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真情大义话何?
中国的科举意在选才,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考试之法。俗话说“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万人挑一的状元,可谓是人中之龙、天之骄子,荣耀显赫,可谓登峰造极。然而考试成绩与一生成就并非成正比,真正称得上建立了一流文治武功的人才毕竟是屈指可数的。
现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四川在这一谱系里表现一般,大致有四川籍25人拔得头筹: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各有1人,还包括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占领成都期间举行的科考,标举文、武状元2人。在这个谱系当中,四川先后出了状元升位于宰相的4个人,除著名的阆中“二陈”陈尧叟、陈尧咨之外,还有何㮚和中江县人苏易简。奇妙的是,何㮚和苏易简均在39岁的壮年逝世。但宋代状元何㮚的籍贯一直笼罩于历史的烟云里,众说纷纭。也许是着眼于何㮚的忠贞精神,在私人写家史大兴的清末,渴望光宗耀祖的家谱,自然不会忽略状元何㮚这样的一个忠臣,所以,他的籍贯开始有了四川、广东、浙江之说,比如《重修浙江通志稿》里,就记载状元何㮚为归安县人。归安县从宋代到清朝都存在,就是现在的湖州市南浔区。这部通志上还说:“政和丁未,殿试,何㮚为状元。”而在政和年间,没有丁未,只有乙未(1115年),这一时间与政和五年相同,所以可以判定,《重修浙江通志稿》肯定是张冠李戴了。而且在广东流传的一些何氏家谱里,还有一个自成体系的“何㮚世系”。北宋政和状元明明只有一个何㮚,但从南方家谱记载的何㮚籍贯和世系来看,却有了“三个何㮚”,很有必要廓清他的前世今生。
北宋状元何㮚是四川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时年27岁的何㮚(古籍里写作何㮚,[lì]“㮚”即“栗”的异体字,后来也作何栗)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乙未科殿试进士第一,摘取了状元桂冠。当年他与兄弟同来东京(开封)应试,皆中,㮚名列进士第一,时年27岁。所谓进士第一,即状元。宋人吕荣义在《上庠录》中说:“政和丙申殿试,何㮚为状元,潘良贵次之,皆年少有风貌……”
历代状元身上不乏种种美好的附会。据说何㮚在太学读书时,一位看相先生给他算命,说他命极贵,要大魁天下。何㮚问:“哪一年高中?”看相先生说:“乙未年。”何㮚追问:“何时入相?”答:“不出十二载。”
看相先生也算出来一个可怕的后果:何㮚入相后,将客死异邦。
何㮚去赶考的时候,途中宿于庙,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殿试将是道家方面的内容,他没放在心上。进京后,又做一梦,内容与前一梦相同。后来何㮚寄宿在一位朝廷大臣家里,又做一梦,梦里有人非常明确地告诉他:徽宗所注《道德经》即将到他手里,定要熟读。
几天后,这位大臣得到了一本徽宗校注的《道德经》,何㮚便手录一份。政和五年,殿试在三月举行,策题围绕“道”出题,何㮚心有感应,文思泉涌。于是高中状元。那年正是乙未年——政和五年(1115年)。
何㮚进入官场后,经过多年的历练,最终官至宰相。可惜他生不逢时,遭遇了“靖康之乱”。何㮚与宋徽宗、宋钦宗及朝臣、贵卿、赵氏皇族、后宫妃嫔等三千余人被掳至金营。何㮚最后在金营中绝食而亡,时年39岁。何㮚在北宋宫廷为官12载,他的大致踪迹,在元朝末年成书的《宋史》当中收录的《何㮚传》来看,记载是颇为准确的。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几乎可以用来概括他高风亮节的一生。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收录的《何㮚传》指出:
何㮚,字文缜,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㮚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㮚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㮚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京城失守……既陷朔庭,㮚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从《何㮚传》可以知道,何㮚为四川仙井人。仙井,即仙井监,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陵井监,因有盐井,相传为汉张道陵所开凿而得名。《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记载:“天师初以兹地荒梗,无人安居,山川亦贫,不可耕植,化盐井以救穷民。民聚居井傍,户口日众,遂置州统之。以天师名,故曰陵州。天师誓曰:我所化井,以养贫民,若官夺其利,千年外井当陷矣。”从这段叙述来看,它正反映了唐末五代道教对世俗的关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到宣和四年(1122年)改名仙井监,治所在仁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仁寿、井研两县地(因而也有人撰文说何㮚是四川井研县人),属于成都府路。北宋开始四川开凿的盐井非常多,陵井(仙井)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东坡志林》记载:“陵州井最古。”《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为隆州。
《何㮚传》中提及,“㮚与苏轼乡党”,也明白告诉人们,何㮚是四川人。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何㮚是四川仙井人,两人当然是一衣带水的“乡党”了。另外,清《钦定四库全书》本《四川通志》卷三十三的《选举》中,也明确记载:“何㮚、何棠、何榘,仁寿县人。”清光绪版《仁寿县志》的《选举》卷,收录了本县籍历代举人和进士名录,就把“何㮚、何棠、何榘”记录其中,今人肖世德先生注曰:何㮚为“仁寿县籍北宋状元宰相”(参见《仁寿县历代进士和举人名录》)。
抗击外敌,鞠躬尽瘁
何㮚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恪尽职守,不畏权贵。他最大的作为是弹劾王黼。
当时王黼代蔡京执政,对上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对下巧取豪夺、骄奢淫逸。他利用权力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当时一个“直秘阁”官职,就可以卖到三千贯;“州通判”卖五千贯,引起的民愤极大,此人因而被京城百姓视为“六贼”之一。何㮚据此上疏列举王黼15条罪状,他连奏七章,终将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人扳倒、罢官。而何㮚却因此得罪了朝中某些权贵,再度外放,以徽猷阁待制知山东泰州。何㮚虽因此而外放,但官声益盛。特别是给太子赵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调回京城,位列三公做了铺垫。
虽是一介书生,何㮚却是毫不含糊的主战派。金军大举南侵,宋钦宗赔送金人大量财物,金人不满意,要求北宋割让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河北)、太原三镇,并下了最后通牒:再过10天北宋谈和使者不到,就挥兵开封。
大臣唐恪等都主张将三镇割让求和,何㮚坚决反对:“金人狡诈,出尔反尔,割三镇,金军亦来;不割三镇,金军亦来。三镇乃重地,不可放弃!”宋钦宗优柔寡断。
何㮚力排众议,他大声疾呼:“河北百姓是我炎黄子孙,弃三镇则如弃赤子。难道身为父母,就如此不怜惜天下百姓的吗?”宋钦宗顿时了悟,站在何㮚一边,拒不割让领土。
靖康元年(1126年)秋季,宋钦宗按照何㮚的建议,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并在京师周围设东、南、西、北四道总管,由胡直孺等统兵抗敌。
伴随战事的不利,何㮚负责与金人谈判。当时朝中百官,没有一人敢于深入敌营谈判。何㮚是一介文弱书生,开始也心有怯意。太学博士、吏部侍郎李若水怒喝:“如今国家社稷将倾覆,就算是死,也难以承担责任!”何㮚一听,慷慨赴命。众人将他扶上马背,他手仍不自觉地发抖,马鞭掉了三次。但是,经历了几次谈判,何㮚的状态越来越好,志气高昂,无所畏惧。
每次与金人谈判时,何㮚都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不管金人如何剑拔弩张、怒不可遏,何㮚都避重就轻,四两拨千斤,席间还常常低吟浅唱:“细雨共斜风,日日作轻寒”,让金人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后来在金人中留下这样一种说法:若要谈判,千万不要和何㮚和李若水这两个人谈。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渡过黄河,攻陷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金人下令勒索财物,京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所有财物被金人掠夺尽空。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初一,金兵班师北撤,并掳徽、钦二帝,后宫、官吏、工匠等三千余人北去。
何㮚也是被掳一员。目睹家破人亡,他无力回天,决意以死报国,遂绝食而亡。死前他心意已决,就对周边人说:“忠臣侍奉君主,需要死时毫不犹豫。我不考虑家室,但我双亲年老,我死后请不要马上告诉他们……”
他在北庭曾经作诗一首:“念念通前劫,依依返归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字字泣血,光照日月。
何郎面馆与何郎挂面
一位叫“强哥说文”的作者撰文进一步分析,雍正《井研县志》、嘉庆《井研县志》两志均载:何㮚,井研仙井人。嘉庆《井研县志》第93页载:“明万历年间,井研知县杜如桂,合三忠四李,益以状元何㮚像位设于左厅……”以供拜祀,可为史据。传说何㮚出生时天空出现祥异(参见《古隆州志》),嘉庆《井研县志》亦有记载:“何㮚初度之辰,夜半红,雾亘天。”众云何家将出贵人焉!
何㮚少时,家境不宽裕。母亲杨氏,勤劳刻苦,会做面食,手艺精到,在镇上开一小面馆,所制“何郎挂面”名播邻邑和嘉州一带,且代代相传,成为井研县的文化品牌。
以前我家的阿姨就是井研县人,过年就送过我不少“何郎银丝挂面”,井研县出产优质小麦,面筋含量高,制作的银丝面晶莹剔透,逐渐成为我们家的常备之物。巧的是,我曾在家乐福超市买了几把“何郎挂面”,包装纸上有这样一段话: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何郎(名㮚,字文缜)生于井研县周坡镇瑞云山,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何郎之母杨氏所作之面,色泽洁白,柔软滑爽、口感细腻、麦香浓郁,有山境幽深,雨意绵绵之韵味,面入口如身临溪,沐浴于绵绵春雨之中,通体清爽,怡然自乐。面馆开张以来,生意兴隆,门庭若市,享誉当时嘉州一带,世人争相前来品尝,见墙上挂一对联“朝露沏茶迎远客,晚霞煮面待高朋”,得知对联出自何氏面馆十三岁少年何㮚之手,惊讶无比,称他奇才,预言将来必成大器。正说之间面端上来,热气腾腾,麦香扑鼻,徽宗皇帝连吃三碗,赞不绝口,即兴挥笔,为之题词“何郎面馆”。后人便将其母所做之面称为“何郎面”,成为千年流传的佳话……
落红不是无情物
古书均记载:何㮚“年少有丰貌”。意思是说,何㮚长相俊美,风度翩翩。他“面若敷粉,口若含珠”,被世人称为“敷粉何郎”,有当年何晏之风仪。女为悦己者容,这还有一段值得一说的逸事。
何㮚写有不少诗文,其中有两阕词,文采飞扬。据《乐府纪闻》记载,何㮚中状元后初入官场,一次应邀参加京城开封一位达官贵人的私宴。席间,一位漂亮聪慧的侍女惠柔,因仰慕新科状元何㮚,暗中送给何㮚一方蓝丝手帕,手帕上题有字,约定牡丹花开时再相会。何㮚对惠柔也有所好感,回家后提笔写下一首《虞美人》表达相思之情,词曰:
分香帕子柔蓝腻。欲去殷勤惠。重来直待牡丹时,只恐花知,知后故开迟。
别来看尽间桃李。日日阑干倚。催花无计问东风。梦作一双蝴蝶,绕芳丛。
也许词就是送给柔惠的,所以词中还特地嵌上了“柔惠”二字。感情急迫之中,何㮚没有着眼于繁复修辞,他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且叙事犹如从回忆中抵达未来的良辰美景,他在时光的荏苒与飞梭之间犹豫不定,无任回,摇荡难已!
词一开头就“浓得化不开”,仿佛感到了柔惠在送帕子给他时,接触到了她那肌肤的细腻,闻到了她那淡淡的体香。帕子自是美女袖中之神物,故它分得有美女的体香,这是合情合理的。“分香”二字高妙,便交代了帕子所来之处,则这“香”与“腻”便赋予了无限幽思之魅力;这里的“分香”,也含有自己得到了美女相赠之物。从词意而言,“蓝”是帕子引人遐想的颜色,而“柔蓝”因嵌上了“柔惠”之“柔”,就无异给“蓝”赋予了爱情的隐喻,既暗喻帕子质地之柔也如水,赋予了何㮚对于柔惠眷恋之情,一如春水,恰似透过蓝色丝帕,见到了眼泪酝酿出一方盈盈春水;而在春水的荡漾中,分明又见到了这位如水之柔情的美女倩影。有评论家指出,这一句既是人的物化,也是物的人化。人和相思之物彻底交融一体。
第二句,进一步补足上一句帕子主人的描述:它是自己临去之时美女暗送。“殷勤惠”之“惠”,可以是馈赠之意,则这“殷勤”二字便画出了送帕子时美女的神态,是馈赠时的气场、氛围与细节描述。但这一“惠”字,也可以是如同上一句一样,是有意嵌入了美女的名字。用“殷勤”而描述这个大胆炽烈的美女,这便由动态而转变为神情。“殷勤”的柔惠,又是何等可感!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不仅有了无法立即相见的怅然,而且更彰显了浓烈的思念!当头的两句,就镶嵌了意中人的芳名,名字附骨,挥之不去。多情的何㮚在这阕词中,充分表达了等待不到牡丹花开就急盼与意中人相见的心态……此时的蝴蝶,宛如感情的哨兵,不顾时令,在梦中曲折抵达位于时间远处的现实主义美女,已经不再是人们熟悉的庄周梦蝶了。由此可见何㮚的真性情。
除著名的《虞美人》外,何㮚还有一首《采桑子》存世(但也有选集编者指出,作者是宋代诗人王淇),词曰:
百花丛里花君子,取信东君。取信东君。名策花中第一勋。
结成宝鼎和羹味,多谢东君。多谢东君。香遍还应号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