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腋窝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Halsted等认为,腋窝淋巴结是癌细胞扩散至远处的“滤器”(filter utensil),可将癌细胞限制在局部区域。因此,腋窝淋巴结清扫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治愈”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步骤。但到20世纪70年代,NASBP-B-04多项系列研究表明,ALND对生存的影响不大,ALND的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只有25%~30%获得20年生存 [1-3],从而提示,ALND仅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其主要作用是提供预后指标,要比其治疗作用大得多,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探索判断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所必需的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
腋窝淋巴结的分组以胸小肌为界限分为3组(level)。Ⅰ组(levelⅠ):在胸小肌外侧,包括外侧群、中央群、肩胛下群及该段腋静脉淋巴结,包括胸大、小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Ⅱ组(levelⅡ):是指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Ⅲ组(levelⅢ):是指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腋淋巴结。
乳腺的淋巴引流途径较为复杂,淋巴液既可从皮下淋巴网回流,也可以通过乳腺腺体内以及乳腺后间隙的淋巴管网回流。解剖学上人为地分成Ⅰ、Ⅱ、Ⅲ组,并不代表第Ⅰ、Ⅱ、Ⅲ站的概念,任何一组均可能是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因此,彻底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理论上应包括Ⅰ、Ⅱ、Ⅲ组淋巴结,称全腋清除术(tolal axillary lymphadenectomy,TAL)。淋巴结中肿瘤转移灶的形成不单纯取决于是否有癌细胞到达,还取决于该淋巴结的生物学行为等多种因素,不少研究关注的焦点就是“跳跃性转移”问题,即在Ⅰ或Ⅱ组淋巴结未受累情况下,出现Ⅲ组淋巴结的转移 [4,5]。研究结果认为,上述情况非常少见,但Ⅰ、Ⅱ组之间是否“跳跃”(即绕过Ⅰ组直接到达Ⅱ组)仍存有分歧。尽管有作者主张Ⅰ组切除即可获得肯定的分期信息,但多数学者认为Ⅰ和Ⅱ组的清扫仍是需要的,反映患者有无转移的准确性可达 98%以上(图3-1)。
图3-1 腋窝淋巴结分组
Harris等 [6]报告放射治疗联合中心(JCRT)及宾夕法尼亚大学资料,在临床N 0~N 1a组,腋淋巴结的阳性率随受检淋巴结数目增多而增加,当组织学检查为1~5枚时,阳性率为17%,而检查5枚以上者,则达26%,认为Ⅱ组(levelⅡ,胸小肌深面淋巴结)腋清除,即中位腋淋巴结清除术能较准确地反映腋区受累的实际情况。Schwartz等 [7]通过277例乳腺癌根治术(126例)和改良根治术(151例)的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资料回顾分析发现,在腋淋巴结阳性病例中(127例),跳跃转移为13.4%(17/127),其中跃过Ⅰ组淋巴结直接转移至Ⅱ组者多达10.2%(13/127),而单纯发生Ⅲ组淋巴结转移少见。中位腋清除术腋淋巴结组织学阴性者可能遗留的Ⅲ组淋巴结转移不足2%。因此,单纯从分期准确性的角度看,中位腋淋巴结清除术已足够。
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共识会议明确提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常规清扫范围是Ⅰ、Ⅱ组淋巴结,只有在Ⅰ、Ⅱ组淋巴结有肉眼可见的明显转移时,才考虑加行Ⅲ组淋巴结的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