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大学 中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颜渊第十二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①

【辜译】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问孔子,怎样才是道德高尚的生活。孔子回答:“克制自己,一切按照体面而正确的典范去做事。”*

孔子继续说:“如果一个人只能过一天这样的高尚生活,克制自己并按照体面而正确的典范去做事,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高尚。要想道德高尚,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

然后,这位学生(颜回)又问孔子如何应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规则。孔子回答:“凡是和体面且正确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都不要去看;凡是和体面且正确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都不要去听;凡是和体面且正确的要求违背的事情都不要去说。最后,不管做什么,干什么或到什么地方去,凡是和体面且正确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都不要去做。”

(*达朗贝尔②评论说,如果古人狄奥根尼③仅拥有“体面”,他可能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人。

歌德作品的第一部分舍己为人:

“汝若无成,

汝若无死,

尘世阴森,

汝徒永远羁旅耳。”

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关于礼的理想第二部分,正如歌德所说的,其本身就是信仰。)

注释

①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话“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辜鸿铭没有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②达朗贝尔(D'Alembert Jean Le Rond,1717-1783),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一生研究了大量课题,完成了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的论文和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卷巨著《数学手册》、力学专著《动力学》、23卷的《文集》、《百科全书》序言等。达朗贝尔生前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得到了许多荣誉,但临终时却因教会的阻挠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葬礼。

③狄奥根尼(Diogenēs,前404-前323),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生于锡诺帕(Sinopeus,现属土耳其),卒于科林斯。他的真实生平难以考据,但古代留下了大量有关他的传闻轶事。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辜译】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仲弓,即冉雍)在另一个场合问孔子,怎样才是道德高尚的生活。孔子回答:“当出门办事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像在帝王面前一样谨慎;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表现得像在上天面前祈祷一样虔诚。自己希望别人不要对自己做什么,那么你也不要对别人做什么。不管是在国家的公众生活中,还是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都不要给别人任何抱怨你的正当理由。”

于是这位学生(仲弓)说:“尽管我愚笨,而且反应迟缓,但是我会按照您刚才说的原则去做。”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辜译】

另一位学生(司马牛①)问孔子,什么是道德品质。孔子回答:“道德高尚的人说话会很谨慎。”司马牛问:“说话谨慎,仅仅这样就算是道德高尚吗?”孔子回答:“如果一个人感到高尚地生活都非常困难,那么他还不会谨言慎语吗?”

注释

①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春秋末宋国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多言而躁”。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当时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逃亡到鲁。故《论语》下文中有“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言有兄犹无。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辜译】

同一位学生(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算是聪明而高尚的人。

孔子回答:“聪明而高尚的人不焦虑,不恐惧。”这位学生(司马牛)问:“不焦虑,不恐惧,仅仅这样就可以称为聪明而高尚的人吗?”

孔子回答:“如果有人发现自己问心无愧,那他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司马牛)总是闷闷不乐,经常抱怨说:“所有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另一位学生(子夏)听到这话,就对他说:“我曾听说,人的生与死都是上天注定的,富贵荣华也都是上天赐予的。聪明而高尚的人做事严肃认真,不会抱怨。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他热情而恭敬,而且合乎礼的规定。他会发现普天之下到处都是他的兄弟。那么,一个聪明而高尚的人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在家中没有兄弟呢?”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怎样才算是聪明睿智。孔子回答:“如果一个人能够抵制别人像水润物那样暗中说坏话的恶意攻击,或者不会因为个人安全突遭威胁而受到影响,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聪明睿智的人。事实上,一个人能够抵制这样的影响或这种不测,确实是超乎寻常的人。”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辜译】

有一次,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东西对于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孔子回答:“老百姓必须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必须有足够的军队,人民必须对统治者有足够的信心。”

“但是,”子贡问,“如果这三项当中不得不抛弃其中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

“去掉军队。”孔子回答。

这位学生(子贡)继续问:“但是,剩下的两项中,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的话,应该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回答:“去掉粮食。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人民对统治者丧失了信心,政府就不复存在了。”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辜译】

有一次,一个诸侯国(卫国)的一位官员(棘子成)对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说:“聪明而高尚的人追求的只是本质,何必拘泥于那些表面形式呢?”

“听您这么说,我真遗憾,”孔子的学生(子贡)回答,“也许您说得对。但是,如果那么说,大家肯定会误解您的意思。事实上,形式来源于本质,但是本质同样来源于形式。这就好比老虎和豹子的皮,本质上和狗、羊的皮是一样的。”*

(*说到文学的形式,华兹华斯说:“准确来说,文学的形式就是表达方式,但是你知道,事情总是因表达方式而起。”——爱默生①《英国人的特征》)

注释

①爱默生(1803-188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诗人、超验主义发起者。主张回归自然,个人自立自助,反对对穷人救济,被林肯称赞为“美国的孔子”。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祖国(鲁国)在位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的一位学生(有若):“今年粮食歉收,国家收入难以满足公共开支。该怎么办呢?”这位学生(有若)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十征一的税法呢?”“为什么呀?”国君回答,“就算是征收三分之二的税,都不能做到收支平衡,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怎么够呢?”对此,这位学生(有若)回答:“如果百姓富足,国君也不会短缺。但是,如果百姓短缺,国君也不会富足。”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如何在人生中提高道德修养并驱除迷惑。孔子回答:“要把忠诚守信作为首要原则,使自己的思想合乎道德。这样就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都希望生存,厌恶死亡。但生死有命,如果总是追求这些事情,只会缩短自己的寿命;这是人生中最大的迷惑。”

“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所思为我求。”*

(*一位中国评论家认为,应该把这首诗放在第十六章第十二节。)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辜译】

某个诸侯国(齐国)在位的国君(齐景公)问孔子,什么东西才是国家最重要的。

孔子回答:“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说得真好!”齐景公回答,“的确是这样!如果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在这种状态下,就算我拥有税赋,又怎么享用得到呢?”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辜译】

孔子评价他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说:“仅凭只言片语就能判决案件,大概只有由(子路)能做到。”

孔子还评价子路说,他从来没有做出承诺却不兑现的。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辜译】

有一次,孔子在被任命为故国(鲁国)的最高法官(司寇)后,说:“坐在公堂上,审判递交上来的案件,我并不比别人优秀。但我一直在努力做的,是尽量避免诉讼案件的发生。”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在国家政府施政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孔子回答:“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耐心,然后尽职尽责地去实施。”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用正确的判断和品味来引导自己,就不会误入歧途。”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辜译】

孔子说:“聪明而高尚的人鼓励人们在本性上发挥优点,而不是缺点。然而,恶毒愚蠢之人正好与此相反。”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辜译】

孔子的祖国(鲁国)在位的贵族部长(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政府就是秩序的意思。如果您带领大家走正路,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辜译】

上面提到的贵族(季康子)被国内频繁发生的偷盗弄得头疼不已,就向孔子请教。

孔子回答:“假如您自己向他们表现出不贪图钱财,那么即使奖励偷盗,人们也不会去偷盗。”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辜译】

同一位贵族(季康子)再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他说:“为了好人的利益而处死坏人,您怎么看?”

孔子回答:“治理国家,您为什么认为必须依赖极刑呢?如果希望诚实,百姓就会变得诚实。统治者的道德力量就像风一样,老百姓的力量就像草一样。不管风朝哪个方向吹,草必定会随风而弯。”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一个受过教育的绅士,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出类拔萃?”

“你所说的出类拔萃是什么意思?”孔子问。

“我的意思是说,”学生(子张)回答,“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私生活中,都要拥有名声。”

孔子回答:“你说的是臭名昭著,而不是出类拔萃。真正的出类拔萃,是指品质正直,热爱真理,遵从礼仪,知道揣摩别人的话,通过观察别人的神情,听取他人的意见,以此来形成对人的正确判断,而且还经常想着谦虚待人。这样的人,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私生活中,都会出类拔萃。至于臭名昭著的人,总是外表装出道德高尚的样子,而行动上却相去甚远,他自己对这样的表面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人,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私生活中,当然也会拥有(不好的)名声。”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樊迟)陪孔子到新建的宗教场所(祭台)去散步。学生(樊迟)问孔子,怎么做才能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发现内心深处的隐秘恶习及堕落思想?如何驱散人生中的迷惑?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孔子回答,然后说,“首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而不是先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或许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最佳方法。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检讨自己的邪念,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并养成习惯,或许这就是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隐秘恶习的最佳方法。如果大清早起来就大发雷霆,忘乎所以,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父母亲朋的安全,这难道不是人生中最大的迷惑吗?”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辜译】

上面提到的同一位学生(樊迟)问孔子:“道德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回答:“道德生活在充满爱心之人的心灵深处。”*

学生(樊迟)继续问:“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回答:“理解,就是要了解别人。”

然而,这位学生(樊迟)似乎还是无法领会孔子所说的话。于是孔子继续说:“坚持正义的事情,摒弃所有非正义的事情,这样非正义的就会变成正义的。”

当这位学生(樊迟)离开后,在路上遇到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夏),就对他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理解,他回答说:‘坚持正义的事情,摒弃所有非正义的事情,这样非正义的就会变成正义的。’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

另一位学生(子夏)回答:“有句谚语的寓意确实非常深远。当远古的帝王舜执掌政权的时候,从百姓中选拔正直的人才,提拔了皋陶做司法部长,从那一刻起,所有道德败坏的人都消失了。当远古的帝王汤执掌政权的时候,从百姓中选拔人才,提拔了伊尹当宰相,从那一刻起,所有品行恶劣的人都消失了。”

[*中文的“仁”,我们一直把它翻译为“moral and moral character(道德或道德品质)”,从修辞上来解释就是“人性”的意思。]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回答:“对朋友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觉得自己引导不了,应立刻停止。不要同朋友争吵,以免自取其辱。”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参)说:“聪明的人根据自己对文学艺术的品位去结交朋友。他会通过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