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通天的身体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阴阳之气生养万物,给万物以生命,故又称为“生气”;血气为人之“生气”,与天地之气合而奉生者也。故天、人统一于“气”。
一、通天之道
命题1-66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S25)
——此即公理11-1。
命题1-67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 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S3)
——此即公理11-2。
命题1-68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S25)
——此即公理11-3。所谓“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宝命全形论》)。
命题1-69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L75)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决气》)。充身之正气乃天之气与谷气并而生成,足见“生气通天”并非纯粹哲学概念的天人合一,它的背后是古人对充身之气生化之机的深刻认识。
命题1-70
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L47)
命题1-71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宝)。(L19)
证明:由公理11“生气通天”可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其身形五脏皆当顺应四时之气。此皆“生气通天”“藏气法时”“四气调神”之理也。
生气通天之要且与针灸密切相关而有实际应用者主要体现在通应四时阴阳,用于论五脏之性、诊脉和调神养生,而有四时五脏脉、四时五脏、四时刺法、四时养生等,其中尤以四时脉、四时五脏为至要也。
《黄帝内经》论天人相通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言“四时”往往隐含“阴阳”在内;言“阴阳”也常常“四时阴阳”并举,将抽象的阴阳具体化在四时之中,例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气调神大论》)——万物之根本曰“阴阳”,所以冠以“四时”者,在于突出阴阳之气的“消长之化”也。所谓“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也。
四时是体现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的极佳实例。
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六节藏象论》)
——此言四时阴阳五脏。
故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以中医之五脏为“四时之五脏”,即本于此也。
何以知人之生气通天?以脉知之也。脉应四时而有四时常脉,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脉要精微论》)
五脏通四时而有四时五脏之脉,有“四时刺”(详见第4章“刺灸处与刺灸法——血气的开关和调控”),故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宝)”(《四时气》),“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诊要经终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本输》)。
命题“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则赋予了“生气通天”以生命体验的底色,正是基于这样切身体验,古人才形成这样的共识:根据与天相合的程度将得道之人分为四类——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类似冯友兰先生“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的四重境界,最高境界是“同天”——与天同。
通天的四种境界
真人者 ,提挈天地……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至人者……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亦可以百数。
贤人者, 法则天地……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上古天真论》
“天人合一”首先是一种真切的身心体验,是身心达到高度合一状态,即“身心一如”状态的“真人”“至人”能够随心随意自如出入的天人物我浑融为一的境界,是人的生命怡然自适并获得原发性畅然舒展和实现的境界,是生命获得大乐、至乐的境界。
基于这样的体验,中国古人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观,人生于天地之间,都处于同一个生命系统中,人与天地为一体。在“天人合一”观看来,生命充溢于广大的宇宙,流贯于整个天地自然。天地万物无不充满着生气盎然之生命,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天地物我相互内在,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有机体,永无终穷地奇妙对待、涵摄、互通着的环环相连、永恒流转、日新不已、永葆鲜活感性生命状态的大宇宙整体。
渐渐,“天人合一”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世界观,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看世界的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整体贯通的,是身心合一的生命之悟。在“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方式的观照下,宇宙、万物都是大化流行、相互内在、整体贯通、连续不断、生生不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种思维,以主体的创造生成和内在超越为目标,以自我深心的心灵节奏,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这种思维视宇宙为整体,视生命为整体,追寻一种万物大生广生、协和共生的生命流行境界。
《黄帝内经》不仅有论“天人合一”的专篇《生气通天论》,而且在之前已有讨论这一主题的专书《上经》,所谓“《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在最新出土的老官山医简中也恰有“言气之通天”的医经。
二、通天之门
《黄帝内经》“论理人形”之要特别提到了两个结构“气穴”“溪谷”——皆为卫气之道,既是卫气的出入之口,也是除口鼻之外人与天气相通的门户,天气之实风和虚风皆由此出入。
命题1-72
气出于脑,即不邪干。(S72)
——“如人嚏,得此气入鼻至脑中。欲散,速令勿(物)投鼻中,令嚏之即出尔,如出即不相染也”“从鼻而入脑故干,复出即无相染也”(《素问亡篇·刺法论》注)。可知,最晚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明确认识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人打喷嚏,邪气由鼻道而出,他人吸入则染病。同时还给出了驱邪的方法:已中其邪,速以物 鼻取嚏,即邪出而不病。现代医学还不能解释这一治法的原理,然而中国古医籍中这样有效的医案不乏其例,认为“ 鼻取嚏”可以开发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伤寒论》也明言“客气内入,嚏而出之”的治则。这类治法皆基于相同的理念——邪之所入之处也即邪之所出之处也。
命题1-34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S3)
命题1-73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S26)
证明:由公理11“生气通天”可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其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天人之气相通必有出入之门户,除显而易见的口鼻之外,卫气出入之“气穴”,血气出入之“脉输”也是天人之气交通之门户“气门”。
天之气有实有虚,天之正气曰“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天之邪气曰虚风,贼伤人也,故又曰“贼风”。古人发现不论是养人之实风,还是伤人之虚风皆出入于“气门”。血气和,顺天时,则天人相合;逆四时之气则邪气客之,血气不和而百病乃生。
《黄帝内经》可见大量以“气门”“门户”指代输穴的用例。输穴有开有合,其开合由卫气调控,以合于一日阳气之消长。卫气和则输穴开合不失其度,虚风不能入侵;卫气不营,邪气居之,则“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刺节真邪》)。
人体“气门”很多,即使是较大的“气门”也不下数十,虚风入侵,显然难以防范。人体如不能完全避开虚风,就必然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在虚风入侵时及早发现,并及早去除。古人发现人体这一内置的报警装置——脉口,又曰“气口”,通过诊察气口的脉象变化而知虚风所客之处并能及早去除之,故曰“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八正神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