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清静
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第十六章称“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做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第三十七章还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对于学道的人,则“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马承祯《坐忘论》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收心的标准,就是“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逐渐融合。认为长生修炼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