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锋针
心主血脉,又属火。锋针刺络放血,可排除瘀血和火热之邪,治疗部位为血脉,主治血脉瘀阻和火热之证。刺脉术为心之应,故将锋针的应用列为刺脉术。
1.概念
图4-2 锋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图4-2)《灵枢·九针论》云:“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锋针为刺血、治疗血脉病的专用针具,为《内经》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刺络放血疗法,现在临床仍然较为常用,适用范围较广,可见其在针灸中的重要地位,且现在刺骨术也可用到。
2.作用
(1)清热解毒、泻火消痈:
锋针放血,热邪、火毒等通过外出之血得以排出,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痈的作用。《灵枢·九针论》云:“四曰锋针……主痈热出血。”
(2)舒筋活络、通痹止痛:
经脉不通而引起痼疾经久不愈者,锋针可使经脉瘀阻祛除,郁阻得去,经络畅通,痼疾而愈,故具有舒筋活络、通痹止痛的作用。《灵枢·官针》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灵枢·九针论》云:“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灵枢·寿夭刚柔》云:“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3)祛除瘀血、活血化瘀:
锋针能排出经络中的瘀血,消除经络瘀血,起到祛除瘀血、活血化瘀的作用。《素问·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素问·缪刺论》云:“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4)祛除外邪:
对于外邪侵袭经络,锋针放血,可使外邪随着血液外流排出,则外邪随之而去,可治疗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邪。《灵枢·九针论》云:“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3.主治
《内经》中,锋针与刺络法运用较多,是最常用的针刺方法之一,治疗病证极其广泛。
(1)《灵枢》锋针治疗病证:
《灵枢》锋针治疗8种病证,有热证五证、顽固性病证二证、实邪一证。
1)痼痹:
《灵枢·官针》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2)痼疾: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3)大邪(实邪):
《灵枢·刺节真邪》云:“刺大者用锋针。”
4)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
《灵枢·热病》云:“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锋针),于四逆。”
5)热病数惊,瘛疭而狂:
《灵枢·热病》云:“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6)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
《灵枢·热病》云:“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7)热病体重,肠中热:
《灵枢·热病》云:“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胳,得气也。”
8)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
《灵枢·热病》云:“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2)《灵枢》刺络治疗病证:
《灵枢》刺络治疗病证有寒热四证,肿胀疼痛八证,癫疾六证,厥二证,内科七证,盛络、刺营、气在于臂足各一证,共三十证。
1)寒热:
有四证。
寒热:
《灵枢·经脉》云:“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灵枢·寒热病》云:“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
《灵枢·寒热病》云:“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
《灵枢·寒热病》云:“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2)肿胀疼痛:
有八证。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
《灵枢·四时气》云:“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
两胁中痛、行善掣、节时脚肿:
《灵枢·五邪》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肤胀、鼓胀:
《灵枢·水胀》云:“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风㽷肤胀:
《灵枢·四时气》云:“风㽷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痛(腮痛):
《灵枢·杂病》云:“ 痛,刺手阳明与 之盛脉出血。……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
骨痛阴痹:
《灵枢·五邪》云:“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气在于臂足:
《灵枢·五乱》云:“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久痹:
《灵枢·寿夭刚柔》云:“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3)癫狂:
有六证。
癫疾:
《灵枢·癫狂》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
《灵枢·癫狂》云:“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癫疾:
《灵枢·癫狂》云:“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癫疾:
《灵枢·癫狂》云:“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
癫疾:
《灵枢·癫狂》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
狂而新发:
《灵枢·癫狂》云:“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
4)厥:
有二证。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
《灵枢·寒热病》云:“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腰脊强:
《灵枢·杂病》云:“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5)内科病证:
有七证。
心疝暴痛:
《灵枢·热病》云:“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暴瘖气鞕:
《灵枢·寒热病》云:“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衃血:
《灵枢·杂病》云:“衃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癃:
《灵枢·热病》云:“癃,取之阴 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
《灵枢·热病》云:“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呕胆:
《灵枢·四时气》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短气,息短不属:
《灵枢·癫狂》云:“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6)其他三证
刺营:
《灵枢·寿夭刚柔》云:“刺营者出血。”
络盛: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风痉身反折:
《灵枢·热病》云:“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
(3)《素问》刺络放血治疗病证:
《素问》刺络放血治疗病证较多,论述较细,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分别为:治疗原则有18处;五脏病证有六证,疟有十四证,腰痛有九证,其他病证有六证,共53处,治疗35种病证。
1)刺络放血法宏观运用:
治疗原则共18处。
阴阳经出气血情况:
《素问·血气形志》云:“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攻邪疾出去盛血: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治病去血为先:
《素问·血气形志》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春刺:
《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
《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缪刺:
《素问·缪刺论》云:“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阳(扬)刺:
《素问·长刺节论》云:“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孙络病: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奇邪(大络):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上实下虚:
《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温血: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神有余:
《素问·调经论》云:“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血有余: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
恶血:
《素问·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留血(瘀血):
《素问·调经论》云:“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志有余:
《素问·调经论》云:“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病在脉、血: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2)五脏病证:
有六证。
肝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肺热病:
《素问·刺热》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3)疟:
刺络放血治疗十四证。
疟发阴阳移:
《素问·疟论》云:“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
足太阳之疟:
《素问·刺疟》云:“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肝疟:
《素问·刺疟》云:“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胃疟:
《素问·刺疟》云:“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
《素问·刺疟》云:“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脉满大急:
《素问·刺疟》云:“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诸疟而脉不见:
《素问·刺疟》云:“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先其发时:
《素问·刺疟》云:“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先头痛及重者:
《素问·刺疟》云:“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腰脊痛者:
《素问·刺疟》云:“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
《素问·刺疟》云:“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先足胫酸痛者:
《素问·刺疟》云:“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
《素问·刺疟》云:“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胕髓病:
《素问·刺疟》云:“䯒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4)腰痛:
有九证。
足太阳脉腰痛:
《素问·刺腰痛》云:“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腰痛:
《素问·刺腰痛》云:“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腰痛:
《素问·刺腰痛》云:“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腰痛:
《素问·刺腰痛》云:“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解脉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
《素问·刺腰痛》云:“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
《素问·刺腰痛》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衡络之脉腰痛:
《素问·刺腰痛》云:“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腰痛:
《素问·刺腰痛》云:“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 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腰痛侠脊痛 然:
《素问·刺腰痛》云:“腰痛侠脊而痛至头 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5)其他病:
有六证。
痈肿:
《素问·长刺节论》云:“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中热而喘:
《素问·刺腰痛》云:“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
《素问·缪刺论》云:“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
《素问·缪刺论》云:“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
《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4)治疗病证
1)热性病:
锋针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痈的作用,用以治疗热证。《灵枢·九针论》云:“四曰锋针……主痈热出血。”
2)瘀血病:
锋针放血可使经脉瘀阻之血得以排出,瘀阻得去,新血布达,功能恢复正常,用于各种瘀血病均可。
3)痹证:
锋针放血可使经脉痹阻之邪得以排出,经络通畅,痹痛得除。《灵枢·官针》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4)脏腑病:
锋针在脏腑有关腧穴点刺放血,施以穴区的刺激,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使其恢复正常。《灵枢·官针》云:“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
5)疑难病证:
对于“久病入络”的疑难病证,通过锋针刺络放血,使络脉瘀阻消除,络脉得通,有助于经脉的畅通。
4.络脉诊断
络脉可诊断病情。经脉循行于分肉之间,不能看到,不能诊断病情,诊断其病变只能根据其循行、症状推测,其虚实也是根据症状诊断。络脉则不同,其浮于体表,虽然较细小,肉眼可隐约看到,并且根据络脉呈现程度、色泽、形状等帮助诊断疾病。如络脉郁滞、瘀阻,内有瘀血等邪气;络脉变粗、变大,则容易看到。根据络脉异常部位,可诊断何络脉病变;根据络脉异常、粗大程度,可以推测病变程度,越粗大说明郁滞、瘀阻越重。络脉呈现青色,表明是寒气凝滞于内、气血不通的病证;呈现红色,表明是体内有热的病证。鱼部的络脉呈现青色,则胃中有寒;鱼部的络脉呈现红色,则胃中有热。络脉颜色时而红、时而黑、时而青,则为寒热相兼病证;络脉颜色发青且细小,则为元气衰少的病证;络脉突然呈现黑色,则为留滞已久的痹证。《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5.锋针《灵枢》刺法
(1)络刺:
《说文解字》云:“络,絮也。一曰麻未沤也。”《灵枢·官针》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小针解》云:“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络刺就是刺皮中浅部的血络以出瘀血,以疏通络脉痹阻,又称刺血法,是用锋利的针刺入络脉,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血液色变而止,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独特外治法。络刺强调的是针刺瘀滞络脉,适用于瘀血痹阻者。《灵枢·经脉》云:“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2)赞刺:
《说文解字》云:“赞,见也。从贝从兟。……兟,音诜,进也。”赞刺就是多针、浅刺,不留针而达到出血泻热的目的,适用于病位在肌肉的痈肿、各种化脓性炎症、各种热证,为了加强效果,也可加拔火罐,以使瘀血尽量外排,热毒随之外出,强调的是针刺密度、深浅度。《灵枢·官针》云:“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刺也可用于局部瘀血,血液循环较差的治疗。
(3)豹文刺:
强调的是出血的形状,是用锋针在前后左右的血脉针刺出血的刺法,直取瘀阻之络脉,放出瘀阻之血,由于出血点多,痕若豹纹,故名豹文刺。因心主血脉,故本法应心而用于治疗与心有关的血脉瘀阻等疾患。《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4)缪刺:
缪为交叉之意。《素问·缪刺论》云:“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指人体一侧络脉有病而针刺对侧络脉的方法。与巨刺交叉取穴刺经有异。
缪刺是治疗络脉病的专用刺法。《素问·缪刺论》云:“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5)开皮:
只刺过皮肤,作为员针、大针等刺入的通道,便于其穿过皮肤操作。
6.《灵枢》刺络的各种表现
《灵枢》对刺络放血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详细论述,也是现在刺络放血的各种临床表现。
《灵枢·血络论》云:“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由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7.《灵枢》刺络治疗标准
(1)血变而止:
刺络血出,随着血液流出,出数滴至数十毫升不等,血液改变成为正常颜色,说明邪已祛除,放血即可停止。《灵枢·五邪》云:“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2)血尽而止:
刺络血出,血液流出数滴至数十毫升不等,不再出血,说明邪已祛除,即可停止放血。《灵枢·经脉》云:“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
(3)血出而止:
有的部位不需放许多血,血出气血即得到调节,血出即止。《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8.六经刺血的规律
由于各经气血多少不同,故刺经出气血多寡也不同。古人已深刻认识到各经出气血的不同。一般来说,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厥阴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太阴、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素问·血气形志》云:“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