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在《逻辑哲学论》前言里的第一句话是“这本书也许只有那些自己本身已经一度思考过这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或至少有类似这一思想的人才会理解”。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本书的开场白。
本书试图较系统地探索两个主题:其一是讨论“信息是什么”,其二是“该如何认识信息”。两个主题都触及深刻的哲学背景,是当代哲学的顶层命题。
关于“信息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不存在唯一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答案,因为从不同视角观察会出现千差万别的信息图像。人们对信息的通俗解释是“指我们所说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随着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触及“思维的主体性”等信息背后的哲学难题,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直面—“信息究竟是怎样存在的?它是主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作为世界的构成要素,信息还能再分解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不对称还存在吗?”“数字化有没有边界?人工智能会不会生成意识?”这一系列当代难题。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书将思想的探头伸入关于信息的哲学盲区,这在同类著作中是难得并且罕见的。
“该如何认识信息”同样是关于方法论的哲学难题。迄今为止,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的信息理论是人们认识信息的主要工具。由于香农信息论的工具层次远远低于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香农将语法符号独立出来的“数字化逻辑”无法解析与接收者意志相关的语义结构,将香农信息论广义化的负面影响是,它已将对信息化流行话题的讨论引入一种越来越逼仄,甚至无法转身的困境。本书中,杨志刚博士力图把对信息问题的思考从香农的工具层次中解放出来,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寻找能够打开思维空间的切入点,打开读者思维的新视野。本书尝试从创新的角度寻找认知信息的路径和方法,对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分析工具进行归纳,以期形成适合研究主题的系统思路和方法。杨志刚博士对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三元世界观、三位一体脑和语言三元组这几个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工具进行系统性识别和梳理,用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所说的“剥洋葱皮”的方法观察不同层次信息结构的演化形态和进程,提出了系统思维逻辑的三个步骤:一是从信息的本质出发——建立“主客体关系的存在形态”的视野;二是从信息的主体性考察——分析信息独立存在的条件;三是从演化的趋势判断——探索独立的信息结构被异化的可能性。
这一思维模式无疑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