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厚黑学(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要自信,却不自负

1、不要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自信

领导者一般都有比较自信。当自信心升到一定程度,便很容易变质,而成为自负。这时,他便容易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的错误。我们最容易从许多伟人的生活中得到验证。

历史上许多皇帝也并不是希望国家混乱,并不是喜欢奸臣。谁不希望长治久安,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昌盛?昏君之所以爱奸臣,归根结底只是因为奸臣顺应自己的意见,顺应自己的意志罢了。我们普通人,谁不愿意听好话,谁不愿意别人的意志顺从自己的意志?即使你的判断能力不是很高,你也总会认为你是正确的。

喜欢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不喜欢别人逆着自己的意志。其实是人的本性,谁都会有这个毛病。关键在于,我们在提升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后,一定要明白自己有此本性,力图在思考任何问题,作出任何决断时,要摒弃自己的这种秉性,还问题以公正,还事物以真理。惟如此,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尽量做到正确;惟如此,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惟如此,我们在领导别人的时候才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2、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大凡古今中外的厚黑者都非常善于“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清朝名臣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采择。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赖湘军。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之大。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多次讨论战守,又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曾国藩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意见,遂有湘潭大捷。咸丰十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实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辞推;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毁于一旦。曾国藩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渡过了一次危机。不久,下安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那些闻旨而动的“勤王军”,劳民伤财,贻笑天下。

可以说,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他说与左宗棠共事,因为他的气概和胆略过于常人,因而希望能与他一起共事,来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他还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再三叮嘱:“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后曾国荃屡遭弹劾,物议也多,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

与此相反,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遭致失败或物议鼎沸的事例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处理,大多数幕僚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对曾国藩提出尖锐批评,态度坚决,但曾国藩一意孤行,杀害无辜百姓以取悦洋人。其结果,“责问之书日数至”,全国一片声讨声,“汉奸”、“卖国贼”的徽号代替了“钟鼎世勋”,京师湖南同乡,将会馆中所悬曾国藩的“官爵匣额”砸毁在地,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声望一日消失干净。曾国藩晚年对未听幕僚劝阻颇为后悔,“深用自疚”,“引为渐怍”。他在给曾国荃和曾国演的信中说:“天津之案物议沸腾,以后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讽刺”,“心绪不免悒悒”,回到江宁仅一年多即死去。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

不失去主见才能“黑”,不要固执己见就是“厚”,这是许多中外历史上的成功者依靠别人的力量“发迹”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