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原文
龙师火帝①,鸟官人皇②。
始制文字③,乃服衣裳④。
注释
①龙师:相传伏羲氏用龙给百官命名,因此被称为“龙师”。火帝:神农氏用火给百官命名,因此被称为“火帝”。
②鸟官:少昊(hào)氏用鸟给百官命名,被称“鸟官”。人皇: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③始制文字:指仓颉创造文字。
④乃服衣裳:指远古时期的嫘祖制作衣裳。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译文
趣味故事
嫘(léi)祖养蚕
远在上古时期,那时候的人还不会织布呢,他们都挑选合适的树叶串起来,或者是将兽皮披在身上当衣服。直到有一天,黄帝的妃子嫘祖在河边寻找食物的时候,一抬头猛然发现岸边的桑树上有很多白色的小绒团子,就像鸟蛋一般大小。她用树枝小心翼翼地挑下来几个,用手一摸,嘿!有点儿硬硬的,又有点弹弹的,但用手掰也掰不开。她想:这一定是天神怕我们饥饿,所以特意放在树上的小果子,白白净净的,如果煮一煮也许就能吃了,于是嫘祖采摘了很多回去,一股脑儿地把它们都扔进大容器中煮了起来。
这些白绒团在煮饭的容器中随着沸腾的开水上下滚动,就像一群在水中戏水的大白鹅。可是,煮了半天也没见它们变颜色,只是水里逐渐飘散出一些纤细的长丝线。嫘祖觉得很奇怪,因为凭她每次烧煮东西的经验,几乎都会有颜色变化的,为什么这一次就没有变化呢?于是,她好奇地拿起一根木棍在水中来回搅动。这一搅和不打紧儿,只见那些飘散的长丝线一会儿就缠满了木棍头。她想把这些细丝扒下来,然而这细丝虽然很细,却不易拉断,而且经过水煮的细丝又软又滑,又白又亮,很讨人喜欢。
嫘祖是一个爱思考的女子。她重新来到那棵桑树下,仔细观察树上的小白团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她忽然想起来以前在树上看到过一些白色的虫子,它们特别喜欢吃桑叶,慢慢变得越来越胖,偶尔她也看到过它们从嘴里吐出丝来,难道这些白绒绒的丝线团子就是它们绾结而成的吗?原来,正是这种独特的虫子——蚕,它们在幼年时以桑叶为食,长大后开始吐丝、结成蚕蛹,蚕蛹成熟以后就会破蛹而出,变成蚕蛾。
自从嫘祖煮成蚕丝以后,觉得这么漂亮的蚕丝应该得到广泛应用,于是开始大量养蚕,同时号召别人也跟她一起养蚕抽丝。她把细细的蚕丝拧成细线,织网捕鱼,这样就比用手抓鱼快得多了。后来,人们又有了新发现,用蚕丝织成布,代替树、叶、兽皮,穿在身上,又轻巧,又暖和,而且还漂亮。
从此,养蚕的技术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嫘祖后来被世人称为“始蚕之神”。
造字圣人仓颉
仓颉(jié),又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眼,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负责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他聪明机灵,做事又尽心尽力,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所记的数目一点儿也没出错。可慢慢地,圈里的牲口、食物逐渐增加及变化,凭记忆已不好使。当时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纸和笔。仓颉发愁了,该怎么办呢?
仓颉绞尽脑汁,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勉强可以应付。但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数目增加,打结就不实用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并不是太麻烦,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开这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个法子解决了眼前的困难,连续又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非常能干,分给他的事务越来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都叫仓颉管理。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满足不了要求。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之中。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灵感随之而来,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于是,他便到处观察事物,比如: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等,根据这些来描摹创造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由此形成了文字。
后来,这些用来记事的符号,渐渐地被推广开来,文字就随着岁月的变更流传了下来。
小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