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践探索与学理解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得之不易的稳就业 惠民生成绩

2019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稳就业、惠民生的预期目标。这一得之不易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指标上。一是新增就业继续保持强劲。2019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失业率保持低位。第三季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6%,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低于5.5%的控制目标。三是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用工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24,处于近年来的高水平。

在稳就业、惠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我国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增长速度符合潜在增长率。特别是2019年以来在稳就业工作方面,形成一系列鲜明的亮点。

首先,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来,就业在政府工作中被置于更高的优先序。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这主要表现在以就业状况为依据确定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力度,以及各项政策协同,实施综合措施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稳就业目标的实现,就在于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和力度适当,与经济形势稳中有变的情况相适应,因而产生明显的效果。

其次,实施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还保持了新创经营主体的持续生长,在稳定原有岗位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岗位。服务业成为主要的就业吸纳渠道,特别是其中的新业态和新就业模式,岗位的流动性明显加大,由于“新增就业”是一个流量概念,新创岗位增多或者转岗流量加大,都有助于该指标的完成。

第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到位,特别是针对特定人群的辅助措施,缩短了摩擦性失业的时间。岗位培训特别是失业保险金用于援企稳岗和技能提升等创新做法,一方面尽可能减少了企业解聘职工的意愿,另一方面在局部出现下岗失业现象的情况下,缩短了转岗工人处于结构性失业的时间。

最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也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由于继2011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后,2017年经济活动人口也开始负增长,年度新成长劳动力继续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仍然存在。此外,由于年轻人在学时间增加、中年农民工返乡,以及退休年龄人口就业意愿降低等原因,近年来各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具有降低的趋势。这些情况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并存,表现为结构性问题突显,而就业总量矛盾相对不那么突出。

我国经济发展仍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经济增长必然会遭遇需求侧的冲击;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动能转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职工的转岗。因此,继续做好以稳就业为先的“六稳”工作,既十分重要也需要应对严峻的挑战。

首先,在宏观政策层面坚持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适时适度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就业大局稳定。调查失业率是一个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应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主要依据。由于目前在5%的自然失业率基准上显现出向上移动的趋势,需要密切注意,适时从需求侧实施反周期政策微调,稳定经济增长。失业率的小幅微升恰好可以由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予以应对,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其次,把握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平衡,多渠道、可持续拓展就业空间。近年来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对于稳定增长速度和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有主动调整的因素,也有受全球化低迷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影响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把保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提高就业扩大的可持续性两个目标综合考虑,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改善营商环境,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稳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最后,更多地运用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手段,把劳动力的载体即人作为保护对象,而尽可能少地以岗位为保护对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及应对冲击过程中,保护岗位有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会因此保护了过剩的或无效的产能,反而阻碍新经营主体的进入以及无效产能的退出,不利于新的就业岗位的创造,而没有创造性破坏就没有创新。只有扎牢社会保障网络,才能更加充分地拥抱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全面实现“六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