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2019年12月以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暴发点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为14天,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胸部CT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进一步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脓毒血症等,甚至死亡。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指出,2019-nCov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密闭场所、长时间暴露、高浓度的环境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还应注意粪便、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到目前为止,尚无针对2019-nCov的有效药物,中医在轻症患者快速退热、缓解症状,防止轻症向重症转化,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恢复期和康复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将传染病归属为“疠”“疫”“瘴”等范畴。史家记录“疫”的表现和危害,最早始于《史记》。《史记·六国年表》载秦献公十六年(公元前369年)“民大疫”。《史记·南越列传》记录吕后派遣隆虑侯周灶征伐南越,然“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岭”。该列传篇末太史公曰:“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这也是“湿疫”之说首次出现在史册中。
祖国历代皆有瘟疫的发生与记载。根据中医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统计,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00余次的大型瘟疫。李永宸教授研究,岭南地区1911年以前共发生瘟疫991次,大疫共有282次。疫病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魏曹植《说疫气》中所云:“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
在防治瘟疫过程中,中医对瘟疫的认识与诊治经验逐步完善。如《周礼·天官冢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礼记·月令》载:“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仲夏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仲冬之月,日在斗……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可见早在秦汉之际,古人即已经认识到四时节气不正,气候变化无常时,容易发生疫病。
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有云:“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疠迁所”是关于对患者进行强制收容较早的记载。《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是我国目前最早可见记载的公立临时时疫医院。亦说明中国早在公元2年就对传染病采取了隔离措施。
中医经典医籍《素问·刺法论》提出了“天地迭移,三年化疫”的理论,至今指导着中医对瘟疫的预测。同篇亦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以黄帝与岐伯对话的形式,讨论了瘟疫“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证候学特点;避疫的根本原理是“正气存内,邪气可干”;并已科学地认识到“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即瘟疫从鼻窍传入体内,预防瘟疫中要守住鼻窍,把疫气阻挡在鼻外。
明末清初医学家吴又可在总结历代中医对瘟疫的诊疗经验基础上,著成瘟疫专书《温疫论》,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书中论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阐述瘟疫的发生原因是: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吴又可对瘟疫的免疫性有相对准确的论述,其云:“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这些见解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清代著名医家刘奎所撰《松峰说疫》继承吴又可《温疫论》对病因与发病认识,强调治疫当先明辨瘟疫之名义,明确了瘟疫分类,创“瘟疫-寒疫-杂疫”三疫学说,开阔了瘟疫学派的视野,使中医学对温疫这一急性流行性感染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历代瘟疫的防治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诊疗防治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相对丰富的治法。在当代的流行性传染病的治疗中,中医也愈来愈凸显出自身的独到价值。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表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可见在商代已有护理的意识;出土医学文献《马王堆简帛·胎产书》一书中记载胎产的护理措施,其云:“一月名曰流刑,食饮必精,酸羹必熟,毋食辛腥,是谓哉贞;二月始膏,毋食辛臊,居处必静,男子勿劳,百节皆病,是谓始藏。三月始脂,果隋宵效,当是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侏儒,不观沐猴,不食姜,不食兔羹……”我国目前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其中一些护理理论在当下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从起居、情绪、饮食等各方面,论述了护理的原则。一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服药当注意“将息与禁忌”,这是目前最早关于服药护理的记载。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有《将息禁忌论》,此是中医护理学的专篇论述。清代钱襄著《侍疾要语》一书,是在现存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书,对于生活、饮食、疾病等护理内容,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对于疾病的护理,提醒须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夜间侍奉者,非特夜不解衣,且亦不可暂时交睫,方能静听声息,知今宵较昨宵是增是减。或亲命使睡,只可虚掩帐子,危坐帐中,闻声即起。”《侍疾要语》对于药物加工、调制、饮用等服药护理亦有所论及。虽然中医护理没有成为独立专科,但中医的护理方法、经验和理论大量散载于浩瀚的中医历史文献之中,值得认真参考。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调养为特色的护理知识,包括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医护工作者指导患者调摄、养慎、避忌,以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以患者为主体,如调七情、适寒温、病后调护等。这些护理内容除了在常规疾病中应用外,在传染病护理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前线中医护理同行们在充分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医导引术、中药服用护理、起居护理、情志护理、膳食护理、康复指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疗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根据新冠肺炎抗疫一线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反馈,中医刮痧疗法、导引、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等疗法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明显。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写的《世医得效方》。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伤暑全书》中,对于痧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就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时候,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得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发作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方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八段锦之名出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八段锦是一项传统健身运动,其动作精练,运动强度适中,整个运动以动静自然的态势,将机体调整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可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此外,八段锦属有氧运动范畴,可调理气息,舒畅情志,畅通肺经、顾护肾气,久练亦可抗疫祛病、强身健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八段锦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疫毒邪气袭表,新冠肺炎患者表现以湿为主,八段锦通过八个动作疏通经络或脏腑,调整受邪后的人体状态,达到强健身体、流畅气血的效果,从而提升人体阳气以及代谢功能,增强自身对抗湿毒的能力。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抗疫一线的护士们指导患者使用中医导引术例如八段锦结合康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促进康复。实践证明中医引导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增强体质,提高其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耳穴贴压是在耳医学全息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人体组织器官在耳部投影点的刺激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穴位敷贴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在对应的经络、穴位上进行相应的药物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
穴位按摩疗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到殷商时期,已成为民间最常用的医护手段之一。如《枕中记·导引》记载:“常以两手拭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顺发摩项良久,摩手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目,邪气不干。”头部和腹部穴位按摩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失眠、乏力、胃肠道症状等方面也有良好的疗效。
上述几种疗法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也充分肯定了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
(二)中药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方法对临床疗效而言,至关重要,中药汤剂的服药方法正确合理,往往会得到较好的效果,正如徐灵胎所言:“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煎药方法、服药方法、注意事项、药后观察及饮食宜忌均有详细记载:“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作为《伤寒论》第一方,用这么大篇幅来讲服药的护理,也充分说明服药护理对疾病的重要性。《太平圣惠方》中具体阐述了根据不同性质的药物,选择不同的服药时间、服饵之法;补泻之用,加减之宜,皆根据患者之实情,灵活变通,不得千篇一律;并强调“药气”和“食气”的关系;对饵汤、助药、作息等也有较详细的阐述。此次疫情中,我们为新冠肺炎患者辨证后,按中医证型给予对证的中药分次温服,并进行相应的服药护理和观察。例如1剂“清肺排毒汤”分2次,各于早、晚餐后40min服用,用药后加服大半碗大米汤,津液亏虚者多服至一碗;轻型至普通型患者,每剂药分2次,各于早、晚餐后40min服用;重型、危重型患者,每剂药分2~4次与餐间隔半小时以上服用;病情危重或腹胀纳差患者,则遵医嘱少量频服或鼻饲。结合中药护理与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活起居护理
《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健康,生活起居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加快病情的康复及减少疾病的发生。《周礼·天官冢宰》所记载的医事制度中,医师(卫生行政官员)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徒”就兼有护理职能,负责看护患者。当时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精神卫生等已开始关注。夏商两代,人们已提出了“疾病,内外皆扫,……加新衣”的关于起居环境和适时添衣的护理措施。人们对改善环境卫生的认识亦开始提高,如民宅周围注意排除积水和污水,晒扫居处、灭虫等以保持环境的整洁,这就是生活起居护理的雏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的生活起居护理更加严格,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飞沫和接触传播,故应保持房间通风状态,可悬挂中药香囊,内纳辛香燥湿类药物,助除湿辟秽,也可用苍术等药物或用艾条熏燃,辟秽去污,净化空气。每位患者均应戴口罩,起居有时,慎避风寒。切忌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处处顾护阳气。
(四)情志护理
本次疫情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会有害怕的情绪,担心自身疾病进展与转归,表现出精神紧张,忧愁哀伤,情志过极,而出现中、重度焦虑,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刺激或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气机不和,脏腑功能紊乱,情志内伤导致心神耗伤,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表现为焦虑、进而影响睡眠。中医学把情志等精神心理变化归属于心,心主藏神,人的情志等心理变化首先影响心神。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体的情志变化可因于内因,也可受到外因的影响。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抗疫一线的护士们采用中医心理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劝慰疏导,以帮助患者保持内在的平衡,宁心安神。中医心理调护强调心神内守之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鼓励患者放空自己或观察自己,指导患者平心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辨证选择五行音乐疗法、开天门、耳穴贴压等,做好疾病健康知识宣教,增强救治信心。
(五)饮食护理
民以食为天,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正确合理的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商周以来,随着农副产品种类的增加和烹调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食补、食护也日益重视起来。《周礼·天官冢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些都证明了早在古代,人们已经把饮食与调理滋养身体和医治疾病联系起来。这无疑为后世食护和食治日益受到关注和最终形成专门学科开创了先河,对于后世中医临证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隔离区的特殊情况,患者饮食较难个性化,辨证施膳较难做到,但是在后期出院的居家调理中,可运用食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等理论和中医食疗方法,制订相应的康复食疗药膳,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类型,它所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针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正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第五版修正版、第六版、第七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护,对疑似、确诊患者进行中医个体化治疗和护理,通过对新冠肺炎患者中医护理经验的梳理,按临床常见症状精心挑选并整理了新冠肺炎中医临证护理案例,同时还编入了已经过多轮专家论证的新冠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及新冠肺炎常用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供广大护理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