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家长知多少
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创始人为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其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其中指出,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之上。
当然,这一章节的重点并非是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也不是诊断儿童的心理痼疾,而是希望家长能够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准确感知孩子心中所想,通过探究其行为目的,找到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做出的一系列他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行为后,往往是先斥责一番,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愤怒:这孩子怎么这样?这与其说是疑问,倒不如说是生气,所以家长们往往是把关注点放在“他怎么能这样”,而不是“他为什么会这样”上。
不单单是案例中的妈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哭闹是非常头疼和反感的,虽然一开始有耐心,能够好脾气地对待,但如果孩子哭闹不止,到最后就总会以“呵斥”收场。其实主要问题还是父母没有弄清孩子哭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孩子心理活动是什么,所以不管他们是温柔还是严厉,都无济于事。如果孩子善于表达,能够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事情处理起来也就相对容易得多,但大多时候,孩子不愿或者表述不清,而父母又不愿猜或根本猜不到,事情就会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亲子冲突越发严重。
当然,这样的行为不止哭闹这一种,比如有的孩子爱咬手指,有的孩子容易恐惧焦虑,有的孩子跟父母唱反调……
而这些你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可能都隐藏着孩子的心理密码,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破译,就很难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那么,家长该如何破译呢?一方面要注意细节观察,注意孩子这种行为前后所发生的事情,从分析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专业的行为分析表格,明确孩子行为背后的实际心理。
还是以上述案例,“哭”表达了孩子的什么心理呢?
案例中的妈妈,越不让孩子哭,孩子哭得越起劲。在面对孩子哭的问题上,大多数家长会将“止哭”作为第一目标,认为只有让孩子先停止哭,才能好好说话好好沟通,于是要么呵斥,要么放任不管,可越是这样孩子心里就越委屈,“哭”就更停不下来了。
一般来说,哭是负面情绪情感的外放,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哭呢?感觉到害怕、伤心,因为孤单寂寞,或者身体不舒服、疼痛,或是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管是哪种情况,哭泣的孩子是极其脆弱的,这种情况下,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如果这时候父母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哭”这件事上,企图用各种方法制止,而不是解决孩子内心的情感问题,只会让孩子哭得越来越严重。
这只是一种行为背后的儿童心理分析,不同行为背后,儿童的心理是有所差别的,甚至导致同一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家长们可以将不同情况列成表格加以分析,以此为突破点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