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口老龄化与金融支持——基于金融机构支持老龄产业发展探析

丁志勇  马杰  封世蓝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需求,有效解决好老龄产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老龄产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是国家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关注、发展空间广阔的朝阳产业,在人口老龄化、医疗一体化、养老体系化等复杂因素推动下,老龄产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投融资需求非常旺盛,孕育着万亿级的金融供给市场。

一、 老龄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截至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41亿人,占比达17.3%;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58亿人,占比达11.4%。以上数据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有效支持中国人口老龄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依托金融机构服务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健康养老领域的服务供给能力,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从全球老龄产业经营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政府模式、市场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融合模式等三种。政府模式是指由政府来管理老龄产业发展,公立养老机构就是典型的形式;政府负责全额拨款,任命或聘用管理人员,适合人口数量较少的国家,具有易于管理、保障有序等特点,如北欧挪威、丹麦等高福利国家大多采用政府模式。市场模式是指由市场来决定老龄产业发展,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老龄产业的资源配置,大多适用于高端需求的老龄产业,对于中低端社会需求有可能无法满足;这种老龄产业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市场失灵,不适合主流老龄产业发展。政府主导与市场融合模式是指由政府和市场互相支持,政府从宏观上给予主导和科学定位,为老龄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指引构建合理有序的老龄产业服务体系;市场从微观上给予老龄产业最优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解决好老龄产业的公共性、福利性的需求,目前这种模式被中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采用。

二、 金融机构支持老龄产业总体定位

老龄产业是公共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老龄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有机融合,政府从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市场结合老龄产业需求引导其快速发展,从而构建起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的老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 金融机构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定位。金融机构要依托老龄产业发展机遇,加大对行业中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多渠道支持老龄产业发展。第一,突出政府主导,发挥金融机构作用。金融机构要密切与政府合作,在源头上与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政府主导老龄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政府发改委、卫计委、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有效衔接,结合政府老龄产业最新发展规划,把金融机构产品融入进去,为老龄产业重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为涉及老龄产业的优质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突出战略规划,着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老龄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支持完善老龄产业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等重大历史机遇,结合中国不同区域老龄产业发展实际,确定符合中国不同区域特点的老龄产业金融支持战略、市场规划方案和客户服务策略。尤其是在老龄重点产业支持方面,要加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在管理模式、政策配套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金融机构对老龄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不断提升老龄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第三,突出产业特点,打造综合服务优势。金融机构要准确了解老龄产业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金融需求,在全面分析产业特点、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丰富金融服务模式,加快金融业务创新,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科学筹划“商行+投行”、“表内+表外”、“企业+居民”“银行+保险”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切实服务老龄产业的优质客户,不断拓展老龄产业的市场空间。第四,突出发展品质,构建智慧老龄产业。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老龄产业发展动态,通过建立多维度、差异化的老龄产业发展状况数据库,对老龄产业发展数据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分析老龄产业经营特点,有效把控老龄产业经营中出现的异常变化,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把握老龄产业发展的实质风险,为老龄产业智慧化、一体化、系统化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要建立一支老龄产业专业服务团队,结合老龄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匹配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切实满足老龄产业的需求。

(二) 金融机构支持老龄产业服务模式。根据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规划,中国要创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配套产业园,建立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如何把健康医疗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机融合,已成为当前关注热点。第一,促进寿险养老融合,积极开展银保合作。目前,人寿、平安、泰康等寿险公司设计了养老型保险产品,承诺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已在全国广泛进行养老机构的选址和布局,金融机构要对与养老产业合作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人寿等寿险公司实行差异化服务,对接大型寿险公司的实际需求,了解其对高端养老设施的收购或租赁计划,根据项目清单择优合作,并向寿险公司推荐已与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合作的养老企业,促成寿险公司购买服务,降低金融机构和寿险公司各类风险。第二,拓展产业资本进入,择优开展产业合作。金融机构要认真筛选股东资质较好、医疗和养老从业经验丰富、风险可控的全国性连锁服务机构,优选中医、牙科、体检等高端医疗养老项目,特别是医养结合或与保险结合的高端养老项目,在锁定收入现金流的前提下开展融资合作;紧紧抓住老龄产业资源丰富的特征,制定专门的老龄产业服务方案,切实提高医院、养老机构金融供给能力,通过跨部门、跨层级上门跟踪维护机制,巩固金融机构与老龄产业合作关系,增加老龄产业对社会的综合贡献。第三,搭建医疗数据平台,提供一体化的服务。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建设,融资支持修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和入驻医药、诊疗、器械、健康、IT等上下游企业,制定详细的金融服务方案,参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配套的产业园,以及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等相关建设,及时对接卫计委的实际需求,做好园区和相关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三、 金融机构支持老龄产业实施路径

(一) 金融机构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路径。金融机构要紧紧依托国家发展养老产业的重大机遇,积极拓展养老产业项目贷款,大力支持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国家级、省级养老示范基地项目,重点支持已被列为财政部、省级财政部门的PPP示范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结合实际需求放宽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通过银团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切实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机构要抓住老龄产业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机遇,开展商投互动,与有上市计划的老龄产业优质客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从事老龄产业的大型医疗、保险、制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定增、股权主理银行、产业基金、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并结合传统信贷、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实现战略合作。金融机构要把互联网金融与移动医疗相结合,全面拓展银医合作,通过专项资金解决合作中涉及的资源投入问题,积极承揽优质医院的结算业务,建立科学的老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 金融机构支持医疗产业发展路径。结合医疗、养老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医疗投资集团整体需求增加的契机,加大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投放,满足分级诊疗和新农合带来的公立医院改善就医条件的金融需求。第一,积极发挥医疗产业链辐射作用。金融机构要着力进行供应链融资,积极拓展医药采购平台链、医药链和医保链三种类型医疗产业链融资。平台链是基于省级医药采购平台、医药经销商自建的电商平台,依托管理平台生成真实贸易背景及可验证的货款信息数据,金融机构要与医院、医药经销商开展供应链融资,要优选优质的医药采购平台,以及与大型医院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医药经销商自建电商平台。医药链是基于优秀甲等医院为核心企业,与上游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开展的供应链融资,要优选与甲等医院有合作关系、销售收入稳定、具备物流配送能力的供应商。医保链是基于医院为核心企业,与下游医保管理机构开展的保理业务,要优选医院等级、床位数、中高级医护人员数量等处于较高水平的医院进行融资,医保项下保理业务是重点。第二,积极构建老龄产业新业态体系。当前,医疗集团、医疗器械、制药、房地产等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或跨界整合,涌现出了一些医疗养老融合的新业态。医疗集团依托自身丰富的医疗资源和病源发展医疗设备租赁,设立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并尝试国际化的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并购。医疗器械供应商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合作医院需求信息,由金融机构匹配不同金融需求,三方共同开展合作。制药企业参与基本医疗体制改革,自建或收购医院,形成医药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房地产企业整合自身旅游地产、酒店等资源,发展养老产业。金融机构也不断创新金融合作模式,结合出现的新业态、新项目进行重点研究,适时推出项目贷款、并购、融资租赁、存款、结算等一揽子金融产品。

四、 金融机构支持医药产业策略选择

医药产业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如何有效支持医药产业链业务发展,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课题。医药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化学原料药、药用辅料、中药材等原材料,中上游的化药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等医药工业,中游的医药批发和零售等医药商业,下游的医院、药店、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咨询机构、保健品、健康养老等医药产品应用。

(一) 金融机构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策略。当前,中国医药工业产值快速增长,从历史发展数据、政府医改规划及药品价格信息等多个视角预测来看,未来医药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充满巨大的投融资机会。金融机构要抢抓医药产业发展机遇,加大对产业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金融机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第一,重点支持医药产业龙头企业,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随着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政策的推进,医药产业正经历着诸多变革,产业集聚趋势非常明显,金融机构要为产业链龙头企业等重点优质客户提供存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投资理财、融资租赁、现金管理、国际业务、金融市场及综合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第二,积极跟进医药产业链的延伸,合理把握商投业务机会。近几年来,医药企业在立足主业的同时,逐渐将业务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以实现规模经济,该趋势将为金融机构带来商投的业务机会。金融机构要结合细分行业特点及客户集群特点,围绕产业链拓展企业资源,提升整体渗透率;同时注重商投互动,通过传统信贷业务与产业基金等表外融资业务相结合的方式,择优满足符合产业链协同的龙头企业境内外并购需求,并支持具备较强研发实力、有成果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型企业。第三,着力依托龙头企业辐射能力,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金融机构要优先满足大型综合性产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需求,依托其上下游辐射能力,拓展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重点关注上游医药工业订单全生命周期关键资金需求节点及下游医药商业、医院采购资金需求,重点关注正在试点的医药交易平台。

(二) 金融机构支持医药企业发展路径。金融机构要对医药企业进行科学梳理,制定医药企业金融服务名单,重点将医药百强企业和医药上市公司纳入名单,同时优选园区内和新三板创新层优质企业。第一,医药百强企业。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医药工业百强榜和商务部发布的医药商业百强榜,共有近200家医药百强企业,涵盖了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重点关注生产经营稳定性,以及近几年产品销量有无出现断崖式下跌、有无过度投融资行为等状况,为医药百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第二,A股上市公司。2017年中国共有200多家医药A股上市公司,这类企业已经过证监会审核筛选,多为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重点关注信用等级变化、主营业务稳定程度、管理层状况,以及近几年来医药业务收入状况,对重点发展领域、科研领域给予金融支持。第三,园区内优质企业。产业园区主要是国家级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为医药企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金融机构要联动园区管委会,关注园区政策导向,筛选成长性较好且风险可控的优质企业,纳入重点支持企业名单。优秀企业筛选条件主要包括企业大股东是国家“千人计划”医药专家成员,企业研发与生产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新型疫苗类制品、核酸药物和细胞治疗产品等生物医药产品,或临床紧缺的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独家新药产品,企业拥有进入临床三期试验的重大创新药或首仿药,以及企业拥有至少1个销售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医药单品等。第四,新三板创新企业。2017年新三板创新企业共有60多家医药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资本市场业务需求大,金融机构要重点关注成长性,避免投资依靠“画大饼”圈钱为生的企业。第五,外包研发组织及外包加工组织。随着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深入推进,制药企业研发和生产外包需求不断增长,CRO和CMO将是医药产业重要力量,金融机构要重点关注这类企业的研发能力,选取前几名的优秀企业予以重点融资支持。

(三)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机制。金融机构要与工信部、药监局、卫健委、商务部等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保持密切沟通,共享医药产业信息;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掌握当地医药产业政策变化,重点关注专项补贴和企业名单等信息;与区域内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定期获取行业统计数据、市场调研报告、企业产品排名等资料,为拓展相关业务提供决策参考;为准确把握产品药效特征和市场前景,可探索外部专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金融机构要对医药产业整体推动,做好市场研究、实地调查和预测分析,明确重点企业名单,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与政府机构、重点企业、产业基金、各类医药研究院和产业机构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建立医药产业链营销团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信息互动、培训指导等方式,开展系统推动。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同业其他部门的业务协同,并做好与同业公司的融资配合,形成一体化金融服务机制。境内外金融机构之间要保持有效联动,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跨区域、跨境布局的信息共享,构建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金融机构要强化风险防范与监测机制,深入分析医药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严守风控底线,对纳入重点企业名单的客户,金融机构要明确企业风险防控责任人,落实业务准入及存续期管理责任,保障名单内企业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五、 金融机构支持幸福产业对策建议

幸福产业是老龄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包括旅游、文化、医疗、教育、养老、体育等产业,可以带动老龄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强金融机构在老龄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竞争发展优势。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幸福产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幸福产业具有绿色、弱周期、稳定民生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到2020年幸福产业占GDP比重将由目前的23.5%增长到30%左右,幸福产业增加值达到35万亿元。幸福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带动消费升级,成为有政策保障、有社会认同、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朝阳产业。金融机构要把握幸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幸福产业新动能培育,将幸福产业作为老龄产业经营转型的新引擎和重点拓展方向,坚持政府主导、服务老龄、效益最优的原则,紧密围绕医院、景区、高校、养老、体育等领域,扎实推进幸福产业全融资和全产品供给。

金融机构要选择在产业高度聚集的经济发达省份、一线城市和旅游大省等重点区域,择优拓展列入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名录的知名景区,具有文化底蕴或独特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以及省级文旅集团、医疗产业链、重点院校、教育培训和养老等核心板块。第一,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合作,抢占新市场、拓展制高点。金融机构要全面加强与地方发改委、文化厅、卫计委、体育局、旅发委等政府部门的对接合作,建立定期联络和会商的沟通机制,实现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合作,从源头掌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投资规划和实施安排,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并提出引导性金融需求建议,用好财政贴息、扶贫等政策,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保持老龄产业市场先发优势,确立市场主导地位。第二,着力建立系统推动机制,深化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幸福产业拓展作为朝阳产业,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幸福产业服务目标,充分用好政府各项政策和资源,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因地制宜制定好服务支持方案,筛选企业名单,锁定支持项目,匹配专业团队,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幸福产业金融服务到位。第三,制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和融资指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金融机构要结合区域幸福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特点,针对重点产业实施融资指引、服务方案、案例拓展的矩阵式指导,科学定位做什么、怎么做、怎么管住风险、怎么提高整体收益,提升服务质量和融资效率。金融机构要建立涵盖不同层级、不同专业领域的幸福产业专属服务团队,通过座谈会、论坛等方式组织不同层级的辅导,解读幸福产业政策、介绍重点金融产品、剖析具体服务案例,全方位提升服务团队素质。

金融机构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项目储备情况,制定幸福产业拓展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基础,确定幸福产业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研究分析名单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分层级、多维度明确融资事宜,匹配幸福产业专属信贷规模,制定每个企业融资服务进度表,实现幸福产业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第一,强化金融产品组合,扩大企业合作广度。金融机构要结合具体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发挥联动优势,强化金融产品组合,依靠表内表外联动、投贷联动,探索联合拓展模式,制定整体幸福产业解决方案,积极运用项目贷款、融资租赁、供应链等融资类产品,联合幸福产业大额存单、理财、支付结算、银行卡、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同时,联动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服务活动,深入推进幸福产业的融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盈利水平。第二,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提升管理效率质量。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多部门联动,根据幸福产业有行业特色、有代表性项目的业务需求,研究幸福产业项目管理指引,明确业务服务条款,指导甄选优质项目,并定期评估项目偿债能力和现金流情况,确保企业资产质量优良。第三,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投融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幸福产业重点行业信贷政策,把好投融资企业及项目准入关,提高主题公园、旅游综合体等各类人工旅游项目服务效率,着力化解投资规模过大、定位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运营管理水平不足、房地产关联等难点,积极关注健康养老领域商业化运作模式,选择优质企业,把控实质风险,确保幸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80后养老事业联盟:《80后的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商业模式与跨界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

2. 董克用、姚余栋、孙博等:《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3. 董裕平、徐枫:《“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 高见:《老龄化、金融市场及其货币政策含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巩勋洲:《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6. 关博:《建立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版。

7. 郭源生、王树强等:《智慧医疗——在养老产业中的创新应用》,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8. 吉姆·穆尔:《进军养老地产》,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

9. 江生忠、薄滂沱、刘越、贾士彬、杨汇潮、江时鲲等:《商业养老保险及其产业链延伸国际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 李超:《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1. 李洪心:《人口老龄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 李仲生:《日本人口经济》,中国人事出版社2016年版。

13. 刘禹君:《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4. 台恩普、陶立群等:《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 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6. 吴玉韶、党俊武、刘芳、奥彤、王莉莉等:《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7. 肖捷:《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 许江萍、张东志等:《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潜力与政策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

19. 亚·莫·卡尔-桑德斯:《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 尤元文:《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

21. 詹姆斯·H.舒尔茨:《老龄化经济学(第七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2. 周明明、冯喜良等:《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3. 邹文开、赵红岗、杨根来等:《养老蓝皮书——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丁志勇,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马杰,中国金融杂志社;封世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