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至少有数百种,而且疾病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神经系统疾病总的来说可以分为4组症状: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时,正常神经功能减弱或缺失,如内囊病变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激惹后所产生的过度兴奋表现,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刺激引起部分性运动发作;③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出现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④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的急性严重病变,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后,病变水平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即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神经缺损和释放症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与日俱进,为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但是,即使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也必须强调认真地采集病史和进行仔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它们是所有先进诊断技术都无法完全取代的常规方法。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技能(如腰椎穿刺等)仍然是临床神经科医生的基本功。只有加强训练,才能对神经系统疾病融会贯通,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方法。
(一)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要求明确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然后将患者的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掌握不同部位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尤其阳性体征是定位诊断的基础,现将各部位的病变特点说明如下:
1.肌肉病变
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可由肌肉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
受损后出现其支配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可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
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根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
4.脑部病变
交叉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双侧脑干病变,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定的。小脑损害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瘫痪;双侧弥散性损害常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智能减退、四肢瘫痪等。刺激性病灶可引起癫痫发作。大脑各脑叶病变尚有其不同的特点。
(二)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是确定疾病的病理性质与病因。首先,在已确定病变部位的基础上,依据该部位容易发生的病理损害,结合病史,推测病变的性质。各种不同病理性质的疾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临床经验也证明,病史中最具有定性价值的是起病形式与病程经过。一般而言,突然或急性起病者,以卒中、外伤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且伴有发热者,感染的可能性大;慢性或隐匿起病且进行性加重者,以肿瘤或变性病为多。
下面概括介绍神经系统常见的不同性质疾病的临床一般特征:
1.感染性疾病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于病后数日或数周达到高峰,常有发热等全身感染表现。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弥散,神经影像学可能显示损坏部位,脑脊液检查可提供感染的证据。
2.血管性疾病
脑或脊髓的动脉性血管病,多以突发或急性起病、病情迅速达到高峰为特征。此类疾病又可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大部分缺乏特征性,故定位、定性均较为困难。
3.外伤
神经症状在外伤后出现,且有颅骨、脊柱或其他部位器官外伤,并且得到影像学支持,定性不难。轻微外伤未被重视或未被察觉、外伤后较长时间才出现神经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和酗酒者,易被误诊。
4.肿瘤
多数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发展,病情进行性加重。脑部肿瘤除具有局灶性神经受累的表现外,尚有颅内高压症;脊髓肿瘤则表现为脊髓压迫症及椎管阻塞。神经影像学常可为定性的佐证。
5.变性疾病
一般慢性或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病情进行性加重,多选择性损害某一系统。
6.脱髓鞘疾病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部位、多灶性分布,病程常呈缓解与复发的多相性或单相性经过。
7.代谢及营养障碍疾病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在全身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亦有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