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童之谜
神童一说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在18世纪的欧洲曾引起轰动。年仅6岁时,他就弹得一手好琴,让贵族们为之着迷。他常常和姐姐玛利亚·安娜一起演奏。他5岁时就开始谱写小提琴曲和钢琴曲,10岁前已经创作了不少曲目。这对一个孩子而言,着实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该如何解开莫扎特的神童之谜?就连那些赞同一万小时练习让你出类拔萃的观点的人都被难住了,因为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未受时间限制和影响,早早就崭露锋芒,凭借深刻的艺术见解和精妙复杂的创造力改变了人生。
诚然,莫扎特生来就是块璞玉,资质超群,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天才的标签。毕竟,在他最初开始弹琴并尝试作曲前,他的人生也不过刚开始一万个小时多一些而已。
但这就是事情的全部吗?以下是莫扎特早期生活的真实情况,由身为记者和作家的杰夫·科尔文详细讲述: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本身就是位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还是位严父,在儿子3岁时就开始让其接受高强度的作曲训练课程。列奥波德不仅自身音乐造诣很高,作为小莫扎特的启蒙老师,他也尽职尽责。他对面向儿童的音乐教学法十分感兴趣。
虽然作为一名音乐家,列奥波德并未享有多高的声誉,但他儿童教育家的身份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沃尔夫冈出生那年,他的小提琴教学权威著作出版了,其影响力几十年来都未曾散去。因此,沃尔夫冈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接受大量指导,传授知识的老师与他朝夕相处,经验丰富……
莫扎特的第一部被视作传世佳作的曲目创作于21岁——《第九钢琴协奏曲》,水平远超其现存所有作品。莫扎特的确年少得志,但是我们必须记得,到那时为止,他已经接受了18年极其艰苦的专业级训练了。
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心理学家迈克尔·郝尔(Michael Howe)在《天才的解析》(Genius Explained)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异常清晰的表述——小莫扎特在父亲的指导下付出了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他估计,莫扎特还没过6岁生日时,其练习时长就已经达到了3 500个小时,简直是废寝忘食。
这样一看,莫扎特成绩斐然似乎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他不再是拥有特殊能力的音乐家,可以不用练习就出类拔萃;相反,现在看来,他更像是艰苦练习的典范。他小小年纪就踏上了卓越之路,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了。
只有在相当小的年龄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才有可能在还青春年少时就练够一万小时。莫扎特不仅不是“一万小时定律”的例外情况,而且还是该定律的杰出实证。
我们之所以对神童现象感到吃惊,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和练习时长与之相同的成人做对比,而是把他们和同龄人做对比,而同龄人花费的时间精力远不及他们。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神童们拥有惊人天赋,因为我们在评判他们的技艺时忽略了重点。我们看到他们小小的身体、可爱的脸蛋,就忘记了藏在他们小脑袋里的大脑已经成形,知识体系也得以深化,这些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很少有人能在成年之前就积累够如此之长的练习时间。如果我们把6岁的莫扎特和练习时长已经达到3 500小时的音乐家而不是和其他6岁儿童相比,他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拔尖了。
但儿童作曲家莫扎特(不是儿童演奏家莫扎特)又做何解释呢?道理是一样的。他小小年纪就能作曲,这没错,但他幼年创作的曲子和长大后的绝妙创作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他11岁首次创作的四支钢琴协奏曲和16岁创作的三支钢琴协奏曲都不是原创作品,只是把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重新编排了一下。
“这些乐曲里完全没有莫扎特式的独特风格。”一位专门研究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伯格(Robert Weisberg)如是说。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没有业内人士认为莫扎特是神童,也就不足为奇了。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Harold Schonberg)甚至认为莫扎特“起步较晚”,因为他谱了两年曲才创作出了传世佳作。
当然,所有这些都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莫扎特最终能谱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品的曲子。不过,“神童是从天而降的,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这一偏见可以被抛诸脑后了。莫扎特是史上最勤奋刻苦的作曲家之一,要是没有不懈的努力,他会一事无成。
这一基本真理在体育竞技领域的神童身上也有所体现。
当泰格·伍兹在1997年成为最年轻的美国高尔夫球大师锦标赛冠军时,许多业内人士都向他致敬,称赞他天赋异禀,生来就是打高尔夫球的料。人们看他在神圣的奥古斯塔球场大胆挥杆,就觉得他真的是天资过人。不过,深入了解他的过去后,一种全然不同的解释就会浮出水面。而且这一次,一切又都始于一位积极性很高的父亲。泰格早年的生活剪影如下:
身为前棒球运动员和退役特种兵的厄尔·伍兹始终坚信,练习出大师。他开始训练儿子的时间之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当时儿子甚至还不会走路和说话。“早期练习很重要,这样一来许多技能才能习惯成自然。”厄尔后来说。
厄尔把小泰格吃饭用的高脚椅放在家中车库里,这样一来,小泰格就能坐在里面观看厄尔击球进洞了。5岁生日的5天前,小泰格收到了圣诞礼物——高尔夫球杆,他在18个月时就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高尔夫球比赛。那时的他还数不到5,却已经能分清标准5杆和标准4杆了。
不到2岁零8个月时,他就已经知道什么是沙坑球了,在打球的第三年就已经养成了自己的预击习惯。不久后,他的练习场地就转到了高尔夫练习场和推杆区,每次他都要花好几个小时磨炼技巧。
泰格2岁时就进入了人生中第一场小型高尔夫锦标赛,该球赛在加州塞普里斯的海军高尔夫球场举行。那时他就已经能用76厘米长的木质球杆在40码远的地方精准地击出8码远的倒旋球。泰格4岁时,厄尔花钱请职业运动员加速培养他。他在13岁时就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国家主要赛事的冠军。
练习课程通常以比赛结尾,比如在离洞90厘米的位置放置球,然后看泰格能连续多少次一杆进洞。连续70杆后,厄尔依旧站在那里观看。
还没到15岁,伍兹就已经全身心投入地练习了一万小时,这点和莫扎特一致。
威廉姆斯姐妹多次获得网球大满贯,总是被树立为“天资成就卓越”的典例(她们也的确实至名归,披荆斩棘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过,威廉姆斯姐妹故事中最非同寻常的部分既不是她们天资过人,也不是她们笨鸟先飞,而是她们近乎狂热地献身于网球事业。下面是对她们早期球场生活的描述:
在维纳斯·威廉姆斯(Venus Williams)出生的两年前,她的父亲理查德在换台的时候,看到网球比赛的冠军收到了一张4万美元的支票。一流运动员的可观收入给他和他的新婚妻子奥拉斯恩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这对夫妇便决定创造一个网球冠军。维纳斯生于1980年6月17日,塞蕾娜(Serena)则在一年后的1981年9月26日出生。
为了学习如何做一名教练,理查德观看著名网球明星的录像带,去图书馆参阅网球杂志,还与精神病学家和网球教练进行交流。为了和女儿们对打,他还自学网球,并教妻子打网球。
塞蕾娜出生后,威廉姆斯一家人从洛杉矶的瓦茨区搬到了康普顿。该地经济萧条,生活条件艰苦,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偶尔,他们还能目睹枪战。理查德开了一家小公司,给雇主提供保安人员,奥拉斯恩则成了一名护士。
维纳斯“四岁六个月零一天大”的时候,网球训练正式开始,塞蕾娜是三岁开始的。虽然唯一可用的网球场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周围还都是犯罪团伙,理查德还是凭一己之力为女儿们创造出了绝佳的训练机会。
训练时的通常情况是,理查德站在球网的一边,将放在购物手推车里的550个网球一个接一个地扔给姐妹俩。打完一轮后,他捡起球再来一轮。
作为训练的一部分,姐妹俩要用棒球棒发球,父亲还让她们朝交通锥发球,一直练习到胳膊疼。有一次,学校放假,姐妹俩从早上8点一直练到下午3点。正如维纳斯所说:“当你是个小朋友的时候,你一遍又一遍地击球就对了。”奥拉斯恩说:“姐妹俩总是很早就到网球场,甚至比我和她们爸爸还要早。”塞蕾娜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只有四岁半。
“爸爸特别努力,用心地培养我们的球技,”维纳斯说,“他真是一名特别棒的教练。他创新意识很强,总是有新技艺、新想法和新战术,等着让我们付诸实践。我就想不到这些,但是他可以。”
姐妹俩十一二岁的时候,理查德邀请曾指导过玛丽·皮尔斯和詹妮弗·卡普里亚蒂等网球明星的职业网球教练瑞克·马奇来康普顿观看姐妹俩打网球。姐妹俩的娴熟技巧和卓越的运动才能令他印象深刻,马奇遂邀请姐妹俩跟他去佛罗里达网球学院继续学习。不久后,威廉姆斯一家人就搬到了这个“阳光之州”。
那个时候,姐妹俩的练习时长已经达到了一万小时。
仔细研究任何一个少年成名的运动员的生活,你会发现历史一再重演。例如,大卫·贝克汉姆小时候会带着足球到伦敦东区的一个公园,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地从球上的同一个位置踢球,精准无误。“他的热衷程度令人惊叹,”他父亲说,“有时候他就像是住在了足球场上。”
贝克汉姆也这么认为。“我的秘诀就是练习,”他说,“我一直都坚信,想在任何领域有所成就,你都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14岁的时候,一切辛勤付出都有了回报:他被曼联青年队签下,曼联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足球俱乐部之一。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体育工程研究组组长马特·卡雷(Matt Carre)就贝克汉姆的标志性任意球的运作方式进行了研究。“贝克汉姆的任意球看起来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但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刻意的球技,”卡雷说,“他从球的一面‘入脚’踢出,创造出一个弯角,使脚能有效地包住球,使球上旋,然后落地。他小时候一遍又一遍地这样练习过,泰格·伍兹也是这样练习倒旋球的。”
在体育运动领域,艰苦训练才能收获成功——关于这个道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给出的表述最明确清晰且有说服力。在《阿加西自传》(Open)中回忆自己早年的网球生涯时,他写道:“我父亲说,如果我每天打2 500个球,每周我就能打17 500个球,然后每年年底我就打了近100万个球。他相信数学。他说,数字不会说谎。一个每年打出100万个球的孩子将来就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所有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它们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像贝克汉姆和泰格那样拥有过人球技,就必须疯狂地练习,不管基因优劣,背景好坏,有无信仰,肤色如何。捷径是不存在的,是神童的存在蛊惑了我们,让我们误认为有捷径可走。
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复杂难解领域的精英们为了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都绕不过10年的艰苦努力,几乎无一例外。不过,这也不完全正确。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费舍尔用了9年就成了国际象棋大师冠军,虽然他的一些传记作者对此有争议。
这条通往巅峰的最佳道路还涉及另一方面的问题。考虑到练习时长必须达到上千小时才有机会成就卓越,那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发其潜能是否合乎情理?像莫扎特、伍兹和威廉姆斯姐妹一样,有时这些孩子在未满5岁时便开始受训练了。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和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晚几年开始训练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领先优势,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这种做法也确实存在危险。只有当个人独立决定要为某个专业领域奉献自己时,练习时长的积累才有意义。他必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真正在意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受父母和老师的意见驱使。这一要素被心理学家称为“内在动机”,而起步较早、被大人逼得太紧的孩子通常缺乏这一动机。因此,他们不是在通往卓越的路上,而是在燃烧殆尽的路上。
“过早对儿童的潜能进行开发存在高风险。”彼得·基恩(Peter Keen)表示。作为英国体育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一手缔造了英国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辉煌战绩。他还说:“只有在孩子自己有动力去练习,而不是在父母和教练让他们去练的情况下,过早开发才会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要敏感感知孩子的思维和情感,鼓励他们进行训练,不要过度施加压力。”
而对于那些已经将动力内化的孩子而言,练习不是折磨人的,而是充满乐趣的。网球神童莫妮卡·塞勒斯(Monica Seles)这样说:“我就是热爱练习和训练,以及所有相关的东西。”塞蕾娜·威廉姆斯说:“练习是件幸福的事,因为我们总能玩得很开心。”泰格·伍兹这么说:“我爸爸从没要求过我打高尔夫。我问过他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孩子自己想打,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打。”
我们将在第4章更进一步地探讨动机的本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顶级运动员中,起步于幼儿时期的占少数,而在青春初期就登峰造极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广泛观察并注意到个例差别的前提下,这似乎说明过早起步且用力过猛通常弊大于利。能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模式调整训练计划,是一名优秀教练需要具备的技能之一。
但是,从更广泛的角度看,神童的存在是否证明了“天才成就卓越”这一观点?事实正好相反。对神童而言,与众不同的不是基因,而是成长环境。他们把上千小时的练习压缩到了从出生到青春期这段很短的时间里,这就是他们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