件是英格兰银行可以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并将其贷出获利。
在英格兰银行的运作下,英国政府的融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银行成立之初仅用两周时间就在伦敦金融城公开募集了120万英镑,国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也成为了英格兰银行的股东。“光荣革命”之后的30年间,英国政府的债务规模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GNP),几乎是财政年收入的10倍;借款利率也由威廉三世时期的10%下降至18世纪中期的3%。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逐步垄断了英国的货币发行权,由此成为了中央银行体制的开创者。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英国的经济制度与荷兰接近,毕竟威廉三世本来就是“尼德兰执政”;而且青胜于蓝,英国的很多制度比荷兰更现代化。比如英国不存在任何特权群体可以免税,没有税收承包人等等。
5.2 英法争霸: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
“光荣革命”之前,英国通过与荷兰的三次战争已经赢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与此同时,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霸权。英国与法国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对峙局面。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随即加入了由荷兰、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于1686年组成的反法同盟——“奥格斯堡联盟”,并成为了其中的实际领导者。“九年战争”(1688—1697)随之爆发。1701—1714年间,英国与法国之间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再次大打出手,法国的陆上霸权遭到了动摇。1744—1748年间,两国因奥地利的王位继承问题又一次爆发战争。这三次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英国获得了新斯科舍、纽芬兰和哈得孙湾地区。
1756—1763年之间的“七年战争”是英法争霸的决定性一战,英国取得了全面胜利,由此确立了世界性的霸权地位。法国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由此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英格兰银行可以说是英国在与法国争夺霸权过程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事实上,18世纪的英国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在GDP总量上都不敌法国(参见附表A、B)。但是凭借英格兰银行强大的融资能力,在经过长达75年的争霸对抗之后,英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也意味着以君主立宪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战胜了法国的民族君主制度。
世界霸权的逐步确立使得大英帝国的版图日趋扩大,治下的人口规模也日趋增加。到1750年,在美洲殖民地的人口总量大约有150万,在爱尔兰以及在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买等地约有240万人[5]。此后大英帝国虽然失去了美国的13个殖民地,但却控制了约有一亿人口的印度。而直到1820年,英国本土的人口总量才达到2,100万。
如果说西班牙帝国的成功主要是凭借军事武力侵占了美洲原住民的土地,那么大英帝国则成功地将诸多“发达”经济体转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这为英国的商品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英国控制了印度之后。1698年至1775年间,英国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都增长了400%~500%[2]。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成为了资本逐利的宠儿。工业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
5.3 工业革命:工业资本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首先选择了棉纺业。1760年代,先是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式的“珍妮纺纱机”,随后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了“骡机”。诸如此类的发明获得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棉纺业的生产效率。18世纪的印度纺纱工要花费5万小时才能完成100磅原棉的工作,1790年英国的纺纱工仅需要1,000小时,1795年减少到300小时,1825年则进一步减少到135小时。[22]
生产率的提高给棉纺产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1780—1800年间,英国棉纺业产出每年增长10.8%,出口每年增长14%(参见图1.2)。1788年英国有5万支“骡机”纱锭,33年后增加到了700万支。1780年以前,印度棉布更便宜,质量更好。但1780年以后,英国开始能在欧洲和大西洋市场上与印度竞争。1815年以后,英国的棉纺织品已经消灭了所有非欧洲世界的竞争对手。1830年以后,英国的棉布甚至开始在印度本地打开了市场。[22]
图1.2 英国棉产品出口价值
资料来源:[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M].
棉纺业迅速成为英国经济的核心。1770年,棉纺业产出仅占英国GDP的2.6%,1801年这一比例提高至17%,1831年则进一步提高至22.4%[22]。棉纺业的就业人数从1770年代可以忽略的水平增加到1820年整个劳动力的6%以上[5]。棉纱及其制成品从1774年占英国出口量的2%提高到1820年的62%,同期原棉的进口量增加了20多倍[5]。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生产率。英国的人均GDP因此开始加速增长,增速远超西欧诸国的平均水平(参见附表C)。1820年以后甚至超过了人口少得多的荷兰,1870年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凭借着工业资本的兴起,英国主导的殖民霸权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到1914年,大英帝国治下的人口接近4亿的规模。
殖民地成为了英国工业化产品的倾销地。英国统治印度之后,印度对英国的贸易开始出现逆差。1814—1835年,英国出口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而在1815—1832年,印度的棉货出口总值由130万英镑跌至不足10万英镑。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最终导致了印度人民的反抗,著名的印度大起义(1857—1859)由此爆发。此后虽然英国对印度的社会治理有所改善,不再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而是将印度置于英国的直接统治之下;但是自1868年起到1930年代,印度仍然有大约1/5的净储蓄被转移到了英国。[5][21]
5.4 贫富分化:资本主义的魔咒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机器取代了人力,工厂成为了社会大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文明由此转向了工业文明。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成为了资本逐利的主要渠道,工业资本成为了继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之后的新的资本形式。
但工业资本的兴起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未改善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方式,贫富分化反而更为悬殊。如图1.3所示,自1810年至1910年间,英国前10%的人群占有的财富比重由82%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前1%的人群占有的财富比重由55%左右提高到了接近70%。[23]
图1.3 英国财富分配状况
资料来源:[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
贫富分化的悬殊引起了资本与民众两大社会集团的尖锐对立。于是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列宁语),这就是著名的“宪章运动”。在“宪章运动”邻近尾声的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问世,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