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二
那些年,我们追求卓越
汪天云
新年伊始,流传着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的评价:百年中国求富强,文化站在路中央!
谁都明白:改革开放到了必须与文化携手共进的年代!否则,在新一轮的国家发展中,作为民族经济,无法真正挺起脊梁。
我们可以举千百个案例,说明文化的特殊和重要。
但我们很多文化发展战略,常被经济和其他利益染指、“绑架”、倾轧或瓦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史无前例地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到了国运兴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号角——“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我们为之鼓舞: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写上了旗帜!
我们深知任重道远,还须上下求索。
为此,我们举学院乃至社会之力,创编了这套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作为教材乃至教育文化建设的新奉献。
在这里,镌刻着一行行艰难困苦、拼搏前行的足迹,傲立起一座座享誉神州、驰名海外的文化地标(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大剧院、东方绿舟青少年活动基地等),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一项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及赛事(八运会、八万人体育场、东亚运动会、万宝路足球赛等),有上海大舞台、上海艺博会、上海文艺院团改革,还有在传媒业和教育界缤纷绽放的盛大网络……所有这些,都彰显了上海城市的气派、上海文化的锦绣,也是人们喜爱上海的理由。
透过这一系列对上海文化产业开创性的宏大构建,从物理层面到心理层面的传奇巨变,我们看到的是人文精神的复兴和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推进!
这不是对既往历史的一般性回眸,而是对上海文化产业经典价值的“回采”。所以,这里汇聚的不仅仅是历史风云,更可贵的是经验、理想和责任!
在创业经验、事业理想和敬业责任的交融中,我们先被震撼。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挥洒真实而简练的文笔,来描绘上海文化产业的瑰丽长卷,勾勒筚路蓝缕开创文产伟业的群芳谱,讴歌那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的睿智、胆魄和一个个创建者的人格风采!
他们带领一支支团队,创写了一部部现代神话;
他们浇灌一片片心血,融汇成一簇簇产业之花。
流光荏苒,佳木成林。
上海的文产群雄,在浦江两岸、申城南北以大智慧、大手笔布局,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创业先驱,全都孜孜以求,甘愿呕心沥血,志在建树一个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文产大项目,让人感奋他们的远见与胸怀、创新与卓越。无数故事和细节,闪耀着思想光泽,至今令人震撼,启迪匪浅。团队成员披星戴月不计报酬,酷暑严寒抱病工作,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往往常年不歇,始终在第一线。这是何等卓越的表率!我们每个参与编写者,在采集史料时,曾试图诠释那些令人难以想象、难以计算、难以理解的奇迹背后的奥秘;在访问当年功臣时,又被他们不沽名、不钓誉的高尚情怀所折服。
今天的我们,已经沐浴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浩荡春风。看上海文化的现代版图,风景这边独好!艺术院校的学子要走向社会,融入一支支创意管理团队,太需要有这些经典案例和理论分析,来鼓舞锐气、集聚智慧和毅力扬帆远航。年轻学子知道自己的校长当年曾经为上海文化产业耕耘,很想问津、“淘宝”,学到真本领。我们就萌生创想,要编这套上海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来满足教书育人的需要,让“老兵新传”有传人!
这些感怀,凝结成我们不倦、不懈地编辑丛书的驱动力。
这套书的创生过程,有经典传奇的鼓舞,有激情点亮的愿景,书里书外,着实能汇聚起精、气、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我们将充分认识龚学平校长所倡导的大文产理念和实践轨迹,增进对峥嵘岁月的历史解读力,迸发文化创意和文化自信力,再创跨世纪的新辉煌!
搁笔,等待您的开卷。凡是参加此书编创的人员都有一种荣幸和自豪感。
我们,站在巨人肩上。真诚讴歌一个时代的史诗和强音:那些年,我们追求卓越!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丛书给我们“攻玉”的力量、信心和智慧。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重温榜样和示范,成功的案例,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仅巨大,而且深远。
我们遵照而行,我们笃信这种力量的持久、广远。
我们出发了,用我们的文笔和当年的照片。
我们继续努力,继续追求卓越和创新,同时也盼望这套丛书贯穿着的进取精神能够在您那里得到延续!
希望我们的努力,也能被后继者编缀为富有启示意义的新书。这不是奢望,而是诚祈!
在这套书的编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上海文广集团、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绿舟青少年活动基地、上海大剧院、上海东亚(集团)有限公司、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电影集团、上海大学,以及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文广影视出版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单位、部门的鼎力相助,我们深表感谢!
编书、出书的事,是平常、平静的。
但这套书,在平常中掀动着激越和豪情,在平静中牵引起人们许许多多难以平静的追忆和联想……
有些创业者,英年早逝;
有些奉献者,告老还乡;
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伟大精神,将和我们的文字和图片一起永驻,久久地播撒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〇一三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