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可以这样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美感体验:《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这首诗里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景、东吴行船。景色很美,寄托也很深沉,是很有分量的诗篇。

杜诗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思想性,仅仅有思想不一定就能感人。文学艺术作品一定要能给人以美感,一定要有艺术性。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是以艺术性来体现出他深沉博大的思想,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成就,使他配得上“诗圣”的赞誉。

杜甫是一个在诗歌艺术上追求极致完美的人。他说自己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北宋黄庭坚称赞杜甫的诗“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黄庭坚所代表的“江西诗派”因此极力推崇杜甫。我们对杜甫诗歌了解得越多,这种体认就越深刻。他在格律诗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其诗作大都是唐代格律诗的典范作品。

知识链接

一字论工拙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了学者陈从易的一件趣事: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上述事件中提到的这首杜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原题是《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全诗共二十句,赞美都尉蔡希曾武艺高强。其中的两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说蔡希曾跳起来像鸟一样迅捷,使枪快疾,令万人赞呼。用“过”字突显出“飞跃而过”的结果,给人的感觉是还没看清楚他飞身的过程,他已经飞过去了,快到只能看到光影,而不见动作。而后人补的那些“疾” “落” “起” “下”,要么是描述性的,要么是趋向性的,都不够形象生动。杜甫诗歌之所以令人折服,是跟其在艺术上的严谨、精妙和创新分不开的。

杜甫开创了组诗的形式,将单独的诗篇联缀成一个整体,如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他创作的组诗《绝句四首》之一,另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组诗中的每一篇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同时又有内在关联性,在情感表达上形成不同的层次与角度。

杜甫创作的绝句今存138首,其中32首五绝,106首七绝。从杜甫开始,绝句才有了严整的定制。有人说:“至老杜始有以‘绝句’命题的七言诗者,则七绝似即首创于老杜。”1杜甫的绝句不乏“清词丽句”,不论晓畅明快,还是沉郁顿挫,都极见艺术功力。

上文我们仔细分析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绝句的画面感和色彩的和谐之美,也讲到了诗中色彩、声音交错呈现的“多媒体”之美。还提到黄鹂、白鹭、雪山、万里船等意象所蕴含的情思。前两句是近景,是实景;第三句是远景,介乎虚实之间;第四句是近景,却又寄托遥深,神驰远方。这样的布局,让你感到诗人的视线和情感在远近、虚实中变化摇曳,富有动感。这种动感,如黄鹂之声,隐约而闻;如白鹭之舞,有迹可循;如雪山之景,隐约可见;如东吴之舟,飘摇水畔。

如果你只是从这些字词的表面滑过去,貌似读懂了这首诗,其实却错过了与杜甫及其美丽诗歌的深度沟通。汉语诗歌的精致之美,情思之隽永,是需要我们静下来,在细微处慢慢体会的。

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杜甫的诗歌“少陵翰墨无形画”,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极为欣赏将诗画合一的境界和艺术趣味。这样的写景状物咏怀的文学作品,历久弥新,让我们难以忘怀。

我们再来谈谈这首诗文字上的精美之处。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在平仄、用韵方面有严格要求。从讲求平仄、对仗、押韵来说,律绝似乎是截取了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律诗前后两联(1、2和7、8句),不用对仗;或截取中间二联(3、4和5、6句),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1、2和3、4句),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5、6和7、8句),尾联不用对仗。

杜甫的这首绝句,是两两对仗、非常工整的律绝。“两个黄鹂鸣翠柳”属于仄起仄收句式。平仄规范应该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是这样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 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圈出来的地方,在格律上是可平可仄的。第二、四句句尾押韵,“天”“船”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下平一先”。所以,杜甫这首绝句在格律上很严整、规范。我们学习写作绝句的时候,可以拿杜甫的诗歌当范本。

这首诗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它工整的对仗。

对仗是律诗中颔联、颈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现代汉语修辞中称为对偶。律诗和对联中的对仗,属于严整的对偶。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它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增加了词语表现力,使语句更具韵味。对仗体现了汉语精妙、精致的特色,是汉语独有的美。虽然其他语言文字也可以构成对偶的形式,但是很难实现汉语这样讲究字数、词性、平仄的对仗之美。

如果你对对仗不大了解,那只要细读这首诗,就能对对仗有基本的了解了。

格律诗出句与对句的对仗规则是这样的:

1.平仄要相对。

汉字的平声大致包括今天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由于语音的变化,古今区分平上去是有差别的,特别是我们今天普通话没有了入声字,古入声字都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里了,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唐诗的平仄,要依据“平水韵”。对仗中的平仄相对,就是指上联是平声的字,要在下联对应一个仄声的字;同理,上联仄声的字,在下联要对应一个平声的字。这是对仗最基本的一个讲究。

平仄相对的另一个规则是:上联要以仄声字收尾,下联要以平声字收尾。区分上下联的一个标准就是上联的末尾字是仄声。结合杜甫这首绝句,这一点是很鲜明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两——一,个——行,两个——一行;黄——白,黄鹂——白鹭;鸣——上;翠——青,柳——天,翠柳——青天。从标出的平仄来看,都是相对的。上联以仄声的“柳”收尾,下联以平声的“天”收尾,非常规范、标准。

另外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也很严整,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平仄相对”的特点。

2.词性要相同。

上联与下联对应词的词性要一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对应“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和“一行”都是数量词,“黄鹂”和“白鹭”都是名词,“鸣”和“上”都是动词,“翠”和“青”都是形容词,词性是一致的。

3.结构要一致。

上联与下联平仄相对的同时,上下联的句型结构要求相同、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以此类推。“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结构,跟“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致。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与“门泊东吴万里船”也是一致的。

4.用字忌重复。

这一点也是汉语诗歌和对联的特别突出之处。现在明星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性,不穿跟别人一样的衣服,不“撞衫”。其实汉语对仗的讲究比这些明星还严格。写诗、写对联,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上联用过的字不可以在下联重复使用。当然,如果上联中有字词重复使用,则下联相应位置,也要重复使用跟上联所重复的字词对仗的字词,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字词积累,并力求用最精当的字来表达你的意图,这一点就能显出作者的水平和功力。

5.句义忌雷同。

出句和对句的句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称为“合掌”,这是写诗和写对联的大忌。“合掌”是不大明白或者不讲究对仗规范的表现。下面这两个对仗都属于合掌:

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庆新春。

神州千载秀,赤县万年春。

为什么对联创作要避免“合掌”呢?因为古人讲究惜字如金,要在有限的字数、篇幅内尽量多地呈现丰富的内容。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说明白的,就不要分成两个字、两个词或者两句话来说。如果两句意思一样,就显得重复、多余、没创意了。这就是汉语文学的讲究。

从这一点来看,杜甫诗歌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句义避免雷同,还在于他使用的那些意象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和情感,每一句都有独特鲜明的特征,所以毫无重复之处。

从这首诗里,我们还能体味到汉字的美。这首诗里的“两、个(箇)、黄、翠、一、行、青、天、窗、含、西、雪、门(門)、东(東)、吴、万(萬)”等字,都是左右对称或者基本对称的,如果把它们的繁体写出来,有一种匀称的美,这一点作者可能不是有意为之,但是这些字的形体之美,却能给我们带来阅读和学习的额外的悦目感。

这就是一代“诗圣”杜甫。从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匡世济民的情怀;从他的诗歌里,我们能领略汉语诗歌的精美与深沉。


1 李嘉言《古诗初探·绝句起源于联句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