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希腊罗马建筑(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世纪)
1.古希腊建筑的巅峰——帕提农神庙
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建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以无以伦比的美丽和谐、典雅精致和匀称优美,表现了古希腊高度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神韵,达到了古典艺术的巅峰,被世人公推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卫城原意是国家统治者的驻地,是建在高处的城市,用以抵御敌人的要塞。公元前480年,卫城被波斯人焚毁。希腊人在取得对波斯的胜利后,决定重新修建被波斯人摧毁的卫城。
雅典卫城雄踞在雅典城中央的一个山冈上,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突出表现了希腊建筑在空间安排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建筑的每一部分,无一是直接的裸露,均以某个角度的透视效果呈现。希腊的建筑家把一个个本身结构呈现完美对称的建筑物,依傍地势上的落差,在空间上以不对称、不规则的方式进行排列。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
雅典卫城主要由供奉女神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供奉海神波塞冬的厄瑞克忒翁神庙和供奉胜利女神的胜利女神庙构成。它们相互各成一定角度,创造出变化极为丰富的景观和透视效果。当人们环绕卫城前进时,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的建筑景象。这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卫城最高点的帕提农神庙。“帕提农”在古希腊语中是“处女宫”的意思。因为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所以又称为“雅典娜处女庙”。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和智慧女神,是雅典城邦的守护者。雅典人相信是雅典娜保卫、拯救了他们的城市。
这座神庙自建成以来,历经了2000多年的沧桑变化。在公元426年,希腊城邦衰亡后,神庙被改作基督教堂。到了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变成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一直到17世纪中叶,帕提农神庙还保存得相当完整,但在1687年,当土耳其和威尼斯交战时,威尼斯人的一颗炮弹打进了被土耳其人充作火药库的神庙内,把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了,神庙毁于一旦。而到19世纪初,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尔金竟雇用工匠,把神庙内雕刻着雅典娜功业的巨型大理石浮雕劫走。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锯凿过程中破碎损毁,有些因航海遇难而沉入海底,幸存的残片现陈列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里。
在帕提农神庙里,原来还供奉着一尊雅典娜女神雕像。这尊雕像是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在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在海上失落,不知所踪,现在人们只能根据古罗马时代的小型仿制品约略想象她的英姿。
虽然帕提农神庙现在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但神庙巍然屹立的柱廊,依然鲜活地传达着高贵典雅、简约庄严的美感,仍然可以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神庙当年的丰姿。
神庙建造时,雅典人正沉浸在希波战争胜利的狂欢中,国民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建造起这座艺术丰碑。帕提农神庙主要是希腊自由民的创造,他们规定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奴隶,不得超过总人数的1/4。神庙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它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
帕提农神庙建在一个长为96.54米,宽为30.9米的基面上,下面是三级台阶,庙宇东西长70米,南北宽31米。四面是由雄伟挺拔的多利克式列柱组成的围廊,肃穆端庄,高贵大方,有很强的纪念性。神庙正面打破了以往使用6根圆柱的惯例,用了8根石柱,以显国家的雄风。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高10.43米,柱底直径1.9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柱子比例匀称,刚劲雄健,又隐含着妩媚与秀丽。雅典人以惊人的精细和敏锐对待这座神庙:柱子直径由1.9米向上递减至1.3米,中部微微鼓出,柔韧有力而绝无僵滞之感。所有列柱并不是绝对垂直,都向建筑平面中心微微倾斜,使建筑感觉更加稳定。有人做过测量,说这些柱子的向上延长线将在上空2.4公里处相交于一点。列柱的间距也不是完全一致,间距在逐渐减小,角柱稍微加粗,使因在天空背景上显得较暗因而似乎较细的角柱获得视觉上的纠正。所有水平线条如台基线、檐口线都向上微微拱起,山面凸起60毫米,长面凸起110毫米,以校正真正水平时中部反觉下坠的感觉。这样,几乎每块石头的形状都会有一些差别,正好矫正了视觉上的误差。建造者必须拥有极其认真的工作精神和高昂的创造热情,才能完成如此繁杂而精细的处理。
神庙的檐部较薄,柱间净空较宽,柱头简洁有力,洗练明快。神庙顶部是两坡顶,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面的连环浮雕,现存大英博物馆,表现的是雅典娜的诞生以及她与海神争夺雅典城保护神地位的竞争。环绕神殿周围的浮雕板,刻画了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人与拉庇泰人的战争。神庙的饰带浮雕,记载了每4年一度的为女神雅典娜奉献新衣的盛大的宗教庆典中的游行队伍:长长的马队疾驰向前,矫健的骏马、健美的青年都生气盎然,充满着节日的喜悦。这些浮雕精美细腻,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雅典卫城节日的兴奋,能聆听到游行队伍的马蹄声和喧闹声,看到众神在奥林匹斯山上俯瞰雅典,接受雅典人的感恩祭祀的情景。这些浮雕曾经涂着金、蓝和红色,铜门镀金,瓦当、柱头和整个檐部也都曾有过浓重的颜色,在灿烂阳光照耀着的白色大理石衬托下,鲜丽明快。
神殿的内部分成正厅和附殿。正厅又叫东厅,厅内原本供奉着著名雕刻大师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娜神像。据载,雅典娜女神身穿战服,高达12米,象牙雕刻的脸孔柔和细致,手脚、臂膀细腻逼真,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她戴着黄金制造的头盔,盔上正中央是狮身人面的司芬克斯,两边是狮身鹫嘴有翅的格里芬。胸前的护心镜上装饰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长矛倚在肩上,刻着希腊人与亚马孙人之战的盾牌放在一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制的胜利女神像,英姿飒爽,威风凛凛。西门内是附殿,贮存财宝和档案。
整个庙宇最突出的是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上的完美精致。神庙的建筑建立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反复运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尺度合宜,比例匀称,反映了古希腊文化中数学和理性的审美观,以及对和谐的形式美的崇尚。整个结构中,几乎没有一根直线,每个布局表面都是弯曲、锥形的,或隆起的,这使人们在观察它的外形时,不会因直线产生错觉而影响对和谐与完美的感受。
在帕提农神庙里,有一些极为伟大的雕塑品,装点在不同的位置,共同构成美妙无比的景观。原来位于东山墙的《三女神》,就是一件不朽之作。据说雕像的设计者是雅典最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他是伯里克利的密友,协助他兴建了许多工程,帕提农神庙就是他担任总监。“三女神”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极富神秘色彩。她们是宙斯和夜神所生的女儿,一个专职纺织命运之线,一个分配命运线的短长,第三个负责切断人的命运之线。现存的遗迹已经毁坏得很严重,头部和上肢都不见了,其他部位,包括衣纹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留下来的身躯,却依然显示出惊人的美。雕刻家菲迪亚斯为了能充分利用山墙的空间,巧妙地安排了三人的姿势,一个高高端坐,一个蜷腿席地而坐,另一个斜倚在同伴身上,显得生动和谐,虽精心设计却不显有意雕琢的做作,轻松自如,令人赏心悦目。菲迪亚斯认为“神人同形同性”,因此,他把命运三女神刻画为三个丰满动人的年轻女性。他以高超的技艺为我们塑造出一幅不朽的形象。三个依偎的女神身上柔软地裹着希腊式的宽大纱衣,纱衣是那样的轻柔薄细,像被海水打湿了一样紧贴在身上,隐隐透出女神各自不同的体态,或起或伏,或皱或舒,或叠或平,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构成一种极富魅力的绝妙线条,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女神们玲珑迷人的身躯,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美妙的享受。这些石头仿佛已被赋予了生命,在细密的衣褶下,似乎还能感到她们呼吸的起伏、肉体的温暖,我们不能不为菲迪亚斯的鬼斧神工而惊叹。难怪古代罗马人曾说没见过菲迪亚斯的神像可谓枉活一生。
20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游历过帕提农神庙后,也叹为观止。他是这样描述的:它有可怕的超自然力量,使得方圆数里范围内的一切,均为之碎裂。
古希腊是西欧文明的发源地。在种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下,最完美无瑕的建筑形式诞生了,它的影响波及世界,是随后各地出现的许多建筑风格的基础。帕提农神庙反映出希腊空前高涨的民族凝聚力,贯穿着崇高庄严的美和英雄主义的勃发的激情,经过悠久的岁月,至今依然光彩夺目。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
2.当之无愧的永恒——古罗马角斗场
罗马角斗场是古罗马建筑工程中最卓越的代表,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虽然到现在它只剩下断垣残壁,但仍深刻地烙印着古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其壮观雄姿依然具有着追魂夺魄的力量,吸引着川流不息的游客。
古罗马角斗场建于古罗马的佛拉维奥皇朝时代,在公元72年,由维斯巴西安皇帝开始修建,8年后,由他的儿子接续完成。据说,它是罗马帝国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后,为了庆祝胜利和显示罗马帝国强大的威力,强迫8万名犹太人俘虏修建而成的。此后,在公元3世纪和5世纪又进行了重新的修葺。
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常常到角斗场来观看奴隶与野兽的搏斗或奴隶与奴隶之间的厮杀,场面越凶残、暴戾、血腥,就越会刺激和挑动他们的情绪。古罗马的角斗游戏,初始只不过是一种宗教纪念性质的仪式,但在后来竟逐渐演变为一种极端残忍的娱乐活动。被迫参加角斗的大多为奴隶和战俘,也有囚犯、遭受迫害的基督徒以及破产的自由民。他们平时接受严格的角斗训练,一经上场就要在全场几万名观众疯狂的呐喊和鼓动下,用刀、剑或匕首与对手展开殊死的拼杀,直到将对方置于死地,或重伤得无法再战。这时,台上观众会伸出大拇指,或上或下来决定获得胜利的角斗士的生死。许多角斗士会被野兽咬伤、撕裂,甚至咬死,角斗士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角斗场上凄惨的叫声惊天动地,血淋淋的场面此起彼伏,而观众对此情景却是着魔般地狂呼、呐喊,他们践踏着角斗场上的血肉生命而获得巨大的“享受”与“满足”。这是一种极端野蛮和疯狂的娱乐。罗马帝国统治者通过制造这种残酷的场面来刺激和笼络奴隶主贵族,以宣扬和显示古罗马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角斗场里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容纳3000对角斗士同时上场,丧命于此的奴隶角斗士不计其数,杀戮的动物数量也是数目惊人。据说,在角斗场建成后的100天内,就有3.9万头牲畜被活活杀死。这种野蛮的行径在当时就遭到正直人士的反对,有两名智者和一名基督教徒曾极力阻拦,并不惜自己的生命,到角斗场上自杀,以示抗议。
但角斗已经慢慢演变为罗马人生活的重要娱乐活动和罗马城的象征。公元8世纪时,有一位贝达神甫曾预言:“几时有斗兽场,几时便有罗马;斗兽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他的话有一半被命中了。
在公元5世纪,罗马的角斗游戏终于被取缔,这个圆形露天角斗场也被废弃了。以后的数个世纪,角斗场成了罗马人的“采石场”。他们常常搬走这里的雕像和巨石,用来建造房屋和宫殿。
到了公元18世纪,基督教教皇本笃十四世为了保存角斗场残留的遗迹,下令禁止开采,并在角斗场中央竖立了一尊十字架,来纪念耶稣的受难。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曾有数以千计的基督信徒,在观众疯狂的叫喊声中为自己的信仰流血、牺牲。
随着岁月流逝,世界历史已经翻开新的篇章,昔日充满血腥的角斗场已经变成罗马的重要标志,成为各国游客到罗马后的必游之地。
古罗马角斗场也称科洛西姆斗兽场,因建于弗拉维尤斯掌政时期,故又称“弗拉维尤斯圆剧场”,是古罗马建筑中,在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艺术典范。它坐落在当时罗马城的正中心。这个时期的建筑,不像希腊时期贯穿着对宗教、对生灵较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追求。他们更重视日常生活的居住和具体的享乐,更为实际,比较注重新技术成果在建筑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可以立即使用为目的。角斗场是不折不扣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帝国的雄壮英伟的威力和气势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角斗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6米,高达57米,外墙周长有520余米,整个角斗场占地约为2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至8万名观众。
角斗场中央是用于角斗的区域,长轴86米,短轴54米,周围有一道高墙与观众席隔开,以保护观众的安全。在角斗区四周是观众席,是逐级升高的台阶,共有60排座位,按等级地位的差别分为几个区。距离角斗区最近的下面一区是皇帝、元老、主教等罗马贵族和官吏的特别座席,这样的贵宾座是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的;第二、三区是骑士和罗马公民的座位;第四区以上则是普通自由民(包括被解放了的奴隶)的座位。每隔一定的间距有一条纵向的过道,这些过道呈放射状分布在观众席的斜面上。这个结构的设计经过精密的计算,构思巧妙,方便观众快速就座和离场。这样,即使发生火灾或其他混乱的情形,观众都可以轻易而迅速地离场。
在观众席后,是拱形回廊,它环绕着角斗场四周。回廊立面总高度为48.5米,由上至下分为四层,下面三层每层由80个拱券组成,每两券之间立有壁柱。壁柱的柱式第一层是多立克式,健美粗犷,犹如孔武有力的男性;第二层是爱奥尼式,轻盈柔美,宛若沉静俊秀的少女;第三层则是科林斯式,它结合前两者的特点,更为华丽细腻。这三层柱式结构既符合建筑力学的要求,又带给人极大的美学享受。第四层则是由有长方形窗户的外墙和长方形半露的方柱构成,并建有梁托,露出墙外,外加偏倚的半柱式围墙作为装饰。在这一层的墙垣上,布置着一些坚固的杆子,是为扯帆布遮盖巨大的看台用的。四层拱形回廊的连续拱券变化和谐有序,富于节奏感;它使整个建筑显得宏伟而又精巧、凝重而又空灵。角斗场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为建筑结构的处理提供了出色的典范。
角斗场通常是露天的,但若是在雨天或在艳阳高照下,则用巨大帆布遮盖场顶,工程由两组海军来操作。他们也常常参加角斗场举行的海战表演。
罗马角斗场用大理石以及几种岩石建成,墙用砖块、混凝土、金属构架固定。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柱子墙身全部采用大理石垒砌,十分坚固。在历经2000年的风霜后,现在人们所见到的角斗场尽管破败不堪,但残留建筑的宏伟壮观,仍让人们为往日的辉煌成就啧啧称奇。
罗马角斗场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建筑水平更是令人惊叹,可以说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欧洲的许多其他地区,直到千年以后,才出现了同等程度的建筑。尤其是它的立柱与拱券的成功运用。它用砖石材料,利用力学原理建成的跨空承重结构,不仅减轻了整个建筑的重量,而且让建筑物具有一种动感和向外延伸的感觉。这种建筑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直到今天,建筑学界仍然在广为借鉴。而古罗马角斗场的建筑结构、功能和形式,更成为了露天建筑的典范,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可以说现代体育场的设计思想就是源于古罗马的角斗场。古罗马人曾经用大角斗场来象征永恒,它是当之无愧的。
3.天使设计的罗马珍品——万神庙
罗马万神庙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以其宽广阔大的容积、技巧高超的巨大圆拱而闻名于世。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艺大师米开朗基罗曾经赞叹它是“天使的设计”。万神庙宏伟壮丽的风姿、雄伟端立的气势与和谐优美的古典气质,都堪称世界建筑的珍品,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谐与完美的典范之作。
万神庙,又称潘提翁神殿,是古罗马的建筑杰作之一,现为意大利国家圣地。万神,在希腊文中表示“所有的神”。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是当时的罗马执政官阿格里巴为庆祝亚克兴战役获胜,向其岳父奥古斯都大帝表示敬意之作,后毁于公元80年发生的火灾。到了公元2世纪初,阿德里亚诺皇帝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而以后的哈德良皇帝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整修。他命人在柱顶过梁上刻写上铜质的刻文,记述了万神庙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早期的万神庙也是前柱廊式的,焚毁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万神庙前本来有狭长的广场,现在已彻底改建。神庙左右两侧原来还紧贴有其他的建筑物,也已毁除。现存的神庙外部只有柱廊,可能是从阿格里巴督造的旧万神庙拆移过来的。穹顶和柱廊原来覆盖的镀金铜瓦,663年被拜占庭皇帝掠去,735年改以铅瓦覆盖。
整个建筑由一个矩形的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门廊宽33.5米,深18米,排列着16根由大理石和花岗石制成的科林斯式柱子。柱子高12.5米,底部直径约为1.43米,柱头上部是藤蔓似的涡卷,下面是复杂细致的茛苕花的茎叶图案,挺拔优美,庄严高贵,它们支撑着一个希腊式的半三角形檐墙。从前墙上有一幅铜刻浮雕做装饰,描述的是巨人们与神作战的情景。
万神庙入口处是两扇青铜大门,为遗存的原物。它高7米,又宽又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靠门的两个壁龛内,昔日放置着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巴的雕像。进入堂内,是一个圆厅,墙壁上布满了长方形和半圆形的壁龛,内有罗马时代为遇刺的恺撒大帝复仇者的塑像,还有恺撒本人的雕像、战神雕像等其他的英雄神像。壁龛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墙壁上方和地板,亦铺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视觉上极深刻的印象。在左侧第一间小堂内埋葬着画家佩林·德瓦卡的骨灰,他是拉斐尔的得意助手。隔壁是大画家与建筑师巴尔达萨莱·佩鲁吉的坟墓。
万神庙神殿由8根巨大的拱壁支柱承荷。四周墙壁厚达6.2米,上面没有一个窗子。外面砌以巨砖,内壁沿圆周有8个大壁龛,用以减轻墙体重量和装饰墙面。这种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神殿上部的圆顶是一个完美浑圆的半球体,这是整个建筑物最精彩绝妙的部分。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达43.3米,垂直的顶高也为43.3米,与直径相等,穹顶顶部厚为1.5米。穹顶由以火山灰为原料的混凝土制成,上面是凿成中空的有层层花纹的凹格,一共有5排,每排28个。每个凹格中心原来可能有镀金的铜质玫瑰花,现在已经磨蚀掉了。凹格的重量越接近穹顶顶端越轻,穹顶上部混凝土的比重只有底部的2/3,最高部分是极轻的浮石。穹顶顶端是敞开的天窗,这极大地减轻了穹顶的重量。天窗直径为8.9米,阳光由此进入,就如同太阳一样普照大殿。穹顶象征着浩瀚的天宇,天窗则象征着人与上天的联系。神明可由此降入庙内,而穹顶下教徒们虔诚的祈祷也能从这里自由地直升上天庭。当天光倾泻而下,照亮神殿四壁,并柔和地贴着大理石游弋,仿佛传递着来自天国的福音,万神庙内的神灵以及圣人亡灵都在这天堂之光的庇佑下得到安息。这个封闭而连续包围的内壁使得任何声音都可以互相撞回,增大了空间的共鸣性,使信奉者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神秘超然的宗教力量。建筑史家说“它是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体现着罗马神庙建筑中典型的帝国风格。
万神庙每一处的尺寸都计算得毫厘不差。它那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甚至一直到近代的宫殿建筑都有它的影子。这个大圆顶,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用砖和混凝土砌成,并且是建在第二层上面的。通常来说,这样规模宏大的穹顶必须有一些支撑物。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修复工作中发现,实际上,这个大圆顶里并无砖砌的骨架,圆顶也不是建在第二层上,而是建在第三层上,就像是一顶浅而扁的无檐帽,挺立在凹格的支撑上。因为穹顶外表装修的极为细致,二、三层之间的构架十分严密,所以才给人以整个连在一起的错觉。如此大胆的空间处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古罗马人凭借高超的拱形技术,建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圆顶。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富丽堂皇。万神庙的内墙全部用赭红色大理石贴面,地面铺设着灰白色的大理石。地面和穹顶呼应,也用格子图案,统一而和谐。
罗马人在结构工程的发明上可谓登峰造极,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如果不是仔细研究建筑手册或直接采用古典的建筑模式,根本就无法成功仿效罗马人达到的建筑水准。万神庙以巨大的体量和完美的形式创造了一个极为完整、统一、和谐的建筑空间,体现了罗马人崇高、宏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艺复兴时代设计的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就是以它为楷模的。
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物,是继希腊神庙艺术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它充分发挥了高超发达的拱券技术,加大了神庙的内部空间,营造出壮阔宏大的风格,显示了古罗马人卓越的建筑工程技术,体现了古典建筑和谐、稳定和庄严高贵的特色。万神庙实现了以一岩当天盖的大胆假设,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空间建筑,其高妙的技术令人惊叹!它简洁洗练、和谐大方、恢宏浩大的建筑样式,错落有致、和谐美观、别具韵意的建材排列,使万神庙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