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千古谋圣
张良是刘邦身边的第一谋士,在整个反秦起义与楚汉战争期间,张良几乎一直都在刘邦身边,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张良不仅为刘邦制定了诸多战略决策,使刘邦的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他还数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对他也总是有充足的信任。
在历史上,张良被称之为“谋圣”,与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兵圣孙武、科圣张衡、药圣孙思邈并称为中国古代十四圣。
受封留侯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受封的大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张良从来没有立过战功,刘邦对他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张良虽然没有立过战功,可是他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功劳要远远大于一般的武将,刘邦让他在齐地任意选择三万户作为食邑。
像周勃与陈平这样的大功臣,其食邑尚不满万户;作为“第一功臣”的萧何,其食邑也不过只有一万多户。刘邦却一下子就打算封给张良三万户,还让他自己任意选择,足见刘邦对张良怀有很深的感情。
张良却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反秦,在留县与陛下相遇,这是上天让我选择陛下啊。我恳请陛下将留县封给我,我就满足了,万万不敢接受三万户的食邑!”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还记得,我们前文曾经交待过,在天下反秦起义的前期,张良自己也曾拉起了一帮人,打算前去投奔一个名叫景驹的诸侯王,恰巧刘邦也想去投奔景驹,俩人便在留县这个地方相遇了。
俩人一见如故,张良决定不再去投奔景驹,就跟着刘邦干。所以留县这个地方对于张良与刘邦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一万户。所以《史记》中张良的本传就叫作《留侯世家》。“留侯”原本只是张良的封号,在后世的诗文中还常被用来作为称颂功臣的典故,例如唐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有云: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谏封雍齿
在汉六年的这次分封中,刘邦已经封赏了二十多位立过大功的臣子,剩下的功臣因为整天争论不休,刘邦一时无法决定,所以就没有全部对他们进行封赏。
此时的都城还在洛阳,尚未搬迁到关中。有一天,刘邦和张良一起在洛阳南宫的阁道上散步,刘邦远远地看见有许多将领正坐在一块沙地上,大家都在那儿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这引起了刘邦的警觉,他赶忙问道:“子房,这些人都在谈论什么事情啊?”
“陛下难道还不知道吗?这些人正在密谋造反呀。”
刘邦大惊失色,问道:“如今天下刚刚归于平静,他们何故又要造反呢?”
“陛下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起兵反秦,在这些将领的帮助下您才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而受到封赏的也都是陛下所亲近的人;被诛杀的却都是陛下所怨恨的人。现在这些将领们都在计算自己的战功,他们担心陛下无法对他们全部封赏,又害怕陛下因为他们曾经所犯下的过失而将他们诛杀,所以干脆就聚在一起密谋造反了!”
刘邦害怕了,这些将领不比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军队中有一定威望的人,如果他们真的要联合起来造反,恐怕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
于是刘邦急忙拉起张良的衣角问道:“这可怎么办呢?子房快为我出策。”
“陛下生平最憎恨的,也是大家所共知的人是谁?”
“是雍齿。朕和他有旧怨,早年在丰邑他曾背叛于朕,后来他又多次侮辱朕。朕早就想宰了这个老家伙,只是念在他功劳大,不忍心下手。”
“请陛下现在赶快封赏雍齿,以安定众将之心。大家看到雍齿被封,人心自然也就安稳了。”
于是当天晚上,刘邦就在宫中摆下酒宴,当着群臣的面封雍齿为什邡侯,并催促丞相萧何为大臣们定功,好早日安排封赏。
酒宴结束后,众将领都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能被封为侯,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还轻而易举地就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他这种安一仇人而坚众人之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所模仿。
明哲保身
张良帮助刘邦“运筹于帷帐中,决胜于千里外”,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原本以为张良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伟岸的大汉,可是等他看到张良的画像时,才发现张良的样貌如同一位美女一般。
其实,张良一直都体弱多病,等到大汉王朝定都长安,政权日趋稳固,张良便很少再参与朝廷的各种事宜了。包括刘邦平定汉初诸侯王的叛乱、废立太子之争等,他都极少参与。他很像《水浒传》中的入云龙公孙胜,虽然在梁山好汉的座次中排名第四,却喜欢经常云游四海,只有在关键时刻才会出现。
此时的张良也由运筹帷幄的谋略之士,转变为超脱俗务的大隐之士;由之前的“帝师者”转变为现在的“帝宾者”。
他按照道家的办法练习养生之术,曾经整整一年多闭门不出,长期泡病假。
有一次,张良和刘邦在一起豁达从容地谈论了很多天下大事,最后张良说道:“臣祖上世代都在韩国为相,等韩国灭亡后,臣不惜耗费万金家财,为韩国向强秦报仇,此事曾经震动天下(指博浪刺秦一事)。如今臣凭借三寸之舌成为了陛下的老师,得到了万户的分封,位居列侯,这对于一个平民百姓来说已经达到了极点。臣希望放弃人世间的各种俗事,跟随赤松子去云游四海。”
赤松子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神农氏炎帝时,担任雨师一职,居住在昆仑山中,可以随风雨上下。
于是张良开始学习辟谷之术,他不食五谷,而只吃一种据说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物,采用道家的法门强身健体。
刘邦驾崩后,吕雉感念张良的恩德,就强劝他吃饭。吕雉劝道:“人生一世,犹如白驹过隙,你又何必自找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张良没有办法,就勉强听从了吕雉的话,开始进食。
又过了八年后,张良去世,追封谥号为“文成侯”。
东汉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割据汉中的军阀张鲁,皆为张良的后代。
后世评价
帮助刘邦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个人中,韩信被杀、萧何入狱,只有张良得以保全自身。张良不慕荣华、明哲保身的做法也历来为后世所推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司马光认为,在功勋和名声之间,作为臣子之人很难把控自己,韩信被杀,萧何入狱都是因为达到最高峰却不知停止的缘故。张良借神仙之由来推脱人间俗事,把功名和荣誉看作身外之物,真正地做到了“明哲保身”。
对此,柏杨先生在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中,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给出了更为深刻的评论。
柏杨先生认为:达到巅峰而仍不知道停止,并不是招祸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另有所在,那就是专制体制本质上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政体,在钢铁般坚固的外表下,野心家却随时都有可能将其摧毁。掌握权柄的人,不得不把全副精力用来防止叛变。每一位有权力、有影响力的臣子都是专制君主们的潜在敌人。无论你知不知道停止,皇帝都会把自己的潜在敌人给排除掉。
韩信可能还有不知收敛之处,而萧何自始至终都战战兢兢、俯首帖耳,根本没有“不知道停止”的行为,却也难逃牢狱之灾。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萧、韩二人有权力,韩信有军事权力,萧何有政治权力,只要你的权力大到让皇帝觉得受到威胁,那么皇帝就一定会对你下手!
而张良却没有任何实权,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高级参谋,不会对皇权有任何威胁,这才是他能够保全自身的根本原因。
所以司马光的评价并没有触及到专制制度本身,反而千错万错都是被迫害人的错,谁教你不停止进取?谁教你激起主子的疑心?因而大肆赞扬“明哲保身”。
在明哲保身哲学的引导下,中国人都有一种神经质的恐惧,连自己应有的权利都不敢挺身保护,唯恐惹祸招灾。
柏杨先生的评价独到而深刻,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专制制度本身,遭受杀戮与迫害的功臣就是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都会相继被杀。
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古墓派的师祖婆婆林朝英在年轻时曾与“中神通”王重阳有过一段情感纠葛。她爱慕王重阳却又羞于先行开口表白;王重阳同样对她有意,却奈何金兵南侵,“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朝英为了智激王重阳,两人曾比赛打赌用手指在古墓门前的大石上刻字,她刻了一首关于张良的诗(其实她是作弊的,手中藏有化石丹),此诗可以很好地概括张良的一生,其诗曰: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
佐汉开鸿举,屹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
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