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声音(和它的代价)
沉默就是在一场谈话中选择不发声,它可能意味着原本有些该说的话没说。这是谈话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明知一件事是错的却没有去指正;或者你明知自己心里有一个很妙的点子却没有提出;又或者你的同事、朋友选择向你隐瞒一些事,是因为他们太怕你了,不想让你难堪,跟你说了也没有意义;或者是他们觉得这些事自己无权置喙。
沉默导致的信息缺失会增加人的工作、关系以及生活成本,它意味着一些好的想法可能永远不被人发现,而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哪怕是全球性的大组织也会为这种沉默头疼不已。
更夸张的是,沉默也许会闹得首席执行官被解雇,满地鸡毛,丑闻、欺诈报道铺天盖地,以及当美好的泡泡被戳穿,公众爆发出的强烈抗议与抵制的反噬。这些并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它们正是我们和其他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中选择保持沉默而种出的恶果。
我们摸爬滚打,终于搞清了这些社会门路: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谁才是拍板的,谁说话没啥分量。不该说的别说,“房间里的大象”等,在我们的默认和顺从下,这些都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规则。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把事做完,它还包括融入——被接纳和被承认是团队的一员。而这也就意味着,对现状发起挑战,就算现状里出现的问题真的很小很小,都是有风险的。
我们采访了应届毕业生索菲。她加入质量控制小组时热情洋溢、充满干劲。在工作过程中,索菲发现了流程上一个很危险的操作,并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想法。老板拒绝了她的提议。索菲没有继续尝试,她觉得自己只是个菜鸟,没必要强出头——毕竟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别作死。六个月之后,她接受了这里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但随后发生的一起事故永远地改变了她同事的生活,这让索菲陷入了沮丧和自责之中。沉默,滋生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事故。
再来看看托妮的故事,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托妮,是一个事业有成的销售总监。托妮被公司最重要的大客户之一骚扰,她鼓足勇气将这一切报告给上司之后,对方却反过来不耐烦地质问她:“你想清楚,说这些话是不是在发出什么错误的信号?”她感到困惑、不满,但在被调职时却没有说出自己的经历。后来,托妮听到另一个女同事被那个大客户骚扰的消息。沉默,纵容了恶行的持续发生。
相比之下,斯图亚特,一位才华横溢的销售经理带着他上一份工作中得到的“教育”开始了新工作。之前工作的人和事都让他选择闭嘴别多事,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斯图亚特才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遇到了一个耐心的老板,不仅信任他的能力,还不厌其烦地向斯图亚特证明他说的话有人会听、犯错是人之常情等。老板还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激发了斯图亚特的热情,他发起了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活动,并且让公司产品一跃成为行业内的“爆款”。
怎样才能让你的声音被听见?怎样才能敏锐地意识到公司正在发生的某些事可能会成为明天的头版头条?怎样才能让其他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答案是:你首先得学会如何带着希望、迎难而上的韧劲、深刻的洞察力和饱满的热情,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帮助其他人发声。
从问题的源头找答案,我们得逼自己不再沉默,也要鼓励别人这样做。稳扎稳打,每次谈话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必须从今天起就下定决心,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勇于开口,表达才不会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
安东尼
某种意义上,这种互动似乎无足轻重,也就是无数“昙花一现”式的研讨中出现的再平常不过的时刻。你可能会意识到,也可能不会。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互动其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当对话成了文化规范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它就会消磨我们的创新热情、削减动力,乃至压缩发展空间,它还会成为谎言和虚假的养分,让人们只能戴上面具,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说违心的话。
当我们下定决心来面对这件事时——我们都勇于开口,并且直面后果——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也许才会出现。毕竟如果放任下去,我们多半会沉浸在愤世嫉俗、疑神疑鬼和逃避遗忘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不管为了达到目标要费多少口舌、付出何等代价,我们都要努力去付出和尝试。就像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性,在现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或许需要变得“比男人眼中的男人更男人”。
一旦我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才能、放弃成为最好的自己时,我们错过的东西或许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