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帝术亲传 太子“用弱”

根据记载,李治当了太子以后,立刻将学习制度化。根据黄门侍郎刘洎的建议,皇帝专门命令刘洎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轮流到东宫,与太子游处谈论。太子对待学习非常积极,很高兴地对待这些师傅们。

不仅大臣们要与太子殿下游处谈论,影响太子,唐太宗自己也亲自调教,而李治表现得很好学。唐太宗是怎样教育太子的呢?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二年(648),亲自写了《帝范》一书,交给太子阅读,从多方面归纳了作为好皇帝应该注意的问题。相信李治一定认真学习领会了《帝范》。此外,唐太宗也直接对太子李治进行教诲。据《贞观政要》记录,内容如下:

贞观十八年(644),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传说所言,可以自鉴。’”

唐太宗在这里有四问:知饭乎。知马乎。知舟乎。知树乎。前三问,讲的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以民为本,后一问,讲的是纳谏。作为一个皇帝,他的主要对象,无非是对民,对下,对自己。以民为本,重视民心民意,重视民众利益,在古代,这已经是最佳表现了。而对于唐太宗而言,纳谏也是他的重要心得。他是希望太子能够接受这些重要经验,把班接好。

看太子李治的回答,太宗问他什么,他都说“不知”。要说连吃饭依赖农民这样的道理都不知道那也太有问题了,但是,李治不是不知道,而是要认真听从唐太宗的教诲,有意地回答不知,为的是让父皇把道理讲透。唐太宗太把李治当作小孩看了,李治呢,也就有意地扮演小孩子。显然,这给皇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认为太子老实爱学。不装聪明而装傻,在官场往往能获得奇效,太子对待皇帝也用这一招,应该是老子学说中“用弱”战略的活学活用。

太宗教育太子李治,不仅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太宗处理朝政的时候,经常命令太子在一边参摩学习,有的时候还会征求他的意见,每到这个时候,太子的发言总是能得到太宗的表扬。这证明太子在学习朝政方面也成绩很好。“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就是说,李治的表现很好,每次发表意见,都很符合唐太宗的心思,所以多次得到唐太宗的夸奖。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具体记载到底在什么问题上唐太宗让太子对朝政有所发言。我在《册府元龟》中真的找到一条记载,看来确有其事。《册府元龟》卷四六的记载是这样的:

为皇太子时,有告遂州都督彭王元则之罪,太宗召元则功曹而问之,功曹为之隐,太宗怒而杖之于前。退朝,问太子曰:“人君大柄,赏罚是也。今捶功曹,何如?”太子对曰:“草野之人,天子召问,惶恐失度,即捶之,臣以为太急。”又问:“然则彭王若何?”对曰:“陛下之弟,情所友爱,顾付所司详断之,未晚也。”太宗称善。自是太宗坐朝,尝令太子侍立,百司奏事毕,留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太宗因为太子陈说孝道,论及政事。或时有决罚,令太子评其可否,商榷辩论,深达政要,群臣莫不叹服。

唐太宗做事,皇太子给予评论,涉及地方官,也涉及皇室成员。遂州相当于现在的四川遂宁,都督是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彭王李元则,是高祖李渊的第十二个儿子,他在贞观十年(636)当遂州都督,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因为“寻坐章服奢僭免官”。那么免官的事情应该是在当上遂州都督不久以后的事,那时,李治还不是太子。两书记载看来不是一回事。有人告发李元则有罪(罪名不清),唐太宗把李元则的属下官员功曹参军召来询问,功曹参军为自己的长官隐瞒罪行,唐太宗一怒之下对这位属官动用了杖刑。退朝以后,唐太宗问太子李治,对今天如此惩罚功曹参军的事怎么看。太子内心显然要仁厚许多,他不认为功曹参军是故意隐瞒,而是在天子面前惶恐失度,所以如此惩罚是过于急迫了。唐太宗接着问,如果这么说,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彭王呢?太子回答说彭王是陛下的弟弟,陛下虽友爱心切,想早知道情况,但是回头交给有关部门了解处置,还是来得及的,不必急急忙忙杖责参军。唐太宗很是赞同李治的说法。那么,我们从李治的说法上看到了什么?唐太宗为什么会称赞他呢?李治的表态,首先表现出他待人宽厚,即使是很低级的官员,他也尽量同情理解,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其次,能看出他对于皇上的理解。不说皇上用心太急,而说皇帝友爱弟弟之心太切。他并不同意皇上急不可待的做法,但是他的反对是如此的有人情味。难怪皇帝不仅不生气,还表扬他,并从此让他多参与评论。

孝友是皇帝愿意看到的,好学也是皇帝愿意看到的。这不仅展示了太子的优长,更能表现太子的智慧。然而,最能体现太子智慧的还不止这些。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太子殿下的第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