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et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别名】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之气喘咳嗽。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用于治疗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蜕等药配伍应用[1]。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于治疗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咳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与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与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用于肺热咳喘,常与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1]。
(3)用于风水水肿等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常与白术、生姜等同用[2]。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1.5~10g;或入丸、散。
(2)外用 适量,研末搐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蜜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之。
【使用注意】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参考文献
[1] 扈晓宇,张扬,张德雄.经方本源剂量治疗流行性感冒风寒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3):230-234.
[2] 李琳.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45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02):117-118.
桂枝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别名】柳桂。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心、肺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表证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证,身不出汗,与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证,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1]。
(2)用于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伍附子、羌活、防风等应用;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伍当归、芍药、桃仁等应用[2,3]。
(3)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以通利小便,常配伍猪苓、泽泻等应用,如五苓散[4]。
(4)用于奔豚 桂枝能温散膀胱水气,使冲气不从腹部上逆,而能蒸腾水气从背部和卫表而出,如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等[4]。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5~6g,大剂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者,孕妇忌服。
参考文献
[1] 吴仕柏,燕瑞先.桂枝汤在儿科临床运用体会[J].江西中医药,1997(05):31.
[2] 李琴.桂枝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4(03):152-153.
[3] 李耀清.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05):468-469.
[4] 汪琼.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解表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紫苏叶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苏叶。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 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证,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证兼有气滞,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2)用于胸闷、呕恶等症 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证,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
(3)治疗寻常疣 将疣周围皮肤消毒,取洗净之鲜紫苏叶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钟,用敷料包扎,每天1次。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5~10g。
(2)外用 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温病及气弱者忌服。不宜久煎。
生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别名】姜。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伍麻黄、桂枝等应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伍半夏、竹茹、黄连等应用。
(3)用于肺寒咳嗽 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治疗风寒客肺所致的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治疗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
(4)用于鱼蟹中毒、呕吐腹泻等症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5)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生姜微温,能温中健脾、助中焦运化,可与白芍、党参、黄芩、半夏、炙甘草、干姜、大枣、黄连等配伍,即生姜泻心汤。
(6)治疗慢性鼻窦炎 可作为隔物灸媒介,温通经络、行其血气,用于治疗鼻窦炎。
(7)用于中毒急救 对于半夏、乌头、羊踯躅、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10g;或捣汁冲。
(2)外用 取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荆芥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香荆荠。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以及风热感冒等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风寒感冒之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须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金银花等。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配伍应用[1]。
(3)用于疮疡初起、发热恶寒等 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证者,可配伍防风、金银花、连翘、赤芍等应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
(4)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伍其他止血药应用。
(5)治疗皮肤瘙痒症 取净荆芥穗50g,碾为细面,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患处(如范围广,可分片进行),然后用手掌来回反复地揉搓,摩擦至手掌与患部发热为度。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症,轻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2]。
(6)治疗荨麻疹 荆芥穗较荆芥发散力强,更长于祛风。应用荆芥穗发汗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荆芥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抑菌、抗感染等作用;荆芥穗尚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临床上应用荆芥穗以“汗法”治疗荨麻疹,经临床实践,疗效显著[3]。
(7)治疗水痘 能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与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配伍以退热、发疹,促进原发疱疹塌陷结痂[4]。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炒炭止血。荆芥穗效用相同,唯发散之力较强。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马玉静.外用荆芥穗治疗荨麻疹[J].中医杂志,1965(12):18.
[2] 颜志芳.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3] 白正学.单味荆芥穗治疗荨麻疹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13(7):48.
[4] 赵蓉,陈大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水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01):36.
防风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别名】关防风、东防风、西防风、山防风、黄防风、青防风。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主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之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风热感冒之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发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伍应用。
(2)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伍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疗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伍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应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的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伍白芍、白术、陈皮等应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4)治疗过敏 过敏辨证为风热者,可与荆芥、蒺藜等配伍祛风止痒。
(5)治疗面神经炎 治疗风邪所致的面瘫有良好的效果。
(6)治疗呼吸道感染 使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令得行,气道通利。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
(7)治疗皮肤病 防风常用来治疗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湿疹、疥癣等引起的皮肤瘙痒。皮肤病虽症在体表,但邪气袭人易致阴阳失调,乃致脏腑功能失常,久则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脉络瘀阻,实为顽固性皮肤病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之根本原因。应用防风通圣散配伍活血化瘀药(防风、甘草、川芎、连翘等)治疗皮肤病,疗效甚好。
(8)治疗过敏性鼻炎 防风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甚好。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羌活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de Boiss.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别名】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之发热恶寒等症 羌活功能为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风寒感冒,以头痛、身痛为主,常与防风、白芷等药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头痛等 羌活祛风湿的作用也甚为显著,为祛风胜湿常用之品,但一般认为本品以风湿痹痛在身半以上者为宜,如周身痹痛,可与防风、独活等同用。对于头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细辛等应用。
(3)治疗代谢性疾病 与独活、山栀、当归、川芎、黄芩等配伍水煎服,可治疗代谢性疾病如痛风,能缩短治愈时间,延长复发时间。
(4)治疗风湿性疾病 与独活、防风、桂枝、茯苓、党参、葛根、白芷配伍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减轻四肢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痹痛者忌服。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细辛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别名】辽细辛、华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之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伍麻黄、附子等应用。
(2)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 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伍羌活、白芷等应用;齿痛可配伍白芷、石膏等应用。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主,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伍应用。
(3)用于痰多咳嗽 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4)治疗口疮糜烂 取细辛7.5g,研为细末,分为5包。每用1包以米醋调如糊状,敷于脐眼,外贴膏药。每天一换,连用4~5天。据观察,口疮(即一般口腔溃疡)敷后一般不出4天多能痊愈。小儿高热或泄泻后满口糜烂、流涎特多、痛甚不肯饮食者,用之亦有效果。未见副作用[1]。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1~3g。
(2)外用 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参考文献
[1] 刘伟,张玉凤,王金山.细辛敷脐治疗复发性口疮54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10):13.
白芷
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别名】川白芷、杭白芷、滇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大肠、胃经。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之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可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加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额头、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疗头痛,可配伍藁本、蔓荆子等。治疗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伍黄芩应用。
(3)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者,可配伍蒲公英、瓜蒌应用;脓出不畅者,配伍金银花、天花粉应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白带,常配伍海螵蛸等应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应用。
(5)用于鼻渊 白芷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6)用于毒蛇咬伤 白芷有解蛇毒作用,可用于毒蛇咬伤,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7)治疗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 取白芷100g、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其均匀吸入[1]。
(8)治疗烧伤 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疗烧伤[2]。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9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聂红,沈映君,吴俊梅,等.白芷挥发油镇痛、镇静作用和身体依赖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04):221-223+269.
[2] 邢莉清,陈元成.白芷糊软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6):1574-1575.
香薷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石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青香薷、土香薷。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用于暑湿感冒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等。
【临床应用】
(1)用于夏季风寒感冒 香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风寒感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伍应用。
(2)用于呕吐、腹泻等症 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伍扁豆、黄连、厚朴等应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白术同用以健脾利水。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表虚者忌服。
藁本
本品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别名】北藁本。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等。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 该品辛温辛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故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2)用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 常与苍术、羌活等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9g。
(2)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全草亦可入药。
【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效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辛温宣散,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因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风寒感冒少用[1]。
(2)用于鼻渊 本品温和疏达,味辛散风、苦燥湿浊,善通鼻窍以除鼻塞,止前额及鼻内胀痛。用于治疗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一药数效,标本兼治,可内服亦宜外用。为治疗鼻渊之良药,尤宜于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常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若鼻渊证属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者,本品又常与薄荷、黄芩等疏散风热、清热药同用[2]。
(3)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辛散苦燥,性温散寒,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之关节疼痛、四肢拘挛,可单用,或与羌活、威灵仙、木瓜等药同用[3]。
(4)用于皮肤病 本品与地肤子、白鲜皮、蒺藜等药同用,治疗风疹瘙痒;将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可治疗疥癣麻风。皆取其散风除湿的作用[4]。
(5)治疗腰腿痛 将苍耳子制成30%针剂,每次用2~4ml于痛点注射,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奏效快者1次注射即减轻,一般3~5次奏效。对急性腰部扭伤或腰肌苈损疗效较好[5]。
(6)治疗疟疾 用苍耳子100g洗净、捣烂加水煎15min去渣,打鸡蛋2~3个于药液中煮熟,于疟疾发作前将蛋与药液一次服下,如一次未愈,可按上法再服[5]。
(7)治疗腮腺炎 苍耳子加水煎服,每日4次,连服3天[5]。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10g;或入丸、散。
(2)外用 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血虚之头痛、痹痛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赵杰.苍耳子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96-97.
[2] 韩桂亭,房学贤,刘林,等.复方苍耳油治疗萎缩性鼻炎36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06):345.
[3] 喻建平.苍耳子外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5(02):31.
[4] 任进强,智春宁.三子洗剂外用治疗手足湿疹2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03):31-32.
[5] 韩进庭.苍耳子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67-3068.
辛夷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别名】木笔花、望春花、春花、木兰、紫玉兰、白玉兰、二月花、广玉兰。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等。
【临床应用】
(1)用于鼻渊 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闻香臭的鼻渊,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1]。
(2)治疗过敏性鼻炎 辛夷有效成分提取物对过敏性鼻炎有较好临床疗效[2]。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9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辛夷苍耳散加减治疗急慢性鼻窦炎208例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123.
[2] 丁丽凤,吴敏.辛夷挥发油纳米脂质体滴鼻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4):58-60.
西河柳
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干燥细嫩枝叶。夏季5~6月花未开时割取细嫩枝叶,阴干。切段,生用。
【别名】柽柳、赤柽柳、观音柳。
【性味归经】甘、辛,平。归心、肺、胃经。
【功效主治】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用于麻疹不透、风湿痹痛等。
【临床应用】
(1)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辛散透发,功专发表透疹。主治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表邪外束、疹毒内陷,始见形而骤然收没者,常配伍牛蒡子、蝉蜕、竹叶等透疹药应用。亦可煎汤熏洗、擦摩。此外,本品煎汤沐浴治风疹瘙痒,也可配伍防风、荆芥、薄荷等祛风止痒药。
(2)用于风湿痹痛 本品辛散,有祛风除湿的作用。治疗风湿痹证之肢节疼痛,可与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6g。
(2)外用 适量,煎汤擦洗。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过大易致心烦、呕吐。
芫荽
本品为伞形科芫荽属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和果实。全草春夏可采,切段晒干;夏季采果实,去杂质,晒干。
【别名】胡荽、香菜、香荽、延荽。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发表透疹,健胃。全草主治麻疹不透、感冒无汗;果实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临床应用】
(1)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为透发麻疹,临床上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内服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伍应用;外用可煎汤熏洗,或趁热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2)用于饮食不消、纳食不佳 本品气味芳香,能开胃消食、增进食欲,尤多用于饮食调味。若治疗饮食积滞、胃纳不佳者,可与健脾消食药、行气和中药同用。
【用法用量】
(1)内服 煎汤,3~9g。
(2)外用 适量,煎汤喷涂。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本品多食耗伤气血,气虚及有胃溃疡者则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