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信,决定你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自信是一种语言习惯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自信,通常有一些标准。除了最直观的身体姿态外,语言表达是大部分人都能感知到的一个维度。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勇于表达自己,想什么就敢说什么是一种自信。事实上,那经常是一种“盲目自信”。盲目自信,是很容易被拆穿的,而且给人的观感并不舒适,甚至会因为话说得太过、太满,而很快令人失望和厌烦,丢掉了分数。

自信与是否健谈并无直接关系。在语言表达背后,真正的根本,是你的思维习惯。

撒切尔夫人曾说过:“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每个人的表达,都是有习惯的。

比如,经常习惯说“没事”“没关系”的人,往往内在都是对关系不够自信的人,明明介意,却要装作不在意。尤其是当这两句话成为习惯以后,他们已经无法表露自己其实“介意”。

能表达介意,敢表达拒绝,这些都非情商技巧,而是源自内在的自信:即便我说了介意和拒绝,我也并不害怕破坏和失去这段关系。

为什么不怕?因为他们心底有那份自信,去相信自己值得被尊重。而一旦他们有这样的思维惯性以后,他们反而能更多地去看见:原来带着尊重地拒绝他人,真的不会破坏关系。

这就是自信带来的良性循环。

自信的人,有很强的边界感,他人也能感知到这份边界,不会轻易破坏。而不自信的人,边界模糊不清,还可能因为他人的情绪,不断地主动讨好,放弃边界。

边界感,是关于自信表达的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习惯使用正向、中性的词语,而不是负面词语。

举例来说,很多在亲密关系中有障碍的人,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说:

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你就是不够爱我。

你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一旦这些语言变成了惯性,他们就开始真的相信这是一个事实:我选的人,都不在乎我,都不爱我。

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重复这样的语言,那么这个人几乎就要相信:不被爱,是一种宿命。

其实,表达这些话的本意,是希望对方在乎我,爱我,不要伤害我。然而,他们却极少去表达“我需要什么”,而是更习惯于表达“你做错了什么”。

这种在关系中习惯性的负面表达,通常来自原生家庭。但如果成年后,没有主动改变的意识,就会很容易成为一个在关系中自我价值感较低,对爱情也极为不自信的人。

可如果我们换一下表达方式,感受下这两种句式,谁的自我价值感更高呢?

你不在乎我 我需要你在乎我多一点

你不够爱我 我需要你这样来爱我

你伤害了我 我需要你这样做,我就不会感到受伤

前者的表达看似是很强大的愤怒,内在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后者的表达看似是淡淡的,内在却是强韧笃定的。

前者是极强的负面情绪,容易让彼此感觉到,我们未来迟早会分开;后者是一种正向的自我表达,认为对方可以有能力给我更好的爱。

思维,会塑造人的表达习惯;而表达习惯,会成为人的性格,从而最终决定命运。

读者向我倾诉的时候,即便没有面对面,我也总能清晰地看到她们当下的状态。她们总问我,是有什么强大的心灵感应能力吗?

并不是。只是因为我从她们表达的习惯里,看到了内在的状态,以及背后的思维。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自信力,成为在关系中更具有自信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你的语言习惯,进而改变你的思维习惯。因为比起改变思维,改变语言相对要更容易入手。

在本书第三章,我会用专门的篇幅来说明,如何习惯正向思维,享受正向思维表达带来的神奇魔力。这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也不困难,只是需要我们更多地去看见,语言真的是充满神奇能量的。

此刻,不管你周围是什么环境、什么天气,我想邀请你们,跟随我一起感受一下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从来都做不到 我暂时还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不可能拥有爱情 我还不太了解爱情

没有人重视我 我可以变得更重要

别人都看不见我 我期待被更多人看见

我天生长得就不美 我有变得更美的潜力

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爱我 我的父母不懂得如何爱我

我天生性格就不自信 我正在学习如何更自信

如果你能从后一种表达中,感受到更多的希望、能量,以及改变的勇气和动力,那么,此刻就已经是一个更加自信的开始。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