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庸》(1)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4];可离,非道也。
注释
[1]天命之谓性:《礼记正义》:“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蕅益《中庸直指》:“不生不灭之理,名之为天;虚妄生灭之原,名之为命。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耶识,遂为万法之本,故谓之性。盖天是性体,命是功能。功能与体,不一不异,犹波与水也。体则非善非恶,功能则可善可恶。譬如镜体非妍非媸,而光能照现妍媸。”
[2]率性之谓道:《礼记正义》:“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孔颖达疏:“率,循也;道者,通物之名。言依循性之所感而行,不令违越,是之曰‘道’。感仁行仁,感义行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是‘率性之谓道’。”蕅益《中庸直指》:“率其善种而发为善行,则名君子之道;率其恶种而发为恶行,则名小人之道。道,犹路也。路有大小,无人不由,故曰道。”
[3]修道之谓教:《礼记正义》:“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孔颖达疏:“谓人君在上修行此道以教于下,是‘修道之谓教’也。”蕅益《中庸直指》:“夫天命之谓性,真妄混而难明;率性之谓道,善恶纷而杂出。研真穷妄,断染育善,要紧只在教之一字。全部中庸,皆修道之教也。故曰:自明诚谓之教。”憨山《中庸直指》:“修道之谓教者,乃圣人之言教。即礼乐刑政,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以至致知格物,诚意正心等,一切规模法范,通谓之教。所谓修道者,修即如世之修理对象一般,使其不足者补之。”
[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礼记正义》:“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之恶乎从也?”蕅益《中庸直指》:“非善即恶,非仁即不仁,故不可须臾离。”憨山《中庸直指》:“须臾乃时之极速,犹言一息也。”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
注释
[1]是故至慎其独也:《礼记正义》:“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孔颖达疏:“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者,言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恐惧乎其所不闻’者,言君子恒恐迫畏惧于所不闻之处。言虽耳所不闻,恒怀恐惧之,不睹不闻犹须恐惧,况睹闻之处恐惧可知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者,莫,无也。言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言虽曰独居,能谨慎守道也。蕅益《中庸直指》:“此申明戒慎恐惧之故。问曰:‘何须向不睹不闻处用功?’答曰:‘以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也。’隐微。就是不睹不闻,就是独慎,就是戒慎恐惧。此与大学诚意工夫一般,皆须直心正念真如。”
译文
所以,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警戒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即使在隐暗细微处,也不使任何不善的念头出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特别谨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
注释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正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言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蕅益《中庸直指》:“炽然喜怒哀乐时,喜怒哀乐不到之地,名之为中。非以无喜怒哀乐时为未发也。”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正义》:“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孔颖达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者,言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故曰‘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者,言情欲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
[3]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正义》:“致,至也。位,正也。育,生长也。言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憨山《中庸直指》:“言能至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而况天下国家乎?且天地万物,皆吾性之化育,以吾性有喜怒哀乐,故天地有四时风雨之序。有情之不节,故阴阳错而四时谬。由性之流行,故天地位而万物育。此则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尽性之全功也。”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自然的本性;“和”,是天下事物共同遵循的大道。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可安居正位,万物便可顺遂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