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内涵
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的政治理论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纲领,根源于我们的基本制度安排,也根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把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而且把争取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权利理解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为标准,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类社会最终要形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消除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展开,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行动纲领。在经济方面,党的基本纲领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十四个坚持”和“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四个坚持”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八个明确”提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经济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的经济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和社会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坚持结果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认为有公平才有效率,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这一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二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劳动者和财产者一样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占有生产资料,才可以将自身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自己所有的产品,并在收入分配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实际上生产资料的占有是不平等的,要实现公平就需要调整财产所有者的财产,并分配给劳动者。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是一种坚持有公平才有效率的结果公平意义上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产和再生产为核心阐述了资本自身的循环转化和资本之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联系,系统地展示了一个具有内部结构并在运动中不断更新的再生产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和物质形态上的实现,即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本质就是要研究两大部类的比例问题。如果两个部类之间的经济比例被破坏,就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对经济体系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计从所有制安排到再分配体系都暗含了抑制收入两极分化的有效元素。但目前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居民收入占GDP过低、收入分配基尼系数高居不下等现象表明,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在现代化新征程中要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启动专门战略,更多地关注公平问题,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着力点和落脚点之一。
共同富裕的社会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以现代社会学理论作为社会理论基础。社会功能论认为,整个社会如同一个生命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这个有机体的各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和延续而存在的。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同时,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功能论强调,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向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向功能。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部分贫富差距过大时会导致经济循环的不畅,甚至某些部分也可能发挥反向功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