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发病率变异的相关因素
一、地理差异
尽管已报道葡萄胎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地区差异(见表4-1),但部分是由于前面提及的方法学所致。譬如,亚洲和拉丁美洲葡萄胎的高发生率的报道大多来自单一医院的研究。但是,将其与来自世界各地以人群为基础研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形式则不相同。
根据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在北美、南亚和欧洲的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来自日本的资料表明有更高的发生率。相反,一份来自拉丁美洲的报道显示了最低的发生率。总体上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表明,葡萄胎的发生率为每1 000次妊娠中有0.2~1.96例。相反在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中1 000次妊娠中有0.7~11.6例。这样与医院为基础的研究相比,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所显示的葡萄胎的发生率更低,在各地间更趋统一。
有关绒癌发生率在各地区的差异有限(见表4-3)。在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来自拉丁美洲和欧洲的报道均显示了相似的发病率,均为每10 000例妊娠中0.2例,但来自日本的报道更高为0.83例。由于疾病定义,诊断所用统计分母的差异及所用研究方法各异等带来的问题,要更确切地了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尚有困难。
二、时间趋势
关于葡萄胎在不同年代发生率报道并不多见,而且尚有矛盾。美国有两家医院在1930~1964年,葡萄胎的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降,然后又上升达战前水平。以色列的犹太妇女在1950~1965年持续上升。土生的格陵兰妇女在1950~1974年,葡萄胎的发生率在1965年以后明显上升。美国葡萄胎的发生率在1970~1977年变化更大,但资料不宜用于时间趋势的分析。
有关绒毛膜癌时间趋势的资料更为有限,以色列绒毛膜癌的发生在1950~1965年明显下降,其中1960~1965年只有1950~1954年的1/3。如此大幅度的变化是否由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与分类的改进所致,尚不清楚。
三、发病年龄
滋养细胞疾病一般均发生在生育年龄范围,文献报道最小为15岁,最大为57岁。北京协和医院平均年龄为31.68岁。文献报道滋养细胞疾病易发生于生育年龄的两头,即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北京协和医院分析1948~1975年资料,年龄大于39岁葡萄胎占21%,侵蚀性葡萄胎占16.3%,绒毛膜癌占2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资料显示,>40岁者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占20.0%。母亲年龄超过35岁可增加2倍患完全性葡萄胎的危险,超过40岁者,其危险增加7.5倍。部分性葡萄胎与母亲年龄无关。
也有文献报道葡萄胎的发生与母亲的年龄有关,母亲年龄>35岁时,妊娠后葡萄胎发生率将明显增加,如>40岁则为普通人群的7.5倍,此与精子、卵子老化,染色体易发生异常,异常受精不宜自然淘汰有关。且随年龄增大,葡萄胎恶变率也明显增加。
四、孕产次
国外文献报道认为妇女孕产次多的发生率也高。北京协和医院统计滋养细胞肿瘤发生于经产妇亦多于初产妇,尤以6胎以上最为明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资料也表明,本病发生与孕产次多少有关,但首次妊娠即为葡萄胎的患者也不少,若已有一个小孩者能采取避孕措施,则有1/2以上妇女可避免滋养细胞疾病,也可避免大多数滋养细胞疾病发生恶变。
根据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科学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有关报道指出:据文献估计,在每1 000例活婴分娩中有0.5~8.3例发生葡萄胎。如果以每1 000例活婴分娩中发生1例葡萄胎计算,全世界每年有1.26亿婴儿出生,估计将有126 000例葡萄胎发生,实际数字可能比此更高。
上述病例中约有半数发生贫血,至少有10%的葡萄胎发展为绒毛膜癌或侵蚀性葡萄胎而需化疗。大约每100 000次正常妊娠中有2例发生绒毛膜癌,发生于流产的绒毛膜癌的比例也大致如此。总之,由此计算每年大约有2 000~4 000例患者因绒毛膜癌或侵蚀性葡萄胎而需要化疗。
五、生育观念改变
计划生育普遍开展,避孕知识普及,药物或人工流产增多,晚婚及单亲等因素在绒毛尚未变性形成前已终止妊娠,或因生化妊娠、临床前妊娠早已终止妊娠等。
六、葡萄胎几率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葡萄胎妊娠史的妇女,再次妊娠葡萄胎的发生率增加,英国1965~1992年的资料表明,一次葡萄胎后重复葡萄胎的风险是1%,而且两次葡萄胎之后,再发葡萄胎的风险可达15%~20%。此外,多次自然流产的妇女,发生葡萄胎的机会将增加,≥2次自然流产的妇女,再次妊娠后发生葡萄胎的可能性将是普通人群的3倍。
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学组对本类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由于已发表的资料对反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病因和地区性发生资料多不满意,推荐进行下列研究纠正其不足。
1.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病因学,这一研究将特别有助于发生率不高地区的研究。所有葡萄胎应在病理形态学基础上区分完全性和部分性。可能的话还应进行遗传学研究。各单位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增加病例对照的样本和深度。
2.研究葡萄胎后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病率,应开展有合作的前瞻性研究。参加单位应有大量的葡萄胎病例,有能力进行准确分类和有能力保证较高的随访率。
3.提高有用的关于各不同地区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病率的资料,研究应以人群为基础。在统计发病率时,分母(危险人群)应包括所有调查期间已妊娠的妇女,但可选择调查期间所有的活产、死产和已知的流产作为分母。来自以医院为基础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病率的统计结果并不可靠,一般不应采用。
八、对“妊娠”的不同认识,有无病理检查及病理诊断水平,各医疗机构的登记制度
滋养细胞疾病经过数十年的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研,以及全社会生育观念和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也均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30岁的患者从20世纪60年代的44%,到90年代下降至5%;<30岁的患者从37%上升到70%。
2.多产妇减少,<2胎的患者20世纪60年代为33%,到90年代上升至94%。
3.前次妊娠为葡萄胎者20世纪60~70年代为6.5%,而在80~90年代则减少,前次为足月妊娠者也逐渐减少。
4.患者发病后治疗时间提早。
5.HCG测定广泛开展,方法学改进,灵敏度高,及时诊断治疗,故HCG高值者逐渐减少,低值者较多。
6.葡萄胎的正确合理处理,发病后转移率逐步下降。
7.治愈率提高。
8.高危患者仍不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石一复总结20余年前后葡萄胎的变化发现,葡萄胎与妊娠比率分别为1:67和1:176;葡萄胎与分娩数比率分别为1:45和1:126;孕产次明显减少;第一胎葡萄胎约占1/3,第二胎葡萄胎减少;≥40岁妇女患葡萄胎明显减少,<30岁者葡萄胎发病情况基本类同;葡萄胎发病孕周及停经史均以8~12周为主,现今均因及时诊断更是在此期限内,99.4%在16周以内;发病季节均以每年1~3月份为高。葡萄胎合并妊娠明显减少,子宫大于孕周明显减少,刮宫标本病理送检率达96.7%;滋养细胞中、重度增生减少,合体细胞子宫内膜炎明显减少;预防性化疗和预防性子宫切除大为减少;恶变率前后分别为14.19%和3.4%,且恶变以Ⅰ期和Ⅲ期为多;患者血型间无明显差异。总之,随着控制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孕产次数减少、辅助诊断技术进步、葡萄胎治疗的规范化、葡萄胎的早期诊断以及恶变率下降,使葡萄胎的流行病学也发生了变化。
有关滋养细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全世界差异甚大,葡萄胎和绒癌发病率占印度尼西亚孕妇的11.5‰,而美国为1‰;绒癌的发生率中国台湾省为2‰,而美国和欧洲为1/4万。在高危区与低危区发病率差别高达30倍。
有关葡萄胎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诊断和选择人群方面均有局限性,由于研究方法学上的各种限制,所以得出的发病率并非具有完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例如诊断标准,是否常规病理学检查,不同的取材,辅助诊断方法(HCG、X线、超声、CT等)应用,妊娠调查统计的对象,以医院为特定范围还是以人群或地区调查或普查,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等均可影响其结果。部分性葡萄胎发生率的研究更是困难,从已发表资料葡萄胎变化范围为3%~35%,而回顾性自然流产资料,部分性葡萄的发病率为完全性葡萄胎的2倍。
近年国外资料报道,葡萄胎在中国和日本发病率为1~2/1 000,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土耳其为12/1 000,北美、欧洲为0.5~1/1 000。也有报道葡萄胎排出后,发生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70%~90%为持续性或侵蚀性葡萄胎,10%~30%为绒癌。
以上均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概况。
(石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