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外 感 病 证
一、感冒
毛某 女 50岁
初诊:1988年1月24日。感冒后鼻塞欠通,两耳闭塞,夜寐不安,苔薄,脉濡细。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治拟祛风宣化。
桑叶10g牛蒡6g净蝉蜕4g苏叶梗10g蔓荆子10g生白芷10g黄芩6g桔梗3g生甘草6g藿香10g水炙远志3g石菖蒲10g
7帖
按:此例为风邪上犯,清窍闭塞而致鼻、耳闭塞不通。方中桑叶、牛蒡子、蝉蜕、藿香、苏叶梗、蔓荆子、白芷、桔梗均可祛风解表。方中牛蒡子、蝉蜕均为沈老所喜用的治疗外感感冒之有效药。
陈某 女 51岁
初诊:1988年8月7日。感冒鼻塞流涕,头胀头痛,喉中痰黏,苔薄,脉滑。治拟祛风宣肺,化痰通窍。
蝉蜕5g光杏仁10g牛蒡6g苏叶梗(各)6g生甘草6g桔梗3g藿香15g薄荷(后下)5g黄芩9g蔓荆子10g水炙远志5g全瓜蒌(切)15g火麻仁(打)12g
3帖
二诊:8月10日。咳嗽痰黏,咽痒不适,头痛已平,苔腻,脉滑。再拟清肺化痰,顺气止咳。
前胡6g牛蒡6g薄荷(后下)4g鱼腥草15g山海螺15g生甘草6g桔梗3g制半夏10g陈皮4g冬瓜子12g水炙远志5g合欢皮10g黄芩9g鲜芦根1支(去节)
3帖
按:夏月感冒,以风热夹湿为常见,其典型症状是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有痰,苔薄或微腻,脉浮滑。因此治疗上以祛风为主,兼化痰湿。又所谓风邪入犯,上先受之,故而风热之邪闭塞头目清窍,则头胀头痛。方中用蝉蜕、薄荷、蔓荆子等药既疏散风热,又可清利头目;藿香辛温既散风热,又化暑湿,与辛凉之药相辅为用;杏仁、苏叶、苏梗、桔梗合为杏苏散,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又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大肠可以泻肺火,患者年纪偏大,故用全瓜蒌、火麻仁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缓下不伤正。
经初诊3剂药治疗后,患者头痛、鼻塞的症状已经消失,尚咳嗽有痰,痰黏不易咳出,治疗上以化痰为主,与初诊时的疏散风热有所不同,用药时清热化痰、燥湿化痰、化痰排脓三管齐下。半夏、陈皮出自二陈汤,燥湿化痰;鱼腥草、山海螺、冬瓜子化痰排脓;前胡、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肺化痰。
由于热邪灼伤肺阴,肺阴虚痰液少而黏,故辅以养阴生津,使肺燥得以滋润,痰液容易咳出,黄芩、芦根清热养阴生津,体现了补泻结合的原则。
胡某 女 57岁
初诊:1976年7月13日。头昏且胀,胸闷纳呆,背脊酸痛,苔薄腻,脉濡细而滑。肝肾不和,湿热阻络。治拟芳香和胃,柔肝清神。
广藿佩(各)9g桑叶9g制半夏6g陈皮3g黄芩9g蔓荆子9g白蒺藜12g炒苡仁9g络石藤12g川独活9g炒麦芽12g
3帖
按:本案为夏月感冒,为暑令多见之证,以风热夹湿为多。处方用藿香、佩兰、半夏、陈皮芳香化湿醒脾,乃出自藿香正气散。藿香既能疏散表寒,又可去脾胃之湿浊,患者湿热之证明显,故以祛风化湿为先,桑叶、蔓荆子可疏散风热。因土虚湿困,木乘之,故取抑木扶土之意,治疗辅以健脾平肝。炒苡仁、炒麦芽健脾开胃,络石藤、独活通络止痛,黄芩、白蒺藜清热平肝。原方芳香化浊,清暑解热,用药精当合理,故3剂而奏效。
二、湿阻
林某 男 51岁
初诊:1994年7月20日。胸闷嗳气,纳呆,偶觉口甘,小便色赤,苔厚腻、色白,舌胖,脉滑。脾虚湿阻,肝胃气滞。治拟健脾化湿,疏肝和胃。
党参15g苍白术(各)10g云苓12g薤白头12g全瓜蒌(切)20g炒苡仁15g娑罗子15g八月札12g平地木30g白蒺藜15g制半夏12g青陈皮(各)4g石韦20g
7帖
另:猴菇菌片3瓶,每次3片,每日2次。
二诊:7月28日。脾弱湿阻,气滞欠利,胸闷不舒,纳呆便软,苔垢腻色白,脉濡滑。再拟健脾化湿,和胃顺气。
党参15g苍白术(各)10g云苓12g薤白头12g全瓜蒌(切)30g制半夏12g青陈皮(各)4g炒苡仁15g广藿香15g苏叶梗(各)10g娑罗子15g八月札12g平地木30g石韦20g
7帖
三诊:8月7日。服药后胃脘作胀减轻,口甘亦减,小便浑赤减轻,苔白腻略化,脉濡滑。脾弱湿阻,胃气不和。再拟健脾化湿,和胃顺气,佐以活血疏肝之品。
党参15g苍白术(各)10g云苓12g薤白头12g制半夏12g青陈皮(各)4g广藿香15g娑罗子15g八月札12g桃仁10g炒苡仁12g平地木30g白蒺藜15g梗通草10g石韦20g
7帖
四诊:8月23日。脘中作胀见轻,嗳气欠畅,便结,苔白腻渐化,脉滑。脾弱湿阻。再拟健脾化湿,活血疏肝,佐以和胃之品。
党参12g苍白术(各)10g云苓10g炒苡仁12g桃仁12g全瓜蒌(切)20g娑罗子15g八月札12g白蔻仁0.5g制半夏10g平地木30g青陈皮(各)5g石韦20g
7帖
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胃为湿邪所困,故见胸闷纳呆,舌苔白腻,当以辛温香燥行气除满,故取平胃散之半夏、陈皮、苍术燥湿健脾。又“气化则湿化”,患者年逾五旬,脾胃必虚,尤当健脾益气,扶正以祛邪。党参、云苓、白术出自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半夏、陈皮、苍术出自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土虚木乘,湿阻而气滞,则见胸闷嗳气,因此补益同时又不忘疏利,以大队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品辅助补益之物,才可起到养正兼顾疏利,祛邪而不伤正的疗效。薤白、瓜蒌、娑罗子、八月札、青皮、平地木、白蒺藜共奏平肝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方中石韦利尿通淋治小便色赤,乃对症治疗。
二诊时仍有胸闷纳呆,苔白腻,可知其湿邪尚重,故取平胃散,再加藿香,乃取藿香正气散意以增强化湿药力。二诊后,疗效明显,胃脘作胀减轻,舌苔也渐化,患者仍表现出脾虚症状,故再拟健脾化湿,疏肝和胃顺气。三诊用《温病条辨》三仁汤,取苡仁淡渗利下焦,半夏行气运中焦,通草清热利湿,合用可运化中焦,开利下焦,使湿有出路,达到化湿的目的。桃仁在方中既可活血辅助疏肝理气,又可通大便以利于祛湿。四诊去通草,加蔻仁辛苦芳香,化湿醒脾,并加全瓜蒌以润肠通便。
林某 男 52岁
初诊:1995年1月25日。胃脘易于饱胀不适,纳呆,夜寐欠安,小便有时浑浊,苔白腻,脉滑。脾虚湿阻。治拟养血健脾,和胃化湿,佐以安神。
党参15g苍白术(各)9g云苓12g制半夏12g生苡仁12g桃仁10g平地木30g广郁金15g八月札12g白蔻壳4g青陈皮(各)4g水炙远志5g六曲10g防风10g石韦20g
14帖
二诊:2月20日。胃中嘈杂,时而作胀,夜寐不安,小便浑浊,两耳响鸣,苔薄腻,根后为甚,脉滑。再拟健脾化湿,和胃安神。
党参15g炒白术10g茯神10g制半夏10g陈皮4g炒苡仁12g桃仁10g平地木30g白蒺藜15g水炙远志5g合欢皮10g生甘草10g鸡血藤20g石韦20g
14帖
按:初诊时患者胃脘时常饱胀不适,纳呆,苔白腻,属比较典型的脾虚湿阻;脾统血,肝藏血,肝郁脾虚,血不养心则夜寐不安,因此用大剂健脾益气,化湿醒脾之药为主,疏肝安神为辅。此法得见于东垣所云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沈老认为健脾益气即“利小便”,非为用利小便之药物也。《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明了脾在水液代谢中的中心地位,故而治湿当以健脾为法。方中党参、云苓、白术(四君子汤)同六曲健脾益气开胃,半夏、陈皮、苍术合用取平胃散义,合苡仁、白蔻、石韦化湿醒脾、淡渗利湿,青皮、平地木、郁金、八月札疏肝理气,远志安神定志。二诊中加用茯神、合欢皮、鸡血藤以加强养血安神,平地木、白蒺藜平降肝阳以治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