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能屈能伸
1.谋大需小忍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条经千古锤炼而锻造出的古训,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
善屈善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
回首中国千年历史,总结帝王将相几多兴衰成败,不难得出:“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立志成业的精髓要义,是博大精深、包罗万千的大哲理、大智慧。
立大志:需以“屈”处世。
成大业:要靠“伸”显才。
所谓“忍小谋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小是小非缠住手脚,排除各种干扰,创造条件奔向大目标、大事业。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就是说忍的作用可以抵抗千军万马,也就是“忍小谋大”的策略。
三国时期蜀国南方部族的首领孟获,率兵反蜀、制造叛乱,诸葛亮前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当地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时,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个安定的大后方,岂不更好。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败下阵来,孟获仗着人多,只顾向前冲锋,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孟军大败,孟获第一次被活捉。
当时孟获心想,这下子肯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一进了蜀军的大本营,诸葛亮立即让人给他松绑了,陪他参观蜀军的军营,好言好话劝他归降。孟获不但不服气,而且傲慢无理,诸葛亮毫不气恼,反而放他回去准备再战。孟获跑回部落后,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结果又一次被活捉。诸葛亮耐心规劝,孟获仍是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孟获再次改变战略进攻蜀军,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总不能摆脱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被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捉时,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里佩服。从今以后,不再反叛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部族的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道“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可以,再三再四绝对不行。可是诸葛亮对孟获却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了七次,如果不是孟获服输投降,他还打算再放孟获,绝没有因为孟获的不识抬举而放弃忍耐。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以德服人,攻克孟获的心,让他心悦诚服地归顺蜀国,不再叛乱。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忍耐了孟获的傲慢无理,以他
的足智多谋,以他的宽容大度,以他的好言规劝,也以他的军事实力,融化孟获这块顽石,进而降服了整个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头领,稳定了蜀国对大后方的统治,最终达到了长治久安的目的。
分析上文不难得知: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斩,忍住仇恨,并且是一忍再忍,终于以自己的忍让制服了叛军,保住了国家的安宁和平。
如果诸葛亮不忍,一刀杀了孟获,充其量也只是消灭了一个叛头,很可能按下葫芦起来瓢,其他部落的少数民族头领还是要继续造反。由此可见,忍与不忍的区别在于,不
忍只能出眼下之气,忍了,却能得到长远的利益。更加明确地道出小忍与大谋的关系,强调了“小忍”的无形威慑力。
人生在世,谁不想成就一番大业,不枉虚度此生。可是干事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成大业的却不多,追其原因,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良好的社会背景,千载难逢的机遇,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心理素质。也就是说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放长线钓大鱼”。对于有理想、有抱负,想为国家、为民族干一番大业的人这完全是对的,应该提倡和加以鼓励。就是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应该“忍一时所不能”而为己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所谓“忍小谋大”就是不计一时一事的得失,忍住急功近利的念头,一切都为实现大目标、成就大事业铺平道路。这还要从思想上摆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不因小失大,不因大而丧失信心,放弃眼前的努力。长远目标与短期行为,大事业与小功利,国家与个人的七情六欲等关系都要处理得当,这样才不至于“小不忍则乱大谋”了。
【点评和建议】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壮志。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只有忍耐才能养成与人交往时的高度修养,从而实现理想宏愿,成就大事。
2.屈伸需得当
范雎是战国时魏国人,著名的策士。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开拓一番事业。但是,他出身寒微,无人替他向最高权力阶层引荐,不得已只能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早已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因此,范雎到了齐国后,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以表示
他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齐襄王的赠礼,想不到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是因为他出卖了魏国的机密。
待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上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辨真假,也不作调查,便动大刑杖惩罚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范雎已“死”,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之中,然后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警告大家以后不得卖国求荣。
范雎平白无故地受了这么一场肌肤之苦和奇耻大辱,一腔效命魏国的热忱化作了灰烬。他决计离开魏国,另谋一处显身扬名的地方。范雎买通厕所的守者,将他放了出去。 范雎忍辱求全、隐身民间的时候,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秦国此时国力强盛,且虎视眈眈,有兼并六国的雄心。偶然的一次机会范雎与王稽见面,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决定带范雎入秦。
王稽私下带着范雎归秦。路上见对面尘土扬起之处一队车骑驱驰而来,范雎忙问王稽道:“对面来的是什么人?”王稽注目望了望,转身告诉范雎,来的是秦国相穰侯魏冉。范雎一
听便说:“据我所知,穰侯长期把持秦国的大权,厌恶招纳别的诸侯国的客卿入秦。我与他见面,只会招致他的侮辱,还是请您把我藏在车中,不见为好。”正说着,魏冉的车骑已到。魏冉向王稽说了一番抚慰他出使辛苦的客套话之后,果然不出范雎所料,询问王稽:“使君出使归秦,有没有带别国客人来啊?这样做,于我们秦国没有好处,只会添加麻烦!”王稽见这种情形,心中暗自佩服范雎的先见之明,赶忙答道:“不敢。”魏冉看了看王稽,即示意驭手启车继续东行。 听到魏冉一行离去的车马声,范雎这才从车中探出身来,望着渐渐远去的魏冉背影,心中沉思:“我听说魏冉是一个聪明人。刚才他已经怀疑车中有人,只是决心下慢了,忘记搜索而已。”范雎一念及此,当即断然对王稽说:“魏冉此去,必然会后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车辆不可。我还是下车避一下为好!”说完,范雎便跳下车,往道旁小径走去。王稽按辔缓行,以待步行的范雎。方才走了10多里,只听见身后一阵杂沓而急促的马蹄声响,魏冉遣回的骑卒已经赶了上来,将王稽的车马紧紧围住,一阵紧搜慢检,见车中确实没有外来的客宾,方才纵马而去。
范雎装死逃出魏国,智避魏冉而得以入秦。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关东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秦国相,封为应侯。
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
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才能成大事。
《孟子》中那一段尽人皆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话,也很好地总结了如何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
不是有大志就能实现大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所以要能够忍受失败的痛苦,遭受挫折以后的消沉,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奋斗,摆脱遭受挫折后的困顿。在受到挫折和困厄时,暂时隐忍,养身修性,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听一听他人的意见,也是忍受挫折的一种方法。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是沉着应对,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忍受挫折的一种方法是发奋图强,准备东山再起,而不可由此沉沦。
专家建议
当遇到不幸或者是遇到挫折时,在悲痛或是消沉之余,要尽快医疗这心灵的创伤和低迷士气,就要迅速地站起来,依靠平时逐渐培养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退避并非逃跑主义
吕后掌权时,封吕氏子弟为王为侯,独揽朝廷大权,要强夺少主的皇位,危及刘氏天下。陈平身为右丞相,对王室的政变忧心忡忡,可是又无能为力,又怕殃及自身,便长时间深居简出,心情苦闷。
陆贾是陈平的知交,这天来到府上请安,陈平仍在忧愁之中。陆贾说:“你官为上相,享受三万户侯的待遇,算是富贵到顶了。你只不过是担心诸吕和少主吧。”
陈平说:“正是,有何良策对付吕后呢?”陆贾说:“要天下安定,就看丞相的本事;要救天下危难,就看将军的能耐。将相和谐,国家安危,主要掌握在将相手中。我想找个机会与周勃谈谈,可他总是和我开玩笑,不理解我的苦衷。你为什么不和太尉周勃来往密切点儿呢?” 接着,陆贾为陈平献了几条对策应付诸吕。陈平按照陆贾的建议,送给周勃五百金以祝寿,还送去了大量的歌舞乐队和寿酒,周也如此还报。这样将相深交,达成默契。
吕后要给几个吕姓子弟封王时,宰相王陵坚决反对,因为这违背了刘邦订立的“非刘姓不得封王”的“白马之盟”,而陈平和周勃却不置可否,后来,王陵指责他们不据理力争,陈平说:“据理力争,我们不如你;可是保卫刘氏天下,你不如我们。”果然,王陵因激怒吕后被迫告老还乡,而陈平等人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一举歼灭吕家,保卫了刘氏天下
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发挥各人的长处,扬长避短。作为一个领导者,对每个人应有清醒认识,在发挥各人特长时,应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智者多学习勇者的果敢,勇者多学习智者的谋略,如此可以使他们更加完美,各自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面对困惑与灾难的人生,只有正视它们并战胜它们的人,才是大智大勇者。
【点评和建议】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者,在客观的条件下,不允许你继续前进,或者是如果再前进就讲危及到自己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自动的以退为进才是上上之策。这样的话是知难而退,并非是逃跑主义,以至于不会伤害到自己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看似委屈一时,却能换取长久的进步。懂得了这一点,才算真正理解了“屈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