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给哲学思考带来的几点启示
本书的主脉络由“关系”“分离(独立)”和“异化”三个关键词扩展的理念构成。就本人的理解,本书虽以信息为主题,但通过对信息的多层“打开”,正在触及信息以外的、当代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一)书中所讨论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涉及关系主体性世界观。“主客体关系”指世界是一元关联结构的运行逻辑,而不是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决定论。如果说动物的自然存在是被欲望驱动,那么人的存在应该是被意义(价值)驱动。意义(价值)是主客体的关联结构,人的存在需要建立主客体关系的意义(价值)基础,而人的终极的行为动力也来源于对未来意义世界的追求。因此,信息必然是人的存在及其在追求意义世界的过程中与主客体关系同构的、密不可分的要素。这应该是关系主体性世界观的核心所在。
(二)书中所解析的“分离”和“独立”涉及观测未来的哲学视野。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万物之源,如果说父母是主客体关系的二元结构,那么从父母“分离”出的婴儿就是“三”。“三”是光彩夺目的,他重构了父母的基因,一旦从原始的主客体关系中“分离”出来,就会“独立”开始自己的生活,即将开启一个新的世界(生万物)。香农把信息中语法的符号表达独立出来,重构了数字化世界的新形态;图灵把信息中的(谓词)逻辑成分独立出来,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其中“分离”和“独立”是主体关系演化的自组织形态,它和波普尔提出“世界3”的哲学观点天然契合。波普尔将“自主思想”作为世界3的中心思想,承认世界3的实在性或者可以说是自主性,同时又承认世界3起初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他认为:“虽然世界3是人的产物,人的创造正如其他动物的产物一样,反过来创造了自己的自主领域。”(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第322页)对信息的分离和独立的考察,可能成为观测未来世界的一个工具。
(三)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曾经讲过“没有哲学的时代是黑暗时代”。对于“思维异化”的挑战,如果西方传统的二元分析逻辑难以解析有关“善”和“美”的价值内涵的话,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祖宗创造的东方哲学,比较一下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也许有助于探讨新时代的世界观和理论(此处不赘述)。
综上所述,杨志刚博士为了将信息的探讨系统化,对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工程学等诸多研究主题进行了跨领域、跨层次的接续,引用了大量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研究的概念和观点,一方面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但另一方面,杨志刚博士以这些概念和观点作为“脚手架”和“砖块”,构建起分析信息的体系性思考架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今天的学术氛围中,杨志刚博士这种独立思考、执着求真的态度是受人尊重、值得我们效法和自勉的。
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对象,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始终受限于香农的信息理论,往往习惯用结构化的视角识别一个超复杂的空间来理解这个黑暗盲区的本质和真相。为了在黑暗中摸索路径,我们不得不从传统的二维平面的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从更高的维度来立体化地观察问题。我以为这是本书的开创性意义所在。当然,这本书只是为对信息的认识开启了一个思路,这个思路的价值不在其真理性,而在其开创性。对于这种开创性的工作,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我想,就如伏尔泰所说,开辟新途径的人可以铸成大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为了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为了展望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我们总要竭力保留求知的好奇心,保留对未来童真式的憧憬,这应该是本书给予我们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启发。我想,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杜 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