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图像背后的含义

中国出土的丝织品,也有少量外来产品,还有很多外来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是联珠圈纹,特点是由一些联珠组成一个圈,圈内有动物。联珠圈内的野猪头和立鸟衔珠最为特别,它们的出现在中国找不到来源和根据,应是来自于波斯或中亚。波斯萨珊时代的建筑构件、织物中就有野猪头的纹样。

立鸟纹也很有特点,它嘴叼一条项链,脖子上系有一根丝带。这在波斯锦、银器里都能看到,在中亚还能在壁画人物的服装上看到同类纹样。中国带有这类纹样的织物,如果不是输入品,也是因外来影响而出现,或者是为了外销而生产的。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石椁上,有骑着骆驼射狮子的图像。骆驼是单峰的。骆驼有两种:一种是双峰,一种是单峰。双峰骆驼中国、西亚、中亚都有。单峰骆驼主要是在西亚,中国没有。当时中国的狮子都是进贡的,骑着骆驼与狮子搏斗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但在图像里既有单峰骆驼又有狮子,这肯定与外国有关。虞弘是外国人的后裔,当时来中国做生意最多的是粟特和波斯商人,有一些人到中国后定居了。虞弘是波斯人后裔的可能性最大。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联珠猪头纹锦覆面

撒马尔罕壁画中人物服装上的图案纹样

山西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上的线刻图

波斯银盘里有骑骆驼狩猎的图像,而且古书记载,他们当时作战用“骆驼兵”,骑着骆驼打仗、狩猎都没有问题。

伊朗的世界文化遗产波斯波利斯宫殿,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始建,历经薛西斯一世、阿尔塔薛西斯一世,总共是三代历时一百七十多年才打造完成的。公元前334年,希腊马其顿人,在君主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下远征波斯,攻占并烧毁了波斯波利斯。当年的大火燃屑纷纷落地后,石质宫殿的主体还毫发未动地坐落在当地,像一副骨架,在荒野弥漫之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躯体轮廓。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天空回荡:“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那是大流士在平定各地割据力量之后,志得意满地刻在石头上的话。

狮子和牛搏斗图

那里有不止一幅狮子和牛搏斗的图像。

在虞弘墓里也发现有狮子和牛以及和马、狮子搏斗的图像。这个搏斗图是两个动物互相在争斗。伊朗学者解释说,这是表现季节发生变化时候的一种图像,表示新季节的到来,也是一种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属于祆教内容的图像。这显然和中国文化没有关系,虞弘墓里的这种图像,明显是从伊朗传过来的,而像这类动物之间搏斗的图像,现在一些伊朗晚些时候的建筑上也有描绘。

说起祆教,在伊朗历史上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曾长时期作为国教。祆教认为水、火、土都是神圣的,由此产生的人的生死观念、丧葬习俗和中国大相径庭。祆教认为人死后躯体不应污染水、火、土等,要在神职人员的带领下把尸体赤身裸体移至山顶,让狗和鹰吃,肉被吃掉之后再把骨头拿回来,放在一个纳骨器里。

祆教遗迹——天葬台下的遗址

伊朗至今还保存着非常完整的祆教丧葬遗迹,有人翻译成“寂静塔”,或叫做容易理解的“天葬台”,天葬台下面还有建筑。按祆教习俗,负责丧葬的祭司居住在这里,他们不会到一般人生活当中去。人逝世之后就要找到祭司来处理尸体,祭司会把尸体放到天葬台顶上,然后定期查看尸体情况。据说尸体越早被吃光越好,被吃光得晚则说明生前作恶太多。在尸体没有被吃完之前,家里的人也会住在这里。伊朗现在还保存着两座天葬台,据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仍一直在用,后来伊朗政府觉得这种习俗不文明,开始禁止使用天葬。

信奉祆教的图案,在陕西、山西都有发现。虞弘墓里面的祆教祭祀场面(见第206页图),中间有一个火坛,两边是人首鸟身的祭司,祭司戴着口罩,表明在祭祀时不允许呼吸,担心飞沫玷污圣火。波斯萨珊的钱币上有祭坛和祭祀的图案,但虞弘墓中这样的图像在伊朗也没发现,特别是人首鸟身的祭司,很像佛教的迦陵频伽(佛国世界中的一种神鸟)和隋唐时期人首鸟身的镇墓兽,或许是在中国出现的图像变异?

虞弘墓在山西太原发现,恰巧《新唐书》记载:“太原俗,为浮屠法者,死不葬,以尸弃郊饲鸟兽,号其地曰‘黄坑’。有狗数百头,习食胔,颇为人患,吏不敢禁。”这完全是祆教的丧葬习俗。不过,借用了佛教用语的“浮屠法”。

在丝绸之路上,各地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不光有外来的东西传入中国,中国的东西也传到外国,而且影响了那里人们的生活。伊朗古代有一种传统的绘画叫细密画,以追求精确写实著称。萨非王朝(Safavid dynasty, 1501—1736)的绘画中,大胆生动地表现了宫廷的生活百态,不少是令人惊艳的生活场景。宫廷贵族重要的宴饮场面中,大量出现中国的青花瓷,由于十分写实,从造型纹样上看都是来自中国,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青花瓷的输出。

伊朗细密画

细密画中的青花瓷,不仅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及伊朗贵族生活非常重要,对于研究中国瓷器也有价值。因为中国很多瓷器,找不到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及配套组合的实例,而在伊朗的细密画里可以看到。那些细密画有些年代明确,对中国的瓷器断代具有参考价值,而中国瓷器制作年代的研究成果,也对年代不清的伊朗细密画断代有帮助。

在伊朗的博物馆里,还经常看到“克拉克瓷”。

伊朗餐厅里的“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胎薄,圆口或葵花口。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花瓣,每个花瓣中有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这种瓷器国外有很多,在我国很少,是专门为了外销而生产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大量输出,对国外的影响很大。当伊朗人也能烧造出高质量的青花瓷以后,他们开始模仿中国纹样,直到现在他们使用的青花瓷,仍然可以看到克拉克瓷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