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谦德国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十善业道经》:《雍正皇帝上谕》[1]节要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2],理同出于一原[3],道并行而不悖[4]。

注释

[1]雍正:即清世宗胤祯,清康熙皇帝第四子,其在位一共十三年(公元1723—1736年)。雍正为清世宗即位后之年号,由于近人称清代诸帝,概以年号代替名讳与庙号,故此处即沿例指清世宗。上谕:谕是告诉,使人知道、明白,这里是训导、教导的意思。上谕是旧时用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2]朕惟:朕,秦以前泛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惟,认为、以为。朕惟就是我认为。三教:即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觉民:觉即觉悟,民即人民,意指教导人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海内:指全中国。

[3]理:理论根据,此指孝亲尊师之道理。

[4]道:是指教化众生的方法、手段。悖:相反,违背。

译文

我认为以儒、释、道这三种教育来教导全国人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致的,教化众生的方法上也是并行而不相违背的。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1],于是人各异心[2],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3],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注释

[1]惟:只、因为的意思。

[2]异心:指每个人不同的妄想、分别、执着。

[3]辟:排除、驳斥。

译文

只因人们不能把儒、释、道三教之教义融会贯通,于是随顺各自不同的观点,各持己见。仰慕道家的人说佛教不如道家高深,学佛的人又说道家不如佛教博大。而儒家学者又把二者视为异端加以驳斥,从而生起门户之见,相互争论,比较高下,纠葛争执互不相让。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1]。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2],内证性理之同[3]。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注释

[1]平:平等。

[2]形迹:形式表象。

[3]性理:实质内涵。

译文

而我对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也只是持平等态度对待而己。如能以平等心来看待,就不会计较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而能领悟到三教所蕴含的心性理体是相同的。可见三教的出发点和宗旨是无异的,无不是希望人人归向善处。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1],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2],诱掖奖劝[3],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注释

[1]五戒:佛法法门无量,无不以戒为基础,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方能达学佛之目的。五戒乃是在家居士所受持之根本戒律。五戒者:一、不杀生:凡是一切有生命者,乃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皆不得有意杀,或教他杀,或见杀而随喜赞叹。二、不偷盗:对于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之财物,皆不得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予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均不应为。亦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应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爱。三、不邪淫: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得有任何淫秽行为。四、不妄语:妄语有四,一者妄言,即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辱骂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五、不饮酒:学佛人一切酒、乃至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作为药酒,方可饮用。

[2]五常: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我国文化自古特重孝道与伦常,五常即是五种伦常大道,若能遵守而行之,才能具足做人的资格。百行:百是形容多,行是行为。百行是指儒家的诸多行为规范。

[3]诱掖奖劝: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助人向善。

译文

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我们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又有哪一样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的呢?

昔宋文帝[1],问侍中何尚之曰[2]:六经本是济俗[3],若性灵真要[4],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注释

[1]宋文帝:即刘义隆(公元407—453年),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

[2]侍中:南北朝官阶名。与中书监、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分管取旨、审核、执行等事。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县(今属安徽霍山)人,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审慎明达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深通玄学义理的名士。

[3]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济俗:端正社会风气。

[4]性灵真要:宇宙人生的真相,心性之学。

译文

过去,宋文帝对侍中何尚之说:“六经这些儒家典籍的根本是济世育人,端正社会风气;若对于心性的探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来说,则佛法经论可做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诚心接受这种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1]。千室之邑[2],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3],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4]。

注释

[1]淳谨:纯厚,朴素,谨慎。

[2]邑:城市。

[3]寰区:指国家。

[4]洵:实在、诚然、可信的。垂拱:太平无事,无为而治。

译文

何尚之回答说:“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诚纯朴,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和睦共处。持此良好的教化风气,遍及全国上下,则编户亿千之地,就会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则离一恶,离一恶,则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则国免万刑,确实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

斯言也[1],盖以劝善者[2],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3],诱贤良[4],其旨亦本于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5],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6],皆未见颜色[7],失平之瞽说也[8]。特谕。

注释

[1]斯言:指上文中宋文帝和何尚之之间的对话。斯:代词,这。

[2]盖: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

[3]贪吝:过分贪求且吝啬。

[4]贤良:有德行的人。

[5]型方训俗:型方即做一方的典范、楷模;训指训导;俗即一般平民。

[6]杨墨之道:指杨朱和墨翟之说。杨朱、墨翟,春秋战国时代人,所主张之学说与孔圣之道相违背,被儒家视为外道。

[7]颜色:此指真理。

[8]瞽:瞎眼,比喻人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译文

宋文帝与何尚之的这一段对话,都在劝勉人们行善,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佛教教化人们除去贪婪吝啬的心,引导人们做善良贤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从佛陀教育,依教奉行,确实可以规范社会,训导黎民百姓,改善风尚,从而成为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它们(指三教)之间任意诋毁,妄加捏造对方为杨墨之道似的偏激言论,这都是没见到真理,失去公平的瞎说。

特别诏告于天下。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