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尿液化学检验
考纲要求
①尿液酸碱度、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或尿胆素)等尿干化学检查;②尿液本周蛋白检查;③尿液微量白蛋白检查;④尿液蛋白电泳;⑤尿液肌红蛋白检查;⑥尿液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T-H糖蛋白测定;⑦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⑧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⑨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⑩尿液其他化学物质检查。
复习要点
一、尿液酸碱度测定
1.尿液酸碱度的定义★
尿液酸碱度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简称为尿液酸度。尿液酸度分为以下两种。
(1)滴定酸度 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
(2)真正酸度 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pH来表示。
2.检测方法及评价★★
(1)试带法 用pH广泛试带浸入尿液中,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但试带易吸潮变质,影响准确性。
(2)指示剂法 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显示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绿色为中性尿。本法操作简单,但溴麝香草酚蓝的pH变色为6.0~7.6,当尿液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黄疸尿、血尿易干扰指示剂法。
(3)滴定法 可检查尿液酸度的总量。可用于观察尿液酸度的动态监测,但操作复杂。
(4)pH计法 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对于肾小管酸中毒的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特殊仪器,且操作更烦琐。
3.质量控制★
标本必须新鲜,陈旧标本可因CO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也可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是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使pH减低。
(1)试带法 试带应满足生理和病理尿pH的变化范围,未被酸、碱污染,未吸潮变质。
(2)指示剂法 一般指示剂多不易溶于水,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NaOH稀溶液)助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因为指示剂的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不同的颜色。
(3)滴定法 氢氧化物溶液浓度必须标准。
(4)pH计法 应经常校准pH计,确保仪器在正常良好状态下检测。
4.参考值★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 5.5~6.5,平均pH 6.0。随机尿pH 4.5~8.0。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h。
5.临床应用★
(1)生理性变化
①尿液pH易受食物影响 如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饥饿状态等,尿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pH增高。
②进餐后尿pH增高 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值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③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生理活动,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均可使尿液pH减低。许多药物也会影响尿液pH。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污染,分解尿素可使尿液碱化。
(2)病理性变化
①尿pH减低 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H+增强,尿酸度增高)等。其他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
②尿pH增高 见于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严重呕吐。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等。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尿pH呈相对偏碱性。应用利尿药、进食太多蔬菜、水果等。
观察尿液pH变化,可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统微生物的感染。
二、尿液蛋白质检查
1.蛋白尿的定义★★
尿液中蛋白质≥150mg/24h或≥100mg/L,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参考值:定性试验呈阴性;定量试验<0.1g/L或<0.15g/24h。
2.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白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
①选择性蛋白尿 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白蛋白,分子量>9万的蛋白则极少出现,尿免疫球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0.1,尿蛋白半定量多为±~+。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②非选择性蛋白尿 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尿蛋白成分以大分子量和中分子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与白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狼疮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2g/24h,定性半定量试验+~++。多见于以下情况。
①肾小管间质病变 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范科尼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
②中毒性肾间质损伤 由于汞、镉、铀、砷和铋等重金属类或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以及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又称中毒性肾病。
③中草药 如使用马兜铃、木通过量,也可引起高度选择性肾小管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明显管型尿。
④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混合性蛋白尿 指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
(4)溢出性蛋白尿 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尿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为1.0~2.0g/24h。可见于浆细胞病、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其他,如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严重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增高形成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凡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蛋白质、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肾脏组织炎症,或受药物等刺激泌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称为组织性蛋白尿。定性±~+,定量0.5~1.0g/24h。其组成成分多以T-H蛋白为主。
(6)生理性蛋白尿 包括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两种。
①功能性蛋白尿 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定量<0.5g/24h,多见于青少年。
②体位性蛋白尿 又称为直立性蛋白尿,特点是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亦多见于青少年。
(7)偶然性蛋白尿 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黏液或生殖系统排泌物,如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成分时,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但不伴随肾脏本身的损害,故又称假性蛋白尿。主要见于肾以下泌尿道的炎症、出血及生殖系统排泌物的污染。
3.检测方法及评价★★
(1)尿蛋白定性试验 为蛋白尿的筛检试验。
①试带法 本法对白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仅为白蛋白的1/100~1/50,且可漏检本周蛋白。尿液pH值增高可产生假阳性。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用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②加热乙酸法 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能同时检出白蛋白及球蛋白,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15g/L左右。本法能使含对比剂尿液变清,可用于鉴别试验。
③磺基水杨酸法 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白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敏感度高达0.05~0.1g/L,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2)尿蛋白定量试验 有沉淀法、比色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免疫测定法和尿蛋白电泳法等。目前染料结合法、比色法应用较为广泛,免疫法和尿蛋白电泳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4.质量控制★
(1)试带法 使用标准合格的试带,并严格按照注意事项操作。
(2)加热乙酸法 控制加酸量及盐类浓度,加酸过少、过多,导致远离蛋白质等电点时,可使阳性程度减弱。如尿液盐类浓度过低,又可致假阴性,此时可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2滴后,再进行检查。
(3)磺基水杨酸法 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复方磺胺甲噁唑、对氨基水杨酸等)和有机碘对比剂,以及尿内含有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或黏蛋白时,可呈假阳性反应。此时,可通过加热煮沸后浊度是否消失予以鉴别。
(4)注意方法间差异,加强质量控制,用于尿蛋白定量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尽力做到标本、试剂合格,操作规范,结果有可比性。
5.临床应用★★
(1)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性蛋白尿 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精神紧张、过度兴奋等,呈混合性蛋白尿,一般为2~3d后消退。
②直立性蛋白尿 多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无肾病证据。
③摄入性蛋白尿 尿液中可偶然被检出尿蛋白。
④偶然性蛋白尿 受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的污染,偶尔出现假性蛋白尿。
⑤老年性蛋白尿 与年龄低于60岁的人相比,老年人蛋白尿的发生率增高。这些人应每隔6个月,随访检查血压等,但总体预后良好。
⑥妊娠性蛋白尿 妊娠时可有蛋白尿,但应注意随访。若无症状者,尿蛋白持续1~2g/d或伴血尿时,则预后比暂时性或直立性蛋白尿者差。
(2)病理性蛋白尿
①肾前性蛋白尿 见于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白血病等),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大面积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电灼伤、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肉萎缩等),酶类增高(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尿溶菌酶增高,胰腺炎严重时尿淀粉酶增高等)。
②肾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狼疮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中草药类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和器官移植。
③肾后性蛋白尿 见于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等;泌尿系邻近器官炎症性疾病。
三、尿液糖检查
1.尿糖的定义★★
正常人尿液几乎不含或仅含微量葡萄糖,一般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葡萄糖是尿糖的主要成分,偶见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等。葡萄糖是否出现于尿液中,主要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阈3个因素,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8.88mmol/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
2.检测方法及评价★★
(1)班氏法 可检出多种尿糖,简便,但易受其他还原物质干扰,倾向于淘汰。
(2)试带法 本法检测葡萄糖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分析。
3.质量控制★
(1)班氏法 试验前,必须首先煮沸班氏试剂,避免试剂变质。
(2)试带法 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强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等或低比密尿等。假阴性见于尿液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阿司匹林;标本久置,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
4.参考值★★
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56~5.0mmol/24h。
5.临床应用★★
(1)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摄入性糖尿 包括摄入增多和输入性增多。
②应激性糖尿 由于情绪激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情况,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一过性糖尿。
③代谢性糖尿 糖尿病。
④内分泌性糖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
(2)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滤过液中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减低,肾糖阈减低所致的糖尿。
①家族性肾性糖尿 范科尼综合征患者,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均正常,但由于先天性近曲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功能缺损,空腹尿糖则为阳性。
②新生儿糖尿 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还不完善所致。
③后天获得性肾性糖尿 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伴有肾小管损伤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因细胞外液容量增高,肾滤过率增高而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受到抑制,使肾糖阈减低,出现尿糖;但如出现持久且强阳性尿糖时,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3)其他糖尿 血液中除了葡萄糖外,其他糖类有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蔗糖等。如果进食过多或受遗传因素影响,体内糖代谢失调后,易出现相应的糖尿。
四、尿液酮体检查
1.尿液酮体的定义★
尿酮体(KET)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高,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酮体血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可产生酮尿。
2.检测方法及评价★★
(1)试带法 基于湿化学亚硝基铁氢化钠法而设计,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尿酮体筛检方法。检测过程简易快速,尤其适合于床边检验。应注意不同试带对丙酮和乙酰乙酸的灵敏度可能不一样。
(2)湿化学Rothera法 在碱性条件下,亚硝基铁氢化钠可与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起反应呈现紫色,但不与β-羟丁酸起反应。
3.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酮体(以丙酮计)170~420mg/L,乙酰乙酸<20mg/L。
4.临床意义★★
尿酮体检查主要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疾病或状态的诊断,强阳性试验结果具有医学决定价值。
五、尿液胆红素检查
1.尿液胆红素的概述★
血浆胆红素有未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和δ胆红素三种。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CB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尿胆红素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2.检测方法及评价★★
(1)重氮法 目前多用此法做定性筛检试验,如果反应不典型,应进一步分析鉴定。在尿液pH较低时,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如吡啶和依托度酸可引起假阳性反应;尿蓝母产生橘红色或红色而干扰结果。维生素C浓度达1.42mmol/L和亚硝酸盐存在时,可抑制重氮反应而呈假阴性。
(2)氧化法 Smith碘环法最为简单,但灵敏度低,目前已很少使用;Harrison法操作稍繁,但灵敏度较高。
3.质量控制★
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易转变为胆绿素,因此检测时应使用新鲜尿液标本,为避光宜用棕色容器收集标本。维生素C、亚硝酸盐和某些药物可引起假阴性结果。
4.参考值★★
定性,阴性。
5.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
(1)胆汁淤积性黄疸 因胆汁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红素阳性。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或肝外、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如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胆汁淤滞等。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摄取血浆中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减低,使UCB在血中浓度增高,但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为CB。见于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败血症等。因肝细胞损伤,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受损。在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当血清总胆红素增高或黄疸不明显时,尿胆红素阳性为最早出现阳性的检测指标之一,阳性率达86%,因此尿胆红素的检测有利于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
(3)溶血性黄疸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UCB,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同时,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UCB在血中潴留而引起黄疸。但肝细胞将UCB转变为CB,并经胆管排泄均正常,因而血液中并无CB存在,故尿胆红素阴性。溶血性黄疸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
(4)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如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
六、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1.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的概述★
结合胆红素排入肠腔转化为尿胆原(UBG),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UBG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小部分UBG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UBG。无色UBG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尿胆红素、UBG和尿胆素俗称尿三胆。由于送检的标本多为新鲜尿标本,UBG尚未氧化成尿胆素,故一般检查尿胆红素和UBG,又俗称尿二胆。
2.检测方法★★
(1)尿胆原
①湿化学Ehrlich法 尿胆原(UBG)在酸性溶液中,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
②试带法 检测原理基于Ehrlich法UBG检测已成为尿分析仪试带法分析项目组合之一,用于疾病的尿筛检。
(2)尿胆素 用湿化学Schleisinger法。
3.参考值★★
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尿胆素定性,阴性。
4.临床意义★★
UBG检查结合血清胆红素、尿胆红素和粪胆原等检查,可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尿液UBG呈明显强阳性,尿胆素阳性。可见于各种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输血后溶血、蚕豆病、毒蛇咬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也可见于大面积烧伤等。
(2)肝细胞性黄疸 UBG可轻度或明显增高,尿胆素阳性,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的方法。
(3)梗阻性黄疸 粪便呈白陶土色,尿胆原和尿胆素均阴性。
七、尿血红蛋白检查
1.尿血红蛋白的概述★
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若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则血浆存在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当其量>1000mg/L时,血红蛋白可随尿液排出。其特点为外观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潜血试验阳性。
2.检测方法及评价★★
(1)湿化学法 常用邻联甲苯胺法、氨基比林(匹拉米洞)法等,操作简单,但试剂稳定性差,特异性较低;尿液中混入铁盐、硝酸、铜、锌、碘化物等均可使结果呈假阳性;尿液中含有过氧化物酶或其他对热不稳定酶也可呈假阳性。
(2)试带法 基本克服了湿化学法试剂不稳定的弱点,但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尿液被氧化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可致结果呈假阳性;大剂量的维生素C或其他还原物质导致假阴性;甲醛可使反应假阴性,大量亚硝酸盐则可延迟反应。试带法除与游离血红蛋白反应外,也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但在高蛋白、高比密尿液中,红细胞不溶解,试带灵敏度减低。
(3)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法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快速、使用方便,基本克服了化学法试带法的缺点。
3.质量控制★
标本应新鲜,湿化学法所用试剂必须稳定、可靠;3%的过氧化氢易挥发失效,宜新鲜配制。为防止假阳性,可将尿液煮沸2min,破坏尿中白细胞过氧化物酶。
4.参考值★
定性:阴性。
5.临床意义★
尿血红蛋白测定有助于血管内溶血疾病的诊断。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红细胞破坏 如心脏瓣膜修复术后,大面积烧伤、剧烈运动、急行军、严重的肌肉外伤和血管组织损伤等。
(2)生物因素 如疟疾感染、梭状芽孢杆菌中毒等。
(3)红细胞膜缺陷 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如食用蚕豆,服用药物伯氨喹、乙酰苯胺、磺胺、呋喃妥因、非那西汀后。
(4)不稳定血红蛋白疾病 如接触氧化性药物后。
(5)免疫因素 见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温抗体、冷抗体引起的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诱导的半抗原(青霉素、甲基多巴、奎尼丁等)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八、尿液本周蛋白检查
1.尿液本周蛋白的概述★
本周蛋白(BJP)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从尿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BJP在pH 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可再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为凝溶蛋白。BJP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损伤肾功能。
(1)当BJP通过肾排泄时,BJP可在肾小管内沉淀,阻塞肾小管,抑制肾小管对其他蛋白成分的重吸收,损害近曲小管、远曲小管。
(2)κ轻链相对分子质量小,且具有肾毒性,可直接损害肾小管细胞。
2.检查方法及评价★
(1)热沉淀-溶解法 本法灵敏度不高,致使假阴性率高。
(2)对甲苯磺酸法 本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是较敏感的筛检试验方法。
(3)蛋白电泳法 经乙酸纤维素膜电泳,BJP可在α2至γ球蛋白区带间出现“M”带。
(4)免疫电泳 样品用量少、分辨率高、特异性强。
(5)免疫固定电泳 比区带电泳和免疫电泳更敏感。
(6)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 测试速度快、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稳定好,是目前免疫学分析中比较先进的方法。
3.参考值★
定性:阴性。
4.临床意义★
(1)多发性骨髓瘤 99%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诊断时有血清M蛋白或尿M蛋白。早期尿BJP可呈间歇性排出,50%病例>4g/d,最多达90g/d。
(2)巨球蛋白血症 80%的患者尿中有单克隆轻链。
(3)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70%以上的患者血和尿中发现单克隆蛋白,89%患者诊断时血或尿中有单克隆蛋白。
(4)其他疾病 μ重链病2/3病例有BJP尿;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移癌、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等患者尿中也偶见BJP。20%“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病例可查出BJP,但尿中含量低,多数<60mg/L;一些患者有稳定的血清M蛋白和尿BJP,长达15年也未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或有关疾病。
九、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
1.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概述★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白蛋白超过正常水平,但低于常规试带法可检出的范围。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主要征象,其概念主要用以区别传统的临床蛋白尿。
2.测方法及评价★★
尿液微量白蛋白尿,用磺基水杨酸法、加热乙酸法及试带法基本不能检出,多采用免疫学方法,如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免疫浊度法等。其收集和报告方式如下。
(1)定时尿法 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排出率(μg/min或mg/24h)。
(2)随机尿法 用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排出率(mg/mmol Cr或mg/g Cr)。
(3)晨尿法 报告每升尿排出量(mg/L);推荐以24h尿白蛋白排泄总量,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表示。
3.参考值★
成人(1.27±0.78)mg/mmol Cr或(11.21±6.93)mg/g Cr。
4.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尤其当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超过20μg/min尿,常作为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全身性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微量白蛋白尿还见于以下疾病:①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等;②妊娠子痫前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癌、肝硬化等;③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剧烈运动与饮酒等。
十、尿液蛋白电泳
1.检测方法及评价★
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亦称尿蛋白SDS盘状电泳。本法是目前分析蛋白质亚基组成和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的最好方法。
2.参考值★
各相对分子质量的尿蛋白均显示微量蛋白区带,以白蛋白区带为主。
3.临床意义★
尿蛋白电泳主要用于蛋白尿的分型。①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见于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疾病;②中及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见于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③混合性蛋白尿见于整个肾单位受损的病理情况。
十一、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1.尿液肌红蛋白的概述★
当肌肉组织受损伤时,肌红蛋白(Mb)可大量释放至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迅速通过肾小球滤过而由肾脏排出。肌红蛋白尿可用潜血试验法、80%饱和硫酸铵法进行检测。
2.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4mg/L。
3.临床意义★
①阵发性肌红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后;②Mb尿见于创伤;③Mb尿见于组织局部缺血、心肌梗死早期、动脉阻塞缺血;④代谢性Mb尿见于酒精中毒、砷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巴比妥中毒、肌糖原积累等;⑤Mb尿见于原发性肌肉疾病,如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肌肉营养不良等。
十二、尿液β2-微球蛋白测定
1.尿液β2-微球蛋白的概述★
β2-微球蛋白(β2-M)分子质量小且不和血浆蛋白结合,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入原尿,其中99.9%由近端肾小管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因此,仅有微量β2-M自尿中排出。
2.检测方法★
β2-M为肾小管性蛋白尿,用试带法筛检常为阴性,用加热乙酸法可为阳性。可用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特定蛋白检测仪法进行定量测定。
3.参考值★
<0.2mg/L或370μg/24h。
4.临床意义★
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术后若持续出现尿β2-M增高,表明排斥反应未得到有效控制。
十三、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概述★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内。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2.检测方法及评价★
HCG的方法很多,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验、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试验、检孕卡法、胶乳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
3.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与处理:宜采集首次晨尿(中段尿)100mL,离心取上清液用于检查。若为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应加热煮沸3min后,离心取上清液检查。不宜使用严重的血尿、菌尿标本。检验过程每批试验均应设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尿液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可与HCG产生试验的交叉反应,呈现假阳性。避免假阳性方法:①尽量釆用单克隆抗体二点酶免疫法,减低交叉反应;②应在排卵期或排卵后3d,留尿液检查;③对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可肌注丙酸睾酮,使LH下降,再留尿液检查。
4.参考值★★
定性:阴性。
5.临床意义★★
早期妊娠诊断;流产诊断和检查;异位妊娠的诊断;其他畸胎瘤、睾丸间质细胞癌、肺癌、胃癌、肝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患者血液和尿液中HCG也明显增高。
十四、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
1.Tamm-Horsfall蛋白的概述★
Tamm-Horsfall蛋白(THP)为尿中黏蛋白的一种,是一种肾特异性蛋白质。THP为管型的主要基质成分。机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尿路梗阻性疾病等引起肾脏实质损伤时,THP可沉着于肾间质并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
2.临床意义★
THP在尿中含量增高提示远端肾小管各种原因的病变。尿THP一过性增高,可见于重铬酸钾中毒和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THP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提示易于形成尿结石。尿中THP测定有助于判断泌尿道结石患者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效果。
十五、尿液α1-微球蛋白测定
1.尿液α1-微球蛋白的概述★
α1-微球蛋白(α1-M)广泛分布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结合型α1-M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游离型α1-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约99%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以胞饮形式重吸收并分解,仅微量α1-M可从尿中排泄。
2.临床意义★
尿α1-M增高是反映和评价各种原因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所致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与β2-M相比较,α1-M不受恶性肿瘤的影响,酸性尿中不会出现假阴性,故结果更为可靠。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血清和尿α1-M都增高,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受损,故测定血清α1-M比检测血肌酐或β2-M在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上更灵敏。
十六、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
纤维蛋白或凝血因子Ⅰ在纤溶酶(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正常人尿液中无FDP。检测尿液FDP的临床意义如下。
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FDP阳性并进行性增高,提示肾小球内有局部凝血、微血栓形成和纤溶变化。
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移植排斥反应、肾肿瘤等也可见尿液FDP含量增高。
十七、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
1.尿乳糜液和脂肪的概述★
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管引流入血,而逆流到泌尿系淋巴管中,导致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流入尿中所致。乳糜尿主要含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盐及少量凝血因子Ⅰ、白蛋白等。若合并泌尿道感染,则可出现乳糜脓尿。
2.检测方法及评价★★
离心沉淀法;有机溶剂抽提法。
3.参考值★
定性:阴性。
4.临床意义★
累及淋巴循环疾病(如腹腔结核、腹腔肿瘤等)的辅助诊断;丝虫病诊断;其他如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高脂血症、肾盂肾炎、棘球蚴病(包虫病)、疟疾等。
十八、其他化学物质检查
1.尿液免疫球蛋白、补体C3★
(1)参考值
IgG、IgA、IgM、C3为阴性。
(2)临床意义
①尿液C3及IgG、IgM阳性,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
②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肾小管疾病,尿液内C3及IgG、IgM多为阴性。
③尿IgM阳性,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损害严重,治疗效果及预后差。
2.尿酶★
(1)溶菌酶 尿液中很少或无溶菌酶。测定尿液内的溶菌酶主要有助于判断肾小管的功能。①肾小管炎症、中毒时,尿液溶菌酶增高,可作为鉴别肾小管与肾小球病变的标志之一;②作为观察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指标;③作为判断急性肾小管坏死预后的指标;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尿溶菌酶增高。
(2)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NAG增高可见于各种肾病,因而特异性较差,如缺血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的活动期等。下尿路感染时尿NAG正常。
(3)尿淀粉酶(AMY) 人血清淀粉酶易通过肾小球滤膜出现于尿中。急性胰腺炎和任何阻塞胰腺管原因均可使尿淀粉酶活性增高(如胰腺癌、胰腺损伤和急性胆囊炎等),慢性胰腺炎一般不增高。
3.尿氨基酸★
(1)胱氨酸尿 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先天性、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疾病,反复发生结石、尿路梗阻合并尿路感染;严重者可形成肾盂积水、梗阻性肾病,最后导致肾衰竭。
(2)苯丙酮尿 常见于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氨基酸代谢紊乱。游离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在患者血液、脑脊液和体内蓄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影响体内色素代谢。大量的苯丙酮酸可自尿内排出,有特殊鼠臭气味。
(3)酪氨酸尿 测定血清和尿液中酪氨酸有助于酪氨酸尿症的诊断。
4.含铁血黄素★
(1)含铁血黄素的概述 含铁血黄素为含有铁质的棕色色素颗粒,当血管内溶血发生时,大部分血红蛋白自尿中排出;另有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在细胞内分解成含铁血黄素,而后随细胞脱落由尿中排出。当尿液中细胞分解时含铁血黄素也可被释放到尿中。常用普鲁士蓝铁染色法检测。
(2)参考值 阴性。
(3)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肾实质有铁的沉积。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行军”性肌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严重肌肉疾病等。当尿中血红蛋白量较少时,潜血试验可能阴性,此时可进一步检测是否有含铁血黄素。但是,应注意在溶血初期虽有血红蛋白尿,但因血红蛋白尚未被肾上皮细胞摄取,不可能形成含铁血黄素,因此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5.卟啉尿★
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卟啉代谢紊乱的疾病。
(1)急性间歇性卟啉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尿中卟胆原和6-氨基-Y-酮戊酸的日排泄量显著增高,据此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2)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疾病,由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缺乏引起。
(3)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由肝脏中尿卟啉原脱羧酶缺乏引起。诊断特征是尿中以尿卟啉为主,且粪便中异粪卟啉增多。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可以轻度增高而卟胆原正常。
考题回顾与同步练习
【例1】尿液的真酸度是指
A.尿液中所有能解离的氢离子浓度 B.尿液中所有能解离的氧离子饱和浓度 C.尿液中所有能解离的钠离子浓度 D.尿液中所有能解离的氢氧根离子浓度 E.尿液中所有能解离的钾离子浓度
【例2】酸性尿为下列哪种情况时出现的尿
A.呼吸性碱中毒 B.低钾性碱中毒 C.严重呕吐 D.肾盂肾炎 E.肾小管性酸中毒
【例3】引起尿液pH升高的疾病是
A.低钾性碱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糖尿病 D.慢性肾小球肾炎 E.白血病
【例4】血浆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而产生的蛋白尿是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血浆性蛋白尿 C.溶血性蛋白尿 D.肾小管性蛋白尿 E.溢出性蛋白尿
【例5】下列哪项不属于溢出性蛋白尿
A.白蛋白 B.本周蛋白 C.肌红蛋白 D.血红蛋白 E.免疫球蛋白轻链
【例6】关于尿蛋白质试带法检验的叙述,以下错误的是
A.黄疸尿对结果有影响 B.尿液pH对结果有影响 C.维生素对结果有影响 D.浑浊尿不影响比色 E.对白蛋白和球蛋白均敏感
【例7】由于剧烈运动、受寒等原因造成的蛋白尿,称为
A.组织性蛋白尿 B.功能性蛋白尿 C.妊娠性蛋白尿 D.肾小管性蛋白尿 E.溢出性蛋白尿
【例8】尿葡糖糖试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常见的干扰物质是
A.过氧化物 B.稀氨溶液 C.维生素C D.青霉素 E.链霉素
【例9】尿酮体是指
A.β-羟丁酸 B.乙酰乙酸 C.丙酮 D.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酸 E.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
【例10】成人体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
A.正常红细胞分解 B.衰老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分解 C.未成熟红细胞分解 D.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 E.肝细胞合成
【例11】血红蛋白尿见于
A.血管内溶血 B.肝细胞性黄疸 C.阻塞性黄疸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12】不能用于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的试验是
A.放射免疫法 B.试带法 C.酶免疫法 D.免疫比浊法 E.标记免疫法
【例13】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血β2-微球蛋白不增高,最可能的原因为
A.类风湿关节炎 B.肿瘤 C.肾小管损伤 D.干燥综合征 E.系统性红斑狼疮
【例14】Tamm-Horsfall蛋白是尿液中的一种
A.黏蛋白 B.白蛋白 C.糖蛋白 D.球蛋白 E.肌红蛋白
【例15】评价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理想指标是
A.α-1微球蛋白 B.Tamm-Horsfall蛋白 C.纤维蛋白 D.白蛋白 E.本周蛋白
【例16】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主要用于诊断
A.增生性贫血 B.肾小球肾炎 C.血栓与纤溶性疾病 D.泌尿系统感染 E.多发性骨髓瘤
【例17】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阳性,提示
A.糖尿病肾病 B.急性肾炎 C.卟啉病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例18】乳糜尿中主要含有
A.淋巴液 B.蛋白质 C.血液 D.白细胞 E.红细胞
【例19】引起乳糜尿最常见的原因是
A.肾病综合征 B.慢性丝虫病 C.肾小管变性疾病 D.腹膜结核 E.先天性淋巴管畸形
【例20】含铁血黄素颗粒可见于尿液的哪种细胞
A.红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 E.变移上皮细胞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A 6.E 7.B 8.C 9.E 10.B 11.A 12.B 13.C 14.A 15.A 16.C 17.D 18.A 19.B 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