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郭朝沛经营有方,使几经兴衰的家道重归优裕;母亲杜氏则聪慧、开朗、乐观深深影响着年幼的开贞。这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郭开贞4岁半就开始在自家家塾“绥山山馆”读书。塾师沈朝文,字焕章,指教严格又注重教育革新。
郭开贞的长兄郭开文(1877-1936),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政。后来正是他出资帮助开贞赴日留学。
凌云山
乐山文庙奎星阁
老霄顶与城墙
凌云古渡
20世纪初的山。摄影者为英国植物学家厄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
20世纪初的嘉定城瞻峨门。
乐山老羊馆
摆渡
20世纪初的乐山人文。摄影者为法国汉学家让·拉蒂格(Jean Lartigue 1886-1940)。
1906年,郭开贞离开沙湾考入乐山县高等小学。此为他的毕业证书。
1907年,郭开贞升入嘉定府官立中学堂。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勇于投身社会活动的行为,为开贞换来的不仅是这张修业文凭上“修身”一项35分的分数,还有被学校开除的结果。
被嘉定府官立中学堂开除后,郭开贞决定投考省城中学。
1910年,他被成都的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录取。这是1910年间的他。
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现成都石室中学)的校舍。
郭开贞在高等分设中学堂的修业文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前一直关注四川保路运动的郭开贞马上响应,回乡组织民团宣传革命。并在四川宣布独立前夜发动同学互相剪掉头上的辫子。图为当时他(左2)与小学同学吴尚之(左1)、李茂根(右1)、张其济(右2)等。
1912年秋,郭开贞结束中学学业,考入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图为他(中排左2)与中学同学合影。
1892年,郭开贞(沫若)生于四川嘉定县(今乐山)小镇沙湾一个殷实的中等商人家庭。他的笔名“沫若”即来源于家乡的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郭氏的商号名为郭鸣兴号。开贞曾祖母邱氏寿命百岁,五世同堂,为此光绪皇帝钦赐“贞寿之门”牌匾,现在依旧悬挂在郭宅门口。
面对辛亥革命后四川令人失望的社会情况,和一场不幸的包办婚姻,1913年郭开贞毅然选择离开故乡,冲出夔门,胸怀救国信念,北上应考天津陆军军医学院。
在北京暂寄长兄郭开文篱下的开贞,怀揣的救国济民热忱又一次受到打击。在给父母的这张明信片上他写道:“京地学风坏极,酒地花天,歌台舞榭,青年子弟最易陷落。大哥决计命男东渡。”1913年底,他从北京出发,经朝鲜赴日本开始了10年的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