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松树的种子
多年的高三把关,越来越觉得,这语文也太难了!任你用尽心思,磨破嘴唇,不辞辛苦地讲啊练啊,可就是收效甚微:阅读怎么也突不破,作文怎么也写不好,成绩怎么也上不去。非但如此,每逢年级大考后成绩分析,各学科谈起丢分因素,说来说去就说到“审题能力差”上,让语文无故躺枪。这也难怪,“数学是理科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早就有言在先。既然这样,那语文的根基又是什么呢?依个人之见,无非“读书”二字。要学好语文,说一千道一万,根本还在“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的道理 ,和采集大量花粉才能酝酿成蜜一样简单直接。
阴差阳错,2010年暑期,自己从站了25年的高三讲台一下子被垂直降落到初一讲台。也好,这下可以带领孩子读一读书了。殊料,前景很诱人,现实很骨感。我在读书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翻过几页《昆虫记》《草房子》或《城南旧事》的寥寥无几,多数不会读书、不愿读书,也不去读书。想引领读书,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事非经过不知难。
有孩子说,自己就喜欢读图,一提读书,满眼铅字,就眼前发懵。有的说,书海茫茫,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去读哪本。有的说,课本不就是语文么,为啥还要课本之外;读书——孩子不懂课本只是滴水,而语文是广阔的海洋,如果只学课本,就永远没法学好语文。有的说,让我们读书,考试考吗,给分吗——他们不懂得对自身的成长而言,读书比什么都重要;而只要多读书,成绩不会差。有的孩子,人迈进了初中,兴趣点还滞留在小学,仍抱着《这小子真坏》之类的少儿读物看个不停。有的则好高骛远,一上来就看起《道德经》;岂不知,再好的书,如果一时读不懂,就还不属于自己。有的网络游戏上瘾,不能自拔,对读书了无兴趣。有的盲目猎奇,杂七杂八貌似读了不少书,可除了记住一点稀奇古怪的情节,其余都变成了过眼云烟。有的只读不写,结果读的书都从沙漏中流出,什么也没留下;过后,反怪读书没用,从此拒绝读书……
不过,问卷调查中也有的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十二三岁的年纪,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却差不多达到百分之百。可经了解得知,孩子所读多为“缩写”。名著一经缩写,和苹果滤出营养丰富的果汁只剩下粗劣筋络还有何不同?读了又能收获几何?更严重的是,多数孩子畸形偏科,每天刷题刷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语文课上昏昏欲睡,唯独不学语文,排斥读书。有个孩子甚至差到汉字写不成个儿,一百分的语文测验考了11分,还理直气壮地质问:语文一点用处都没有,学它干啥?更可怕的是,一批孩子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以致无论是民族英雄霍元甲、鉴湖女侠秋瑾,还是万民景仰动容的革命烈士江姐,一律予以轻慢嘲弄,肆意奚落,无情取笑,而没有应有的敬重。课堂上,那冷言冷语的讥诮和无聊之极的哄闹,令人脊背发冷。
以上种种,是一种多么遗憾的存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是多么不利。而寻求改变,除了读书,或许别无选择,然而这谈何容易。尤其是,在一个眼里只有奥数、外语,而对语文毫不重视的班级,想去引领读书,肯定难上加难。
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可以创造奇迹。凭着十足的耐心,善巧的方法,不懈的努力,再加上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不信东风唤不回!
终于,点点滴滴努力有了回报。开始孩子怕“读”,我们就让他们从薄的、浅的、动物类的入手;等兴趣上来了,便循序而渐进,逐渐换成了《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当孩子读书渐入佳境的时候,你会看到,无论课间、午休,还是在花园、餐厅,到处都有孩子手不释卷的身影;一些曾极力拒绝读书的孩子也变成了“书虫”。三年下来,人均读书二十多部,阅读量达两千多万字。孩子的视野大开,积淀大增,胸襟大展,语文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还发现了让作文腾飞的一条捷径——读写有机结合。开始的时候,孩子既怕“读”,更怕“写”。对不少孩子来说,书嘛,读读还可以,但下笔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此,我们应对的策略是:降低写作难度。读书时,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以及写作质量如何,一概不限;每周一“篇”,百八十字就行,三五十字亦可,只要读写挂钩即可,以免孩子“提写色变”。如果按时写了交了,就充分肯定;偶有长处,就表扬鼓励。这样一来,孩子敢下笔了,从寥寥几笔、短短几行写起,渐渐越写越长。到这时,就加强写作指导,提高写作要求,并大张旗鼓,推出范文,树立典型。激励的作用是神奇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越写越顺,越写越活,越写越好,甚至那个汉字写得蝌蚪文般的孩子,也拿出了不错的范文。三年里,孩子们人均写出一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还陆续刊登于《北京晚报》《写作导报》《中国政协报》《作文通讯》;有个孩子还正式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取名《螃蟹的壳》,热销全国。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本读书笔记专辑,把孩子的读书笔记推向全国。
读写的有机结合,让孩子的作文突飞猛进。人大附中从前有个惯例,考试时,再好的作文也不能给满分。40分的作文,最高36分“封顶”。如今,面对一篇篇好得不能再好的作文,老师不得不打破常规,频频给出满分。甚至还一次次突破满分,破天荒地给出“40+5”的成绩。
随后到来的中考,孩子们考出了全区最好的语文成绩。下面是中考状元与高考状元集于一身的周展平同学发来的微信:
初中三年,我读了三四十部名著,累计两千多万字,写下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储备了丰富的精神能量,形成了足以支撑自信的读写能力。升入高中后,由于读书习惯已经形成,再忙再累我也没放弃读书。于是,面对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我有一种居高临下、举重若轻的感觉。中考120分的语文试卷,我考了118分,作文满分。高考150分的试卷,我考了141分,作文满分。读书不仅助我圆了“双状元”梦想,而且会让我终生受益。
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松树的种子,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先天基因。若把这颗种子栽进杯子里,就很难生根发芽;若把它栽进花盆里,它至多长成盆景;若把它栽在读书与实践的大地上,那么这颗种子在沐浴天地日月光华、汲取充足的生命能量之后,便会长得枝繁叶茂、高可凌云。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不是刘彭芝校长的极力倡导和全力支持,就没有人大附中读书活动的蓬勃展开、逆境坚持和雨后彩虹。为此,我们心里对刘彭芝校长满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同时,也向齐心协力、一路同行的刘成章、许晓颖、张璇、吕晓懿、林琳等几位老师深表谢意。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