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人一旦过了30岁就不会改变
丈夫嘴上说爱我,却不肯改变
我们是新婚1个月的夫妻,但丈夫现在的行为与恋爱时截然不同,令我失望透顶。每当丈夫用完浴室,里面就变得乱七八糟,牙膏和剃须泡沫到处都是,吹风机从来不会物归原位。另外,丈夫总是把马桶圈掀起,害得着急上厕所、想都没想就坐下的我一身狼狈。相比丈夫恋爱时期干净利落的外貌,我深刻地领悟到,结婚不是美好的幻想,而是再真实不过的现实。
我每次用完浴室,都会替他人着想,把洗手台的水渍擦干,散落一地的发丝也清理干净,所以我对丈夫丝毫不体贴他人的行为难以接受。我要求过丈夫保持浴室的整洁,也为此发过脾气,但他每次稍作改变后,就会故态复萌。在反复经历相同的情况之后,我对丈夫感到既失望又生气,甚至怀疑:“就连这点儿要求都无法做到,他是真的爱我吗?”同时,我也担忧日后要怎么和这样的男人共度数十年岁月。
学会接受“这个人原本就是这样”
通常,人们不会轻易改变。如果你想要改变30多岁的人,基本上都会失败。你可能会反驳,“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或者你可能会讶异,人们确实不会轻易改变,但为什么偏偏是以30岁为基准?
“30岁的人难以改变”,这个想法是基于我的咨询经验而来的。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的性格或气质不会轻易改变。外向的人大多比内向的人更容易感觉幸福,而这种倾向也同样不会轻易改变。在青少年到20多岁这段时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形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自我认同感,因此人们的想法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自我认同感相对稳定的30岁开始,内心建立清晰的价值观,并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因此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当然,即使过了30岁,也有可能因为非常特殊的情况,比如失去至亲、遭遇自然灾害、经历心理创伤等,产生新的领悟,导致性格或习惯发生改变,但几率很小。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经常因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感到痛苦不已的人们,就会发现他们试图将某个亲近的人改变成自己期望的模样的做法,通常会失败。
你希望丈夫是一个爱干净的人,你认为使用浴室后要清理干净,这是对别人的一种照顾。你希望丈夫体贴自己,所以你想将把浴室弄得乱七八糟的他,改变成你喜欢的样子,但这种尝试最终可能失败,更容易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丈夫爱我,至少能为我做这点儿事吧?”如果你经常产生这类想法,不但你们会对彼此感到失望,而且会说出伤害对方的话,最后对婚姻产生怀疑,导致夫妻关系面临危机。仔细想想,你有必要为了说服对方而互相伤害吗?你的信念只适用于自己,不能强求他人。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个人非这么做不可?”接着开始寻找答案。其实,这类问题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或解释。即使找到答案,冲突也不会消失。因为“为什么”这个提问暗示着冲突的原因在对方,反而对改善关系毫无帮助。
这个人原本就是这样,他不是故意要折磨你。一个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了30多年的人,当然很难改变。如果你无法按照他人的信念或习惯改变,那么你也不该要求他人按照你的期望而改变,这样才公平吧。只有你全然接受对方不会改变的事实,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冲突发生时,你要如何处理?
区分能改变与不能改变的事
第一,请先认同“这个人原本就是这样”。包括我在内,认同并接受过了30岁的人不会改变,也是使关系向正面转变的开始。我们经常对夫妻的性格进行测试,发现两人的性格大多不同。如果针对性格差异做进一步说明,反而能够改善夫妻关系。当事人意识到对方不是故意无视自己,而是因双方的性格差异发生冲突,他的失落感和想改变对方的意愿就会减少。
第二,冲突的责任是由双方共同承担的。有的人在生气时,很容易认为是对方惹自己生气;还有的人在类似情况下却不会发生冲突,或者即使面临冲突也不会发脾气。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双方都很容易发脾气。由于冲突是双方共同制造的产物,所以你和对方都有责任。
第三,当你的脑海中出现“你到底为什么……”的想法时,请赶快停下来。“你每次都这样”或“你从来没有耐心听我说话”等语言会刺激对方,很可能会使彼此陷入“指责游戏”。一旦开始计较谁的过错更严重,无论事实如何,只会使双方都成为失败者。尽量不要使用“老是”“绝对不”“一次也没有”等武断的语气讲话。难道对方真的“一次也没有”听你说话吗?生气时,建议以“我”开头进行对话,比如“我本来希望我们的婚姻是那样的,但现实变成这样后,我觉得很不舒服”。这样讲话,既不会让对方感到被指责,又能明确地表达你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这种以“我”为主语开头的对话被称为“我感受”的表达法。这种句子尤其适用于发脾气的时候。相反,与经历痛苦的人说话时,则适用以“对方”为主语开头的句子,比如“你应该希望……”“现在你一定很伤心吧”,这种对话被称为“你感受”。
第四,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发生冲突时,生气只是情绪的一部分。有时,当你无法抑制满腔怒火时,就需要将情绪发泄出来。在很多情况下,你在情绪激动时说出的话,不仅很难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且容易激怒对方,最后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当你生气时,先取得对方的谅解,暂时离开现场,之后和对方冷静地交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如果你忍不住发了脾气,请先真诚地向对方道歉。
第五,仔细思考你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将你在意的地方告诉对方。有的人虽然能够忍耐别人对自己的指责,但还是忍不住对自己的家人,甚至对父母指责;有的人被拿来与他人比较时,就会怒不可遏,甚至吵得一发不可收拾;还有的人在说话时,如果对方插嘴,就会觉得对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而闷闷不乐。
每个人都有容易受伤的点,所以最好先了解自己在意什么、容易对哪些事情生气,然后告知对方,从而避免因为重复犯错误而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请试着区分不能改变的事(对方)与能改变的事(我回应对方的方式)。
以下选自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智慧箴言”:愿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情;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能够改变的事情;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进一步了解:个人应对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发生的问题,个人所采取的行动称为“应对方式”。海夫纳与同事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反思型、抑制型和回应型3种类别,而在韩国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果。
反思型
掌握问题的因果关系后制订计划,通过系统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抑制型
回避问题及回避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回应型
扭曲问题或出现情绪化的反应。
个人应对方式测量表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你通常会怎么思考、感受如何或采取什么行动呢?请阅读每一项,在括号内写下相应的频率。测量表下方提供了计分方法和韩国大学生的平均分数。
1.我不确定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
2.我的行为无法维持到实际解决问题为止。( )
3.我会思考过去解决类似问题的方式。( )
4.通过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有助于确认和解决我的
问题。( )
5.我感到很沮丧,所以我放弃做与我的问题相关的事情。( )
6.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带来的短期或长期后果。( )
7.想法会被问题困住,过度放大问题的某个部分。( )
8.对问题持续感到不舒服时,我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
9.过去的情绪会妨碍解决眼前的问题。( )
10.不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而是做一些毫不相关的事(杂事),让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
11.事先计划可避免问题发生,并提前做好准备。( )
通过系统的方法思考我的问题。( )
不亲自向对方确认我的结论是否正确,无法读懂对方的动机和情绪。( )
为了解决问题,会进一步了解我的情绪。( )
急于采取行动,导致问题恶化。( )
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心思散漫。( )
初次尝试解决问题但没有成功时,会有其他备选方案。( )
完全回避思考问题。( )
计分方法
请将各项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并和韩国大学生的平均分数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