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版 前言
滋养细胞肿瘤主要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在我国比较多见,绝大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流产和正常产后,来源于胚胎的滋养细胞。该肿瘤破坏性极强,原发于子宫,很早就可以通过血运转移到全身,成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尤其是绒毛膜癌患者,病人一旦发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多数在半年之内死亡。国外曾有位病理学家说:“凡是绒癌,病人都没有存活的,存活的都不是绒癌”。我院宋鸿钊院士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领导研究小组对该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949年至1958年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初步了解了这类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但在治疗方面,由于仍是沿用传统的方法——手术切除子宫和术后放射治疗,效果很差。自1958年开始,宋鸿钊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又从事于新疗法的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几种有效的化疗药物,建立了一套大剂量化疗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主要成就如下:首创大剂量5-FU等化学药物治疗绒癌,取得了突破性治疗效果,初治病人死亡率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至15%以下;自1959年开始研究单纯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按常规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以保留病人的生育功能,获得成功。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均正常,遗传学研究亦未发现异常;研究绒癌肺转移,阐述了X线胸片表现和内在病变的关系,提高了早期病变诊断准确率;研究绒癌脑转移,首次阐明病变发展过程,提出了早期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提出了绒癌临床分期方法,已被WHO定为统一临床分期法,FIGO对此分期法虽有修改,但框架仍是原来的;组织了全国性葡萄胎(绒癌前期)发病率调查,首次查明了我国人群发病率;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协作,查明了高危因素,为今后防治本病发生打下了基础;治疗方法推广至国内外,年挽救病人生命数以千计。
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绒癌这一高度恶性癌症提供了一个有效治疗的方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癌症史上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先例,促进了药物治疗癌症的发展。为此,该阶段性成果曾获得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1981年卫生部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1985年以来,针对绒癌的耐药病例及极晚期多脏器转移的危重病例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的情况,我们又重点转入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大量的临床探索及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有关“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例治疗的研究”又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为推广介绍我们的研究及治疗经验,宋鸿钊院士等于1981年编写了《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书,该书的出版深受广大妇产科医师的欢迎,对临床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价值。正当宋鸿钊院士准备于2000年重新再版该书时,这位慈祥的老人于2000年2月17日上午8时36分匆忙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他老人家对工作和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许多未竟的事业。为完成宋老的心愿,在原书内容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12个新的章节,力求将该领域的新内容与新进展较为全面地介绍给广大妇产科同道,并谨以新版《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献给已离开我们的宋鸿钊院士,献给已离开我们并曾为此书作出重要贡献的吴葆桢教授及王元萼教授。
杨秀玉 向 阳
2003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