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智慧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2 经济学理论的演进

1.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为任务,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仅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完成了近代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全面分析,而且以完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论证了历史发展趋势,是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转变。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表象,即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的一门经济科学。因为研究对象各有差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迥然不同。了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理解经济学体系有指导作用,也有利于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解读当前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更有利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再创新。

西方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四个阶段。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为代表,创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在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次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的重大变动,称为边际革命。英国的杰文斯(Jevens)、奥地利的门格尔(Menger)和法国的瓦尔拉斯(Wairas)分别在各自的国家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尽管他们的学说不尽一致,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将边际分析法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中。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传统西方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针对厂商均衡理论问题,传统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厂商均衡时,仅仅对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如何实现均衡进行了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垄断阶段,但西方经济学仍把垄断作为例外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理论背离现实的状态,1933年,西方经济学者张伯伦(Chamberlin)和罗宾逊(Robinson)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纳入厂商均衡理论中,轰动一时。第二次修改和补充是针对失业问题和国家的自由放任、不干预政策,这次修改和补充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称为凯恩斯(Keynes)革命。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各国经济陷入困境,面临大量失业问题,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西方社会的需要,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即国家必须实施宏观干预措施,才能解决失业问题。该理论的提出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出危机找到了一把金钥匙。第三次修改和补充是在1939年,希克斯(Hicks)出版了《价值与资本》一书,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对价值理论和一般均衡论做了修改和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加强了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发展研究,主要是加强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投资、经济周期等理论的研究,数理模型的应用为实际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工具;另一方面,新古典综合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20年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他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对西方各国经济政策分别起着指导作用。

2.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

1)劳动价值论受到“知识价值论”的挑战。“知识价值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取代了资本和劳动,成为生产要素的核心,劳动资料是高度知识化的生产工具和设施;劳动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化的劳动对象,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资源;劳动者是具有高度科学技术知识的智力劳动者;对生产的管理主要是运用知识进行管理,也是对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管理。离开了知识就没法开展生产,也就不会产生价值,这是在理论上从生产要素知识化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鉴于理论分析与数据证明,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严重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曰“失效论”,即认为劳动价值论的范式虽然曾经成功地解释过商品价值的来源,但那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范式已经失去了说服力,创立新的范式取代劳动价值论是知识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学家面临的重要任务。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人物哈贝马斯(Habermas)在20世纪70年代就说过“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主导生产力”,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所阐述的价值观念也要改变。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技术创造价值。”持“失效论”的人大部分曾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信奉者。二曰“错误论”,即这部分经济学家不仅不承认劳动价值论,甚至连价值本身也加以否定。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参与资本主义生产的众多要素中选择劳动作为研究资本的起点,是一种随意行为。

2)剩余价值论受到“按知分配论”的挑战。第一,与“知识价值论”相关联,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看法是知识创造了价值,同样知识也创造了剩余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财富的第一创造者,资本在生产中的重要性被知识代替,屈从于知识。资本的财富属性只有与知识相结合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第一生产力的拥有者即“知本家”在生产中的地位要高于资本的拥有者即“资本家”。“知本家”与“资本家”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两者的结合方式是“知本家”雇用“资本家”,而不是“资本家”雇用“知本家”,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发生了颠倒。第二,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发生了变化,资本所有者只是出资人,他们脱离了直接生产过程,而且与知识相比,资本处于屈从位置,这决定了资本家只是从剩余价值中按资本金数量取得利息。在高科技企业中,企业的生产是知识产品的生产,知识生产者、知识管理者,即“知本家”按知识的多少分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主要采取配股方式。工业经济时代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无偿占有的分配方式,被知识经济时代的“按知分配”代替。

3)经济危机理论受到“持续增长论”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截至2000年5月已持续增长了110个月,以往“两低一高”(高增长与低通胀、低失业)不能同时出现的经济发展理论,已难以解释美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等,通过比较分析诸生产要素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注重的是资本、资源和劳动的投入,只是在假定科技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来建立经济增长分析模型。这种模型称为外生生产函数理论。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周期不断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加大,要求必须把科技看成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建立内生生产函数理论。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有其他要素所不具备的优点:①知识的可复制性强。尽管知识创新投入大,但是一旦取得成果,几乎可以没有成本地复制,软件产业就是如此。②知识的外溢性强。尤其是非竞争性的公共科学技术知识,一旦产生出来,其传播范围和扩散的速度是物质产品所无法比拟的。③知识更新快。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少有哪项知识能够数年内保持不变,往往是当一项新知识投放市场之时,另一项新知识的创新就开始了,甚至早就有储备的更新的知识在等待着替代前项知识。正是由于知识具有可复制性和外溢性,所以,知识经济遵循的是投资收益递增规律,而不是传统的递减规律。也正是由于知识的推陈出新速度快,新旧知识衔接紧密,新的知识产品能够刺激出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反过来又促进新的知识产生,经济才能持续增长。即使有时会发生一些衔接问题,也只会引起经济增长波动,而不会发生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灵活应用 一是理论层面。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被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至今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应成为指导我国现阶段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不少人对私有制经济发展心存疑虑,认为私有制经济发展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并由此认为私有制经济就是剥削经济,也存在私营企业主对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现阶段,对待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首先要承认私有经济的合理性、合法性。发展私有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利用过剩劳动和闲置资本;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公有制经济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使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要行业;有利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以竞争为主要特征,就必须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因此,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又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进行发展和创新。

二是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是指能够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用来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我国社会中,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这在我国社会中也得到了体现。

(3)西方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将改变资源的稀缺性。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经济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是稀缺的。为了尽可能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必须对生产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使其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稀缺性是传统经济学的观点,生产时以资源投入为主,这是资源经济的特征。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以知识投入为主,产品中的知识含量很高,并且知识可以被反复使用,从而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效率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2)知识经济将改变传统的生产理论。传统的生产理论将劳动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劳动和资本,才会提高生产效率。厂商的收益增加、产量的提高或产品成本的降低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即规模经济依赖机器等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有些产品尽管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投资规模不能相应扩大,产量也无法增加。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技术创新将对一个企业的生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某项具有商业价值的发明转化为创新产品,企业由此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产品竞争力就很强,企业将获得较高利润,而生产该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也许是很低的,如微软公司设计的软件产品成本很低,技术含量很高,为微软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和资本的作用次于知识所起的作用,而知识所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规模经济的实现将集中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且具有高技术产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某些企业,而并不仅仅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以增加产品数量来实现。粗放式经营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投入产出比例低,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3)知识经济将改变传统的生产要素报酬理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要素创造的,相应地,四大要素获得的报酬分别为工资、利息、地租和正常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通常认为机器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传统的管理是使雇员的劳动适应机器的需要,是一种机械性的劳动,企业家才能仅仅被看作四大要素之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被忽视了,企业家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来源于人的发明、创造。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起着主要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对人的管理重于对物的管理。实际上,知识将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生产要素,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知识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高于劳动、资本、土地所创造的价值,占据领先地位。当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发展相对来说面临很大的风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创新活动中,有些因素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一旦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在研制过程中已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将使企业蒙受极大的损失。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激烈,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否则一旦产品进入衰退期,企业的发展也就停止了。例如,20世纪80至90年代初期,我国橡胶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生产普通轮胎,轮胎的耐磨性差,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合资生产半子午轮胎。但没过几年,以固特异轮胎为首的全子午轮胎便占领了我国轮胎市场,合资生产的半子午轮胎还没有投入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就已经终结,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4)有效的知识要素遵循边际收益递增原理。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投入生产过程中是互相依赖的,互成比例地投入,都遵循要素收益的边际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单独不断增加任何一种要素的投入量,虽然总收益会增加,但是边际收益迟早会出现递减现象。另外,任何拥有垄断性质的高利产品都会引起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厂商投资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资本投资增长率超过劳动增长率的资本深化现象,即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即使几种要素按一定比例同幅度增加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只是在适度规模下获得规模经济收益,这容易引起投资过度和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任何生产和投资都不存在技术水平不变的理论假设。这种变化使得单位其他要素承载的知识数量增加,或者说单位知识依附的物质要素数量逐渐减少,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因此,知识要素不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原理。正如克拉克(Clark)曾经说的“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要素”,另外知识收益会产生乘数效应或倍增效应。

5)生产函数需要重新建立。常用的生产函数是美国经济学家柯布(Cobb)和道格拉斯(Douglas)提出的。这个函数是一种齐次线性生产函数,它在假定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不但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而且仅仅考虑了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最后得出了企业应该追求适度规模的规模经济和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结论。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首先,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知识和技术决定的,这客观上要求生产函数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来对待。其次,激烈的竞争使知识不断得以创新,知识要素不再稀缺,而且创新周期逐渐缩短,这样,技术水平不变的理论前提便失去了现实基础。再次,有效的知识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知识的收益有倍增的可能,原来反映边际收益递减的生产函数模型必须改变。最后,传统的生产函数建立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基础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大量存在。显然,传统生产函数无法解释这类产品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所有这些都要求原来的生产函数必须重建。其实,罗默早对知识要素的内生增长函数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当然罗默的新增长函数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6)分配理论需要完善。在西方经济学中,按要素分配就是按照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在经济中的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在要素分配公式中,知识没有作为独立的要素存在,它被看作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或物化在资本中的静态存在而参与分配。但是,这容易引起“脑体倒挂”现象,因为体力劳动者直接从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商品的生产,而脑力劳动者则间接参与生产。这给人们一种错觉,即脑力劳动没有体力劳动重要。因此,过去的分配理论一直偏向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认识到改变脑力劳动在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是很重要的。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在理论上阐述清楚,否则“脑体倒挂”会极大地影响技术创新和知识进步的步伐。新型的知识等于财富的分配观念在日益形成,在理论尚未产生以前,社会经济生活实践已经走在了前边。知识在财富增长中的作用使得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分配要素,按知识进行分配的呼声在逐渐增强。社会分配的轴心正在从按劳分配和按资本分配的模式转变为按知识分配,知识劳动和知识资本的收入在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在逐步增加,按照知识进行分配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