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先进第十一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辜译】
孔子说:“上一代人在艺术和精修方面,有人认为比较粗陋;而当代人在这些方面更优雅。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我更倾向于上一代人的风格。”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辜译】
孔子在年老的时候说:“我前些年周游列国时,跟着我共患难的学生,现在却没有一个人留在我身边。”
“在信仰和行为方面与众不同的有颜渊(颜回)、闵子骞(悯损)、冉伯牛(冉耕)、仲弓(冉雍);以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知名的有宰我、子贡;以管理才能而著称的有冉有、季路(子路);以文学而知名的有子游、子夏。”
11-3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辜译】
孔子评价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说:“就是这个回(对这位学生大家都熟知的称呼),他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不管我对他说什么,他都会心悦诚服。”
11-4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辜译】
孔子评价另一位学生闵子骞(闵损)说:“他确实是个孝子。有目共睹的是,不管父母怎么说他,他都没有怨言。”
11-5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南容,即南宫适)喜欢反复吟诵《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石头上的污点可以被磨掉,但是说错的话却永远不能收回。)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1-6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辜译】
孔子的祖国(鲁国)一位掌权的贵族部长(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有真才实学。
孔子回答:“以前有一个叫颜回的,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但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现在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11-7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辜译】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去世后,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马车,好买棺椁来安葬颜回。
孔子回答:“(虽然颜回和我的儿子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儿子终究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别人的儿子。我自己的儿子去世的时候,也只是用简单的棺材埋葬,并没有准备外棺。我不能卖掉马车步行出门,好让你给你儿子买外棺。因为我还有幸在国家议会中任职,(按照礼仪)外出时是不允许步行的。”
11-8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辜译】
当孔子第一次听到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去世的消息时,放声痛哭:“唉!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辜译】
当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放声痛哭。旁边的人纷纷安慰他:“先生,请不要太过悲伤!”
“我悲伤过度了吗?”孔子回答,“但是,如果我不是为他这么悲伤,又会为谁这么悲伤呢?”
11-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辜译】
当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去世后,孔子的其他学生建议隆重安葬他。但是孔子说:“不要看我的面子这么做。”
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隆重地安葬了颜回。
后来孔子对学生说:“回(对这位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大家都熟知的称呼)对待我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但是我却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他。这不是我的错。哎!是你们这些人的错呀!”
11-1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辜译】
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应该如何对待逝者的灵魂。孔子回答:“我们对在世的人还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为什么要问对死人的义务呢?”
这位学生(子路)继续询问死亡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我们还不明白活着的事情,为什么要问与死有关的事情呢?”
11-12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辜译】
有一次,几个学生站在旁边伺候孔子,其中一位学生(闵子骞)显得和悦而温顺;勇猛的仲由(子路)站得笔直,像一位士兵;另外两个学生(冉有和子贡)则显得坦诚敦厚。孔子看着他们,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说:“像由(子路)那样站着,恐怕不会寿终正寝吧。”*
(*这个预言最后变成了现实。勇猛而侠义的仲由(子路)后来在一次平息暴民叛乱的保卫战中牺牲。临死前,他的头盔在战斗中被击落到一边,他镇静地扶正头盔,说:“作为一位绅士,就是死,也要衣冠整齐!”)
11-13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辜译】
孔子的祖国(鲁国)有些当权者提议修建一座新的政府大楼。孔子的一位学生(闵子骞)说:“为什么不保留原来的大楼,重新翻修一下,以适应当前的需要呢?为什么要建一座新的大楼呢?”
“这个人,”孔子说(指那位学生闵子骞),“平时很少说话;但是只要他一开口,总能说到要害。”
11-14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斥责他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说:“那个吹喇叭的人再也不许进我的家门。”从那以后,其他学生开始瞧不起仲由(子路)。但是孔子又说:“那个人(子路)在学习方面已经找到了门路,只是还没有完全进入其中罢了!”
11-15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另外两位学生(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回答:“一个(子张)已经超过了标准,另一个(子夏)还稍有不足。”“那么,”这位学生(子贡)回答,“第一位(子张)比后一位(子夏)更优秀吧?”“不,”孔子回答,“超过标准和稍有不足同样糟糕。”
11-16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辜译】
孔子的祖国(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首领(季孙氏)积攒了巨大财富。孔子的一位学生(冉有)给这位贵族当差,对居住在这位贵族土地上的人民搜刮钱财,使得他的主人本来已经巨富的资产大幅增加。“他不再是我的学生,”谈到上面提及的学生(冉有)时,孔子大声向其他学生宣布,“大声喊出来吧!孩子们,一起去攻击他!”
11-17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辜译】
孔子评价他的四位学生说:“一个(高柴①)简单明了,一个(曾参)反应迟钝,一个(子张)华而不实,一个(子路)莽莽撞撞。”
注释
①高柴(前521-?),姓高名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皋、季子皋,少孔子三十岁。春秋末齐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为官清廉,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称赞。
11-18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辜译】
孔子评价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和另一位学生(子贡)时说:“这就是颜回,他几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可惜他的生活总是陷入贫困。而另一个人(端木赐)不相信鬼神,但是他做买卖,财富能不断增长,而且他对事情的判断总是那么正确。”
11-19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是诚实的人。“诚实的人,”孔子回答,“不偏离常规*,也不假称信奉什么教义秘密。”即任何性质主义的秘密。
(*文学修辞称“不按常规办事”,或者卡莱尔所谓的“公式化”。)
11-20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辜译】
然后,孔子继续说:“现在的人对他们信奉的东西极为诚挚。他们真的是聪明而高尚的人呢,还是只在表面显得庄重呢?这正是我想知道的。”
11-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辜译】
一位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问孔子,是否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立即用于实践。“不行,”孔子回答,“你应该先问一下父母和家中老人的看法。怎么能自己决定立刻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呢?”
另一位学生(冉有)在其他场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可以,”孔子回答,“马上就去做吧。”
随后,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大着胆子问孔子,为什么对同样的问题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回答。
“这是因为,”孔子回答,“一个人(冉有)太懦弱,因此我说让他立即去做,是为了鼓励他。至于另一位(子路),他太鲁莽了,因此我让他先问父母长辈的意见,是为了约束他。”
11-2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辜译】
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在某个地方(匡)遭到暴民的袭击而受到威胁。其中一个学生、孔子最喜欢的颜回和大家失散了。后来,当这个学生(颜回)回来后,孔子说:“我担心你被杀害了。”这个学生(颜回)回答:“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让自己死呢?”
11-23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辜译】
孔子祖国(鲁国)的掌权贵族家族的一位成员(季子然),在谈到孔子的两位在季氏当差的学生(子路和冉有)时,问孔子这两个人是否称得上政治家。“哦!”孔子回答,“我还以为你是想问我对其他事情的看法呢,原来是问他们俩呀。这是你想全部知道的吗?我认为,政治家是指那些根据职业道德来事奉主人的人;但是,一旦他们发现无法坚持职业道德时,就会不再事奉主人。至于你提到的这两位——他们可以称为政客,而不是政治家。”
“但是,”这位贵族继续问,“这两个人会做任何要求他们去做的事情吗?”“杀父弑君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孔子回答。
11-24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任命一位非常年轻的人(子羔)去担任一个重镇(费城)的行政长官。“你这是在误人子弟呀!”孔子对他说。
“为什么?”学生(子路)回答,“那个地方有那么多百姓需要管理,还有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情需要做决策。这些也都是学习,为什么一个人必须读书才算学习呢?”
孔子回答:“这正是我不喜欢凡事总爱巧言善辩之人的原因。”
11-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惟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惟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四位学生坐在一起侍奉孔子。
孔子然后对他们说:“诸位,我只是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自己,但是假如你们被权贵赏识,那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能做什么呢?”
勇猛的仲由(子路)毫不犹豫地立即回答:“如果我能管理一个小国的事物,即使这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而且这个国家正遭受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备受饥荒的困扰——如果让我治理这样的国家,只要三年时间,我就可以让人民变得勇敢,而且知道他们的职责。”
孔子听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回头问另一位学生(冉有):“你呢?你怎么说?”
“我可以,”这位被问到的学生(冉有)说,“如果让我治理一个国家,也就是拥有三四流国力的那种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三年时间,我可以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至于教育这种比较高尚的事情,我会让跟随我的聪明而高尚的人去做。”
然后孔子扭头问另一位学生(公西华):“你呢——你怎么说?”
这位学生(公西华)回答:“我不敢说一定能做到,但是我会竭尽全力去做。如果国家需要我履行一些职能,比如接待外宾和公共集会之类的事情——我会穿着体面的服装去做,在这些活动中,我想我可以充当一个副手。”
“那么你呢?”孔子问四个学生中的最后一位学生(曾皙①),“你怎么说?”
被问到的最后一位学生(曾皙)放下正在演奏的瑟,站起来回答:“我所想的和这几位提到的完全不同。”
“那有什么关系?”孔子回答,“我们只是谈论每个人的想法罢了。”“那么,”这位学生(曾皙)回答,“假设我们现在正好是春末时节,因为天气越来越暖和,我们都脱去冬天的衣服,换上光鲜靓丽的春装,那么我会建议带上五六个朋友,再带上六七个小孩,然后一起到那条非常浪漫的河流中去洗浴;随后,我们一起到古老的露台上吹风纳凉;最后,我们一路唱着歌,悠然自得地回家。”
“哎!”孔子随后叹息一声说,“我同意他的说法。”
随后,当上面四位学生中的三位(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最后一个说话的学生(曾皙)留下来,问孔子:“对于其他三个人说的话,您有什么看法?”
“他们,当然,”孔子回答,“只是说出各自的想法罢了。”
“但是,”曾皙问,“您为什么要笑第一位(子路)呢?”
“哦,”孔子回答,“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准确判断和谦虚礼让。但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但是第二位学生(冉有)呢?”这位学生(曾皙)继续问,“难道他没有谈论治理国家的事务么?”“怎么?”孔子回答,“你听说过一个三四流国力的国家不算是一个国家吗?”“那么,”这位学生(曾皙)继续问,“第三个说话的(冉有)——难道他谈论的不是一个大国的事务吗?”
“有朝廷、有外宾接待、有公共集会,”孔子回答,“除了在帝国下属的侯国朝廷可以看到这些事情,你还能在哪里看见呢?第三个发言的(冉有)谦虚地说,他在这些职能上可以当一个副手。如果像他这样的人只能做副职的话,那么谁又适合做正职呢?”
注释
①曾皙,名点,字子皙,春秋时鲁国人,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