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类型之犹豫和恐惧
“犹豫”关键词:
纠结、举棋不定、不能下定决心、慎重、考虑全面
案例解析:案例中的欢欢其实是有一定的时间观念的,否则她自己也不会着急,只不过在每次做选择时,性格上的“犹豫因子”就会将她的时间观念淹没,使之弱化,于是就会出现磨磨蹭蹭无法做决定的情形。
那么这种情况下,家长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案例中欢欢妈妈的做法肯定是不恰当的,这种做法更加重了欢欢的消极情绪。
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是迷茫的,纠结的,她觉得每一种选择对自己而言都是有好处也是有坏处的,所以这时候他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有人能给她指明方向,家长就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当然,这并不是要父母直接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告诉她选择哪一个好处是怎样的,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
还是以上述情景为例,妈妈进到房间看见欢欢坐在地上哭,第一句话不应当是责备的口吻,而应该是询问,先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发泄情绪,当然这时候有些孩子不一定会像欢欢一样把原因说出来,如果不说,家长就要从周围的环境中找答案,比如衣服被翻得很乱、孩子身上的衣服扣子没系好等。当知道孩子是因为不知选哪件衣服着急才哭的时候,妈妈应该告诉她,“妈妈觉得欢欢身上这件很好看,像小公主一样,你觉得呢”,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她有一个自己最想选的答案,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在妈妈的引导下,她就会说出这个答案,这时候妈妈只需尽量称赞她的选择即可:“哎呀,妈妈刚才没看见,这件穿在欢欢身上更好看,那今天就先穿这一件吧!”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孩子每次做选择时都会犹豫不决,家长要尽量在旁边加以引导,告诉她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无需如此纠结和慎重,并通过一些方法(下面章节会详细介绍)加强其时间观念。
这类型的孩子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即面对很多事情就会无从下手,感到恐慌,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当重点教孩子如何对事件进行分类,如何增强时间观念。
“恐惧”关键词:
害怕、紧张、局促不安、想得太多、小心谨慎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孩子都是因为害怕恐惧而磨磨蹭蹭,但是这两种恐惧也是不同的。
案例1中的小江平常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的榜样,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而他也很享受这种感觉,慢慢就开始害怕如果自己学习不好、考试失利就会失去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喜欢和称赞,所以就会出现例子中的情况,一到重大事件之前,他就开始莫名地恐慌起来,他不是害怕考试本身,而是担心后果,想得太多,瞻前顾后。
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难处理的。思想不受控,即使家长说一千句“别想那么多”,孩子还是会乱想,因此没有什么方法是能快速解决的,只能是慢慢开导和劝解,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已经心存恐惧,家长千万不要再强调坏的方面或者施加希望,比如“你这样就会更考不好”“爸爸妈妈以你为荣、不要让我们失望啊”等,这样只会再度加深孩子的恐惧。
不要再频繁督促孩子做相关的事情,比如考试之前一直唠叨“你怎么还不学习”,去参加演讲比赛之前频繁提醒孩子“准备好了吗?稿子背熟了吗”等。要留给他自我调节的时间,家长越是催促,孩子越容易慌乱,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什么都不想准备。
平常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做运动,提高心理素质,提升抗压能力,必要时可以做专门的抗压训练,或者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此外,孩子出现这种恐惧心理有时候也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本身追求完美、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等,尤其对于以“完美型”和“成就型”为主导性格的孩子,影响最为严重,如果父母有这样的问题,应当及时反思。
案例2中的兰兰则是对事件本身产生恐惧,她害怕水,害怕洗澡洗头发。这种害怕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本性怕水,由于体质的原因,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怕水;第二,是经历的原因,看到过、听到过或者自己亲身经历过水带来的不好的情形。
当然,不仅仅是对水,很多孩子都会对某种事件或事物本身有着莫名的害怕,比如有的孩子害怕电梯,有的孩子怕过桥,甚至还有的孩子害怕用筷子吃饭等。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可以不予理会,因为这些恐惧对日常生活和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负面影响,但有的恐惧就需要家长给予重视,就像例子中的兰兰一样,对水的恐惧使她磨磨蹭蹭,浪费时间,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能强迫孩子做她害怕不敢做的事情,不要给他扣上“胆小鬼”的帽子,更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恐惧,进而表现出不屑:这有什么可怕的,别那么多事儿,你都多大了。当然,也不能因为孩子哭闹父母就妥协,这样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父母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出他害怕的原因,不要不以为然,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带孩子正确认识他所害怕的事物,告诉他与之相关的知识。还是以例子中的兰兰为例,妈妈可以给兰兰讲水的分类,淡水怎么来的,水的用处等,让孩子了解得更全面,恐惧也就会降低。
当孩子经历同样的事情仍旧因为害怕而磨蹭时,家长也不要着急催促,慢慢教给他正确的使用方法、处理技巧,或者给孩子做示范等,这一过程中家长不要生气发脾气,否则会加重孩子的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