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日本武士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2003)结尾的激战高潮一幕中,身为主人公的叛乱武士首领率领一众武士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反抗新成立的政府军。他们身着传统服装,仅以弓箭、刀和长枪为武器,被加特林机枪和榴弹炮扫倒一大片,政府军的将军本人此前也是武士,他焦急地看着这一幕。这一幕囊括了全世界对武士的幻想中所有耳熟能详的喻想:传统对抗现代、肉搏对抗枪战,以及舍生取义的精神。片中描述的事件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西南战争(1877)时,一部分曾经的武士拒绝遵守剥夺其特权地位和象征的法令:不再允许武士在公共场合佩刀或保持顶髻式发型。但更加真实的战斗场景与电影中的场景恰恰相反:现代化的政府军使用的是最传统的防御方式——龟缩在城堡之中,而精武叛军则从外面用加农炮轰击。历史场景往往比通俗演绎更为有趣,此事也不例外。

在流行文化中,武士似乎无处不在,从小说和电视剧《幕府将军》(1980),到电影《最后的武士》和动画《混沌武士》(2004—2005),观众似乎乐此不疲。武士甚至出现在了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家当地咖啡连锁店将公司命名为“义理”,创始人声称这一名称“来自武士的荣誉法则,即武士道,也可以翻译成‘社会义务’”。这听起来不错,但所谓的“义理”,只不过是为了说服武士服从其藩主,无论其差事多么危险、多么乏味。

网络上关于武士的网站比比皆是,每个武术教练也十有八九有着自己对武士的独特认识。坊间也不乏关于武士的精品佳作,概述搏斗、战争、城堡等武士世界的各个方面,但要想从中筛选哪些内容是可靠的,哪些内容不过是以讹传讹,则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阅读学术书籍往往要求太多的背景知识,不仅需要熟悉日本,还需要熟悉中国的历史、宗教、艺术和学科术语,一些早期的历史书甚至需要相当深厚的语言功底。

本书将大致描述武士从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如何改变,顾及武士的多样性,打破若干关于武士的常见神话,如所谓武士道的“武士法则”、刀是“武士之魂”,以及武士的高超武艺等。本书无意对武士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面面俱到,而会对近世——即17世纪至19世纪武士生活的细节描述得更多一些。为何如此?首先,西方对武士的大多数描述与这个时期武士的真实情况相吻合。再者,相比中世(公元9—15世纪),学者对近世的日本更为了解。在拍卖网站上,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以几十美元的单价购得大量18—19世纪的文献。最近一次拍卖涉及数百件18—19世纪的文献,均属于同一个家庭,在“雅虎拍卖”上以73 000日元成交,约合660美元。[1]一些近世的日本文献甚至沦为垃圾。在“3·11”地震、海啸和福岛核灾难之后,当地的历史学家在那些将被拆除重建的破旧房屋中,争先恐后地拍摄所发现的历史文献。对于那些被认为不甚重要的文献,当地的博物馆和大学实在没有足够的储藏空间,只好弃之如敝屣。偶尔也能发现17世纪之前的文献,但数量越来越少,相对更受到学者的重视。

关于体例,最后再补充一句。日语中姓在前、名在后。对公元9—16世纪的武士,我使用“warrior”(武士)一词,但对17—19世纪的武士,则用“samurai”(侍)一词,此时的他们已作为一个界定严格的社会群体而存在。[2]“战国大名”和“藩主”都指大名,这些军事统领享有各自的领地,在15—16世纪浴血沙场,但到17世纪初,已变身为地方上的统治者,不再穷兵黩武。换言之,我把武士的历史分成并不对称的两半,以17世纪初为分界线,前一半是中世,后一半是近世。17世纪初期,武士的分类更为严格,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文化及与其他日本人的关系。

[1] 2019年度平均汇率:1美元=6.8985元人民币。——编者注

[2] 鉴于在“日本武士”的语境中,中文对于“warrior”和“samurai”难以区分,后文除少量特殊情况标注原文之外,将两者均译为“武士”。——译者注(后文如无特别说明,脚注皆为译者注。)