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学习毛泽东》丛书
蒋建农
30年前,《人民日报》以《学习毛泽东》为题,发表了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周恩来围绕“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精辟阐述了如何向毛泽东学习的问题。今天重读周恩来的文章,结合回顾毛泽东的历史贡献,不由得使笔者想起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时,诗人臧克家曾经套用旧时塾师赞颂孔子的话,给笔者写的这样一幅字:“大哉毛泽东,大哉毛泽东。毛泽东之前没有毛泽东,毛泽东之后谁若毛泽东!大哉毛泽东,大哉毛泽东。”
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一百一十五年以前,中国—湖南—湘潭—韶山,一处坐落在偏僻山坳里的普通农居,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毛泽东。正像那首被后人争相咏唱的歌曲中所写:“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是20世纪的大变革年代改变中国面貌的一代历史伟人。
一个偏僻山村的农家之子,生活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却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世纪伟人。是什么铸就了毛泽东?是什么使他摆脱了父亲为他设计的由米店学徒逐步发家致富的道路?是什么使他由一个说湘潭土话的私塾学生成为“五四”时期的一方青年领袖?是什么使他由相信皇权至上发展为信奉维新改良,进而成为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是什么使他由崇拜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到确定马克思主义为其一生一世的唯一信仰?是他救国济民的赤子之心,是他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宏大志向,是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不断进取精神。
毛泽东对真理的追求是执著的。为寻求救国之路,他走三湘、下武汉、两上北京、三赴上海;为求民众的大联合,他从发出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到组织新民学会、俄罗斯研究会和自修大学,直至参与创建青年团和创建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对真理的追求又是务实认真和富有创造性的。湖南中共地方组织的建设,与上海、北京等地相比不能算是开展得早的,但是由于毛泽东在工作中的深入细致,而成效显著,一再得到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的赞许和推崇;湘区近代工业在全国而言,也远谈不上发达,但在以毛泽东为主任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的发动组织下,湖南工人运动却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23年“二七”大罢工被残酷镇压后,全国各地职工运动都陷于低潮,唯有毛泽东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这被著名的职工运动领袖邓中夏称为“硕果仅存”;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和国民党没有任何渊源关系。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却以他执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真诚和坚定,以他卓越的统战才华和远见,受到国民党左派的推戴和右派的敌视,不仅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还一度出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也不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从事现代农民运动的,在他1925年冬回韶山开展农运之前,浙江萧山和广东海陆丰的农民运动早已经闻名遐迩。但是毛泽东经过认真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最早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了革命。由他领导发动起来的湘、鄂、赣、豫四省的农民在几个月内就成就了“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没有成就的事业”;除去1911年辛亥革命时在湖南新军中的半年下士经历外,毛泽东谈不上有什么军旅阅历,更没有读过一天军校,但他却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切实感受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急切和重要,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明确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如果说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时是作为后起之秀投入中国社会变革洪流的话,那么,经过近十年的砥砺锤炼,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他已经成长为具有独立见解的坚定的革命领袖。他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广大的党内党外的群众要革命,党的领导却不革命,实在有点反革命的嫌疑。这个意见是农民指挥着我成立的。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毛泽东这不无懊悔的话语,透映着他思想的成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大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回绝了要他去苏联留学或是去上海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工作的建议,而选择了“下湖上山”,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毛泽东,就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暴风骤雨所造就的一代历史伟人。
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而且是史无前例的。毛泽东对此问题上的独特贡献,不仅在于他从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上论证并阐明了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著名论断,更主要的在于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在产业工人数量少而广大农民居于革命战争主力地位的情况下,中国的无产阶级如何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而不是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领导其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通过武装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
作为一个从未带过兵的师范毕业生,毛泽东凭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从浏阳文家市到永新三湾村,到宁冈,到茨坪,直至赣南、闽西和闽粤边,深深地印下他跋涉探索的踪迹;蒋介石,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粤军参谋长、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革命总司令的阅历,但留下的却是“进剿”、“会剿”、“围剿”,一次次失败的耻辱。这绝对是两个等量级的较量。毛泽东靠什么能打败蒋介石指挥的精锐之旅。靠的是众志成城,靠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靠红军指战员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把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了红色政权的理论,并进而独立自主地开辟了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唯一能引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光辉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全国各红色根据地人民和各路红军同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先后开辟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红军最多时发展到三十万人,特别是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这给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苦苦挣扎的四万万同胞带来的希望。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描绘的那样:犹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犹如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犹如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通往胜利的大道并非尽是坦途。毛泽东能指挥他那支原来并不被人们看重的农民武装粉碎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国民党正规军的一次次“围剿”,却无法说服党内那些奉共产国际决议为神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他因坚持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主张,而一再受到指责和排挤。眼见亲手创建的红军在强敌的进攻下受挫而锐减,苦心经营的苏区在一块块地丧失,毛泽东的心情是万分沉痛的。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尽可能地设法避免和减少“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的损害。为了扭转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败势,他几次冒颜直谏,而不被采纳。在长征的危急时刻,为防止红军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围追堵截中被彻底围歼,他又反复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师的原定计划,力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开进。在他的积极努力下,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党和红军的生死关头挽救了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有了毛泽东这位伟大的舵手,英勇的红军在他的指挥下跨越万水千山,踏上胜利的彼岸。
三、没有毛泽东,中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再徘徊二三十年
这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的中肯评价,也是对中国革命自遵义会议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二十年间,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的客观总结。在这二十年间虽然中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依然强劲,虽然中国革命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虽然还有过无数次惊涛骇浪的拍打冲击,虽然在很长时间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还处在要为一个连部的照明油灯究竟是用一根灯芯还是两根灯芯而筹措的困境,但是航向已经明确,党的核心领导空前的坚强有力。因此,再也没有出现像大革命后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中期那样,来自右的或“左”的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全局性的颠覆和失误。在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劈波斩浪,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险阻,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毛泽东征尘未洗就投入到摆脱尾追之敌、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急迫任务之中。他亲自率部东征,运筹西征,联合张杨,抗蒋拒阎,迎接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毛泽东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日夜操劳,更为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亡而焦虑。如果说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红军战胜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从而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他对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的话,那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段关系的变化,正确地制定并促成坚持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在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数次斗争中,终于第一次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的一个伟大贡献。
在中国人民求生存、求解放、争独立、争民主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他不仅在理论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他始终战斗在按照这一理论对敌斗争的第一线,并且承担了最重要的领导职责,表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在毛泽东身上,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和善于胜利的超人智慧是交相辉映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争取一个光明的中国,他毅然亲赴重庆和谈,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在和平协议被蒋介石撕毁后,面对气势汹汹的几百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他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并在战争中阐明了十大军事原则,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强敌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转战陕北的艰险岁月里,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随后,他和他的战友们精心部署并指挥了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大决战。这场大决战,其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战况之激烈在中外历史上都属罕见。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埋葬了蒋家王朝,也彻底结束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的黑暗统治。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一个世纪以来千百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反复构想过的奋斗目标。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隆隆炮声中的胜利推进,毛泽东开始逐步把主要精力转向创建人民共和国的工作。1949年元旦,他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各族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同年3月,他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和制定夺取最后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具体战略;6月,他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阐述新生政权的国体和政体: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具有宪法意义的《共同纲领》,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10月1日,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中国的奠基人
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萦绕在他心际的既有胜利的自豪和喜悦,又有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感。但他坚信:“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医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开国之初百废待举的局面,担任党、军队、国家和政协最高领导职务的毛泽东,凭借着多年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审慎地观察和研究领导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所面临的新问题。他和战友们一起为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国策,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在政治上,他狠抓民主建政工作,在召开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于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由他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并建立、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在经济上,他在领导全国人平抑了建国初的大涨价和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之后,致力于合理调整工商业结构和全面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经过三年的努力,初见成效;军事上,他指挥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彻底肃清大陆上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完成了除台湾等岛屿之外的祖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在外交上,他为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周边国家、对敌视新中国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分别采取了“一边倒”、睦邻友好和开展民间外交等政策,迅速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树立起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思想文化工作方面,他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号召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参加土地改改革等社会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与此同时,为了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以及捍卫国际主义原则的需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这三大运动的胜利,从根本上消灭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再加上没收官僚资本和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资产的冻结的清理,大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秩序。
在这种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把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采取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用非暴力的方式,顺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消灭了持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破天荒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石。这是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五、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提出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循着这条路子,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独立自主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中国革命之路,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还是循着这条路子,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又独立自主地开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使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仍旧是循着这条路子,毛泽东没有盲从他国的建设经验,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伊始,就率先开始探寻与苏联不完全相同的适合中国实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对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最早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尽管曾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失误,但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他独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可以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他提出并阐明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这样一条有别于苏东国家的,实际是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特别是创立了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提出要对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兼顾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要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办法等:他系统地论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处援为辅”的方针,并响亮地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从微观到宏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比如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政策等都作了原则的规定和深刻的阐述。当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因民族问题四分五裂时,人们无不深感毛泽东为新中国确定的民族区域自制政策的英明与伟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特别应强调的是,毛泽东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率领全党共同进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鲜明提出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号召全党“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了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正是由于他注重调动和发挥全党同志的智慧,才使得全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全面的丰硕成果,并指导中国的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曾经精辟地概括了毛泽东的卓越贡献,他说:“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我国迈向光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在探索中也有过偏差和严重的失误,并且由于他的失误所造成的教训也是非常沉痛的。但那毕竟是探索中的失误。如果毛泽东当年不是顶住各种压力另辟蹊径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而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苏联走,那不仅意味着中国会走上一条不那么明朗的社会主义道路,甚至会成为苏联的一个“卫星国”,那么,一旦出现像苏东剧变时的情形,其后果不堪设想。邓小平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他在谈到毛泽东的失误时指出:“因为我们的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毛泽东同志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可以告慰毛泽东的是,在他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继续和发展着他的未竟之业,特别是秉承着他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求真务实的口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创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新的辉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所开创的事业,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深情地指出:“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明天是今天的延续。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他们的战友们以及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他们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继续谱写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程光明而美好。”
2008年12月26日修改于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