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节 红细胞检验

考纲要求

①红细胞的生理及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特点;②红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③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④红细胞形态检查及临床意义;⑤血细胞比容、分布宽度的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⑥红细胞相关参数的临床应用;⑦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⑧血沉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复习要点

一、红细胞概要

1.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在骨髄中进行,约需72h。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h。成熟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

(2)红细胞生理功能 通过血红蛋白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功能。

2.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1)血红蛋白的结构 血红蛋白(Hb)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珠蛋白由4条肽链(α、β链)组成;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和铁构成。

(2)血红蛋白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99% Hb为还原Hb(HbA),1%为高铁Hb(HbF)。只有Fe2+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在人体不同生长时期,Hb的种类与比例不同。出生后3个月,HbA>95%,而HbF降至1%以下。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其合成受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调节,其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二、红细胞计数

1.计数原理★★

(1)手工显微镜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2)血液分析仪法 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2.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可用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受小红细胞干扰的血小板计数结果的校正。

(2)血液分析仪法 结果较精确(电阻抗法测定精度为2%,手工法测定精度>11%),操作快速简便。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时,会干扰红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

3.质量控制★★★

(1)手工法 误差原因包括血液发生凝固;稀释、充池、计数不规范;微量吸管、计数板不标准;计数域误差等。

(2)血液分析仪法 仪器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和室间比对。

4.参考值★★★

成年男性为(4.3~5.8)×1012/L;成年女性为(3.8~5.1)×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

5.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如水分丢失过多、未能及时补充水分等。

(2)生理性减少 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及妊娠中晚期的妇女可见生理性减少。

(3)病理性增多 见于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原因不明,可能与骨髓增殖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受累有关。也见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其病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导致红细胞合成量增加。

(4)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材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6.操作方法★★

在2mL红细胞稀释液中加血10μL,混匀后,充入计数板计数池,室温静置3~5min,在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红细胞/L=N×25/5×10×106×200=N×1010=N/100×1012(其中N为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总数)。

三、血红蛋白测定

1.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HiCN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即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 血液中除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峰538nm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方法学评价★★

(1)HiCN测定法 HiCN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毒。

(2)SDS测定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但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

(3)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量白测定法 该方法的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4)血细胞分析仪法 血细胞分析仪法操作简单、快速,可同时获得多项红细胞参数。但仪器必须经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使用,仪器法测定精度(CV)约为1%。

3.质量控制★★★

(1)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白细胞数超过30×109/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Hb的测定。静脉血的Hb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2)稀释倍数不准、红细胞溶解不当、血浆中脂质或蛋白质量增加均会导致测定值假性增高。HiCN参考液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准仪器和其他测定方法的重要物质。

4.参考值★★★

成年男性为130~175g/L;成年女性为115~150g/L;新生儿为170~200g/L。

5.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血红蛋白随年龄而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一天之内有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

(2)病理性变化 血红蛋白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优于红细胞计数。根据Hb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Hb<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但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失血时,在补充液体前,虽然循环血容量缩小,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很难反映出存在贫血;如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但血液浓度减低,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已存在贫血;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即使血液浓度增高,但红细胞容量减少,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贫血不明显。二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四、红细胞形态检验

1.检测原理★★

红细胞形态检验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推断贫血的原因,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红细胞形态检查是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和成分的呈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

2.参考值★★★

瑞氏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μm(范围6.7~7.7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3.临床意义★★

(1)红细胞大小改变 小红细胞直径<6μm,正常人罕见,小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生理性淡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红细胞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大红细胞直径>10μm,为未完全成熟红细胞,体积较大,因残留脱氧核糖核酸,瑞氏染色后呈多色性或暗碱性点彩,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巨红细胞直径>15μm,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使幼稚细胞内DNA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脱核后成为巨大红细胞,血涂片还可见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红细胞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见于重度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正常色素性红细胞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低色素性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ID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高色素性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多色性红细胞见于正常人(占1%左右)、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细胞着色不一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形状改变 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可达25%~75%)、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占1%~15%);靶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少数(<4%)正常人;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棘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高达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裂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少见(<2%);缗钱状红细胞是红细胞互相连接如缗钱状,是因为血浆中某些蛋白(凝血因子Ⅰ、球蛋白)增高,使红细胞正负电荷发生改变所致;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除1周内婴幼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见于溶血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或骨髓转移性肿瘤、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脾切除后;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约占1/10000),其他各类贫血见到点彩红细胞表明骨髓造血旺盛或有紊乱现象;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卡波环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此外,红细胞胞质内也可见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等寄生虫病病原体。

五、血细胞比容测定

1.检测原理★★

血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

(1)离心法 是将抗凝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2)血液分析仪法 是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度为细胞体积,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2.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有折射计法、黏度法、比密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等。温氏法采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间残留的血浆,测定结果偏高,已淘汰;微量法采用高速离心,细胞间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约2%),且样本用量小、操作简便、残留血浆1%~3%。

(2)血液分析仪仪器法 仪器法测定精度为1%,手工法测定精度为2%,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会出现误差。

3.质量控制★★

(1)手工法 抗凝剂剂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够均会产生误差。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小红细胞、大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或红细胞增多症可使血浆残留量增加6%。当红细胞增多时,Hct明显增高,血浆残留也会相应地增加。

(2)血液分析仪仪器法 要注意Hct是否与RBC、MCV相关。

4.参考值★★★

(1)温氏法 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2)微量法 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5.临床意义★★

(1)Hct增高 见于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Hct减低 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但不同类型的贫血,Hc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值不完全一致。

(3)输液评估 有助于控制补液量和了解体液平衡情况,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6.操作方法

(1)温氏法 取EDTA-K2或肝素抗凝静脉血2mL,加入温氏管中,用水平离心机以2264g(即有效半径22.5cm,3000r/min)离心30min,离心后血液分为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紫黑红色)、带氧红细胞层(鲜红色),读取还原红细胞层柱高的毫米数,乘以0.01,即为每升血渡中红细胞体积的升数。

(2)微量法 取抗凝全血或末梢血,充入一次性毛细玻管(管长75mm,内径0.8~1.0mm,壁厚0.20~0.25mm,每支含肝素2U)的2/3(50mm)处,封口后,用水平式毛细管Hct离心机以12000r/min(相对离心力RCF≥10000g)离心5min,用专用读数被板或刻度尺,读取还原红细胞层和血液全层长度,计算Hct值。

六、红细胞平均指数

1.检测原理★★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手工法是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Hb/RBC和MCHC=MCH×MCV。

(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ct/RBC(fL),代表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pg),代表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Hb/Hct(g/L),代表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2.方法学评价

红细胞凝集(如冷凝集综合征)、严重高血糖症(葡萄糖高于60000mg/L)时,MCV假性增高,高脂血症、白细胞增多症使MCH假性增高。MCHC受Hct(血浆残留或出现异常红细胞)和Hb(高脂血症、白细胞增多症)的影响。

3.质量控制★★

(1)手工法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2)血液分析仪法 利用人群红细胞平均指数相当稳定的原理,用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对血液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

4.参考值(表1-1)★★★

表1-1  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值

5.临床意义★★

小细胞性贫血可低至MCV 50fL、MCH 15pg、MCHC 220g/L;大红细胞可高至MCH 150fL、MCH 50pg,但MCHC正常或减低;MCHC增高见于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但不超过380g/L。红细胞平均指数仅代表红细胞平均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溶血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虽属正细胞性贫血,但红细胞可有明显的大小不均和异形,大细胞性贫血也可有小细胞存在,小细胞性贫血也可有大红细胞,必须做血涂片检查才能较为准确地诊断(表1-2)。

表1-2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检测原理★★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来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

2.方法学评价及质量控制

RDW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为客观和准确。RDW异常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

3.临床意义★★

(1)贫血形态学分类 根据RDW和MCV,将贫血分为以下6类(表1-3)。

表1-3  贫血MCV/RDW分类法

(2)缺铁性贫血 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指标当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开始增高,随后逐渐降低至正常。

(3)鉴别诊断 鉴别缺铁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为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八、网织红细胞计数

1.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也可采用血液分析仪法,用荧光染料(如吖啶橙、派若宁-Y、噻唑橙)使网织红细胞内RNA着色,用流式细胞术(FCM)得到网织红细胞数。

2.方法学评价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易蒸发,造成结果偏低。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

(2)血液分析仪法 可提供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MRV)、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r)、LFR、MFR、HFR、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MFR+HFR)/LFR×100]。仪器法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

3.质量控制★★

(1)显微镜法 影响因素有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识别能力、血涂片质量的好坏、计数的红细胞数量、计数方法等。

(2)仪器法 出现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会使结果假性增高。

4.参考值★★★

(1)显微镜法 成人0.8%~2.0%或(25~75)×109/L,新生儿2.0%~6.0%。

(2)仪器法 男性RMI 9.1%~32.2%,女性RMI 12.8%~33.7%。

5.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12/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占20%~30%,Ⅳ型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

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有以下两种。①增多: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或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放疗、化疗后,Ret短暂、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②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5%,绝对值低于15×109/L。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如Ret小于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红细胞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RPI=Ret%×(被测Hct/正常人Hct)×(1/Ret成熟天数),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准确。

6.操作方法

在2滴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中加血2滴,混匀,37℃放置15~20min,制片后,在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计算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红细胞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WHO推荐使用的网织红细胞活体染液为新亚甲蓝,其染色力强且稳定;煌焦油蓝(又名灿烂甲酚蓝)染液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但易产生沉淀。为提高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精度和速度,ICSH推荐使用Miller窥盘,将Miller窥盘置于目镜内,选择红细胞散在且分布均匀的部位,用小方格(A)计数红细胞,大方格计数网织红细胞,按下式计算:网织红细胞(%)=B格内的网织红细胞数/9×A格内的红细胞数×100%(CV约为10%)。

九、点彩红细胞计数

1.检测原理★★

点彩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的变性的嗜碱性RNA,经碱性亚甲基蓝染色后,呈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在油镜下计数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由于点彩红细胞较少且分布不均,必要时可扩大红细胞计数量。

2.操作方法

取新鲜血1滴制片,用甲醇固定3min,以50g/L碱性亚甲蓝液染色1~2min,然后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点彩红细胞数,最后计算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

3.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正常参考值<0.03%。

(2)增高主要见于中毒及各类贫血,如铅、汞、银、铋、硝基苯、苯胺中毒及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表示造血旺盛。

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检测原理★★★

红细胞沉降率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 约数分钟至10min。

②快速沉降期 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

③细胞堆积期(缓慢沉积期) 红细胞堆积到试管底部。

2.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有魏氏法、潘氏法等。魏氏法为ICSH推荐方法,潘氏法与魏氏法相关性好、用血量少,适用于儿童,各种方法参考值不同。

(2)血沉仪法 优点有仪器测量时间短、重复性好、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等。

3.质量控制★★

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

(1)血浆蛋白质比例 小分子蛋白如白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因子Ⅰ、触珠蛋白、铜蓝蛋白、α-酸性糖蛋白、α-胰蛋白酶)、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使血沉加快。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血沉和血浆阻逆力保持平衡,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沉加快;数量增多则血沉减慢,但数量太少则影响了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导致血沉也减慢。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3)血沉管 应置血沉架上完全直立,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下降,会加速红细胞沉降,如血沉管倾斜30°,沉降率则会增加30%。

(4)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血浆凝血因子Ⅰ减少)使血沉减慢,当样本冷藏4~24h,测定前平衡至室温并混匀后,不影响检测结果。

(5)温度 室温过高(>25℃)使血沉加快,可按温度系数校正;室温过低(<18℃)使血沉减慢,但无法校正。

4.参考值★★★

(1)魏氏法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1h。新生儿及儿童:0~10mm/h。

(2)潘氏法 成年男性0~10mm/h,成年女性0~12mm/h。

5.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快,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及老年人。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

(2)血沉减慢 见于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肝病、肿瘤、其他严重疾病未产生急性反应蛋白等。

6.操作方法

取109mmol/L枸橼酸钠0.4mL,加静脉血1.6mL,混匀,用血沉管吸入混匀全血,并直立于血沉架上,定时1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的血浆段高度,即血沉。

考题回顾与同步练习

【例1】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红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B.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 C.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 D.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6.5μm E.双凹圆盘状结构可携带更多的氧

【例2】红细胞目视计数法的计数公式是(N表示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A.N×5/25×10×103×200 B.N×25×10×105×200 C.N×5/25×10×105×200 D.N×5/25×10×106×200 E.N×25/5×10×106×200

【例3】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

A.不易于自动血液分析仪使用 B.操作步骤烦琐、不方便 C.试剂稳定性差,不易保存 D.试剂具有剧毒性 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

【例4】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

A.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B.高色素性红细胞 C.低色素性红细胞 D.嗜多色性红细胞 E.碱性点彩红细胞

【例5】网织红细胞增多最明显的疾病是

A.溶血性贫血 B.慢性失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贫血 E.缺铁性贫血

【例6】RDW反映的是红细胞的

A.平均体积 B.血红蛋白含量 C.染色深浅 D.体积的均一性 E.结构的异常度

【例7】抗凝剂枸橼酸钠水溶液与血液按体积比例1∶9或1∶4使用,条件是血细胞比容需在

A.20%~30% B.30%~40% C.30%~50% D.40%~50% E.50%~60%

【例8】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

A.红细胞沉降速度 B.红、白细胞沉降速度 C.有核红细胞沉降速度 D.成熟红细胞沉降速度 E.全血红细胞沉降速度

【例9】小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直径小于

A.7.0μm B.6.0μm C.5.5μm D.5.5μm E.4.5μm

【例10】贫血的Bessman分类是指根据MCV和以下哪个指标进行的分类

A.MCH B.MCHC C.RDW D.HCT E.Hb

【例11】女性,Hb为65g/L,应属于

A.轻度贫血 B.极重度贫血 C.重度贫血 D.中度贫血 E.无贫血

【例12】关于RDW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贫血MCV/RDW形态学分类对贫血形态学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B.正细胞性贫血RDW可降低 C.缺铁性贫血RDW可升高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正常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DW可正常

【例13】铅中毒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

A.碱性点彩红细胞 B.染色质小体 C.棘细胞 D.镰状红细胞 E.小红细胞

【例14】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疾病是

A.败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严重贫血 D.良性肿瘤 E.急性心肌梗死

【例15】引起血沉加快的疾病,应除外

A.风湿热 B.结核病 C.缺铁性贫血 D.心绞痛 E.胃癌

参考答案

1.D 2.E 3.D 4.C 5.A 6.D 7.D 8.A 9.B 10.C 11.D 12.B 13.A 14.D 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